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史人生旅途金色梧桐
家国情怀在春秋战国时期怎么了?——资治通鉴学习体会之十六

家国情怀在春秋战国时期怎么了?——资治通鉴学习体会之十六

作者: 寒江雪2020 | 来源:发表于2020-11-30 14:32 被阅读0次

读春秋战国那段历史,常常有这样一种疑惑:那个时期的文人士子似乎普遍缺乏一种家国情怀,为了自己的功名和仕途,可以把国家抛在一边,甘心为他国效力,侵害自己国家的利益也在所不惜。他们的基本遵循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原则,至于货给谁,就看谁愿意买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先秦时期,还没有现代国家的概念。那个封建时代,诸侯林立,贵族阶层看重的更多是宗法血缘关系,效忠的是家族和宗主,而不是国家。而作为普通老百姓,在那个君主走马灯似地更换的时代,关心的只是向谁上贡纳税的问题,国家的概念也是十分薄弱的。

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诸侯国之间的人才流动并不是大逆不道的事情。

就以被称为圣人的孔子为例,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兜售他的治国理念,期盼着能够得到赏识。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说的:“沽之哉!沽之哉!”结果还是卖不出去,穷尽一生也没混个像样的官职,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样子。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的遭遇也大同小异。

当然,也有许多文人士大夫的才华在异国他乡得到施展,实现了功成名就名垂青史的人生理想。

像管仲、商鞅、吴起、李斯等都成为中国历史上闪耀的明星。

在古代中国,受到人类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局限,知识分子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最好出路,是把自己兜售给各国的诸侯。如果得到认可,立即就可平步青云,至少可以弄个大夫当当。

其次,卖不到人主,就卖给等而下之的世家,如孟尝君、平原君等四大公子,一般所谓卿大夫之流,能够作他们的座上客,也就心满意足了,没有太多国家的概念。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意识形成还是比较早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一直受到推崇和敬仰。

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十分熟悉。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100年的西汉,苏武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他投降,但他宁死不降。后来匈奴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说什么时候公羊能生小羊,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直到始元六年方才获释回汉。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是顶天立地的汉子,兵败被俘后,他坐了三年土牢,始终严辞拒绝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这些都是融入中华民族血液里的民族气节。

我们心中现代国家的观念,是在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国家政权的建立后才逐步形成的。

所以,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我们不能用现代国家的价值观来评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国情怀在春秋战国时期怎么了?——资治通鉴学习体会之十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uxr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