公元2022年4月11日晚,收到了石彦伟老师的作品《泰斯比哈》一册。扉页有石老师赠言,签名和日期书写的自由洒脱,不像石老师于我的第一印象。
为何称石老师为先生?这是我纠结了几分钟的问题。虽然痴长石老师一岁,但其人作风稳重,谈吐朴实大方,又著有多部文学作品,实在是胜我许多,不该以年岁影响内心的称谓。
近来较少读书,读也是快餐文学。又因为有工作、家务繁忙为借口,多把时间浪费在了新媒体短视频上了。但是,收到了新书一边是好奇,一边是有点怀念那段只有书的年纪,走在路上就着路灯便翻看了起来。这本书有重量。
石先生的语言有特点。比如《奶白的羊汤》中开篇两句话,讲母亲回到了故乡,每句话都十字不到,简短有效。在简短的翻阅中,都能看到那个年代久远的饭馆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母亲对生活的热爱。我得好好读这本书。
好的文学作品似乎总能激起人们创作的热情。因为作者讲了他的生活,读者也想把自己经历的不同或相同告诉作者,表达出来。我也想起了我小时候跟随父亲去赶集的情景。羊汤花卷是我赶集的终点。早起饿着肚子到集上,先不急着吃东西,一定要把想买的都买齐了,也就差不多七点左右。再踏踏实实喝羊汤,吃花卷。牛肉馅饼和豆浆油条也经常吃。
这是我第一次收到有作者赠言的书,还是我喜欢的文学类型。我想了一下石先生肯定是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然后坐回桌前,打开扉页,写下赠言和签名,再盖上印章。桌上也许有一壶茶,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也有一堆书和稿件。这是我想象的现代文人的样子。
不知道对于文学家来说,是不是总是在思考如何让文字更有穿透力。越是简单的词汇,越是简单的句子结构就更好?还是要有精心的的设计?还是跟随灵感一气呵成不想太多?
石先生微信头像是他走向光亮的出口。或许是我想多了,感觉他的思想里也许经历了漫长的黑夜,也许生活经历了像是低谷一样的时期。最后他走出来了,阳光灿烂。他给过去一个背影,宽厚坚定。
泊石——应该是他的字,微信里称我知音。真是开心。知音既是找到伙伴的幸福,又是孤独的另一种说法。即使无法知其音真意,那也会因其音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