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别人说罗振宇是一个贩卖焦虑的家伙,还是在一次与朋友的聊天中。
后续又看到一些吐槽知识付费、碎片化学习的文章。
今年罗胖的跨年演讲,有很多人在批评,也看到很多得到的老师在公众号内发文支持罗胖,两方吵得不可开交。
说实话,我对罗胖没有太深的负面印象,也没有盲目的崇拜感,我只不过是一名得到APP的用户,而得到的老板是罗振宇。
很早就想写关于罗胖和得到的文章,也顺便总结一下自己用得到的心得。
因为本人身患晚期拖延症,拖到现在才写。
唉,罪恶的拖延症啊~
1
凡是牵扯到人文社科的讨论,人们都容易各执一词,但不得不说,最终,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
学知识一直是要付费的,而现在人们口中聊的知识付费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网上支付的兴起而产生的。
当人们都拥有智能手机,都被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并且可以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时候,有一些人发现了人们的学习需求,开始琢磨为别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怎样让别人付费。
在这群人中,恰巧有一个叫罗振宇。
罗胖做“罗辑思维”的公众号与视频,之后又办20年的跨年演讲,办得到APP,一步一步是在不断地尝试。
很多人看到了罗振宇现在挣到的钱,殊不知,他在最开始创业时,是用卖掉房子的钱来作为启动资金的。
其实就凭卖房子这一点,我还是比较佩服罗胖的。
“罗振宇”这三个字自从创业之后就不仅仅是一个人名字,而是一个包含了影响力,商人,知识付费,罗辑思维等多种元素的IP,他的形象关乎着他的公司。
如同当年聚美优品的陈欧:“我为自己代言!”
如同罗永浩与锤子手机。
罗振宇其实也是先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网红,之后才有了后续的发展。
跨年演讲可以看作是罗胖营销自己公司的一种途径,也是众多粉丝或用户年终的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年终总结。
只不过这种跨年演讲的方式被罗胖抢了先,而众多媒体在跨年时蹭了一波流量和热点罢了。
毕竟,写文章表达观点是简单的,而把一件事做成做好是难的。
我想,就单纯跨年演讲而言,你若觉得他的演讲有价值,付费去听或者不付费去听都是自己的选择,而你若觉得他的演讲没价值,不听就行了,仅此而已。
罗振宇是一个商人,商人是要挣钱的,跨年演讲是有门票的,“罗辑思维”的公众号文章末尾都会有购买链接,得到APP是在卖课程。
但就我个人而言,不得不说,“罗辑思维”是为数不多文章质量还不错的公众号,得到APP的课程质量和用户体验是相对较好的。
2
很多人因为得到,自己的人生发生了转变或者拥有了很多之前所不可能有的机遇。
我在得到买的第一门课是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专栏。
(好吧,我是个大俗人)
当时花199时,我还纠结了许久。
但当我真正开始听课,把专栏内容学习三遍之后,那是一种很强的享受与满足感。
一直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得到了解答,我不再是眨巴着迷茫的大眼睛一脸糊涂。
我享受着每天刷新认知的快感,又惊叹于这个世界上竟然有人会这样思考问题。
在没有付费之前,我很焦虑,在付费之后,我反而不焦虑了。
人生的痛苦无非来源于物质的匮乏和精神的空虚。
而这个时代普遍的焦虑,归根结底,就是年轻人发现中年人普遍比自己有钱,而中年人发现自己自己的一些同学朋友比自己更有钱罢了。
当然还有知识结构的空隙,巨大的认知差异,精神世界的无力等等。
3
得到APP,知识付费并不能帮你挣到钱,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己的认知差异。
帮助你解决焦虑的是正确的思考、选择以及切实的行动。
而现实世界中只有20%的人在思考,在这20%的人中,又仅有20%的人在正确思考,算下来,只有20%x20%=4%的人的思考是正确的。
有趣的是,迎接这4%的人的,常常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质疑和诋毁。不过,真正拥有巨大财富的人,恰巧在人群中只有3%-4%。
很多人抱怨自己掏钱学习了,却没有获得改变。
一方面,人们常常对于短期的收益期待太高,但对于长期的收益期待太低。而学了一样东西,收益常常是在不经意间获得的。
另一方面,就像上学时同样的老师总是教出成绩不同的学生一样,很多学生其实是没有做作业的。
李笑来的专栏文章中提到了写作和投资GAFATA(谷歌、阿里、脸书、苹果、腾讯和亚马逊)股票。
但真正开公众号写作的人和记录股价、拿真金白银去投资的人很少,而持续写作,持续提升自己的人就更少了。
我所了解到发生改变的人,无一不是真正践行的人。
有从一个工厂上班,辞职去一线城市打拼的人,期间还持续写作,开办自己的课程。
有从普通人办起007写作社群,聚集超过10000人写作的人。
人至践则无敌。
其实在非得到用户眼中,得到可能只是一个APP,但在得到用户眼中,得到更像是一个人的属性。
知识付费的APP很多,但貌似目前只有得到有着信用背书的作用。
得到的用户会以自己是得到用户为荣,在“得到”二字的背后包含了上进,好学的特质。
我在得知一个朋友也是一名得到用户的时候,还在学习相同的课程时,更多的是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也有老板会招得到的用户,也有腾讯等企业给薛兆丰老师经济学课学员入职的机会。
4
没有罗胖办得到,我又怎能听到北大光华的老师讲授的金融课,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考进北大光华亦或是转个专业都是成本极高的事情。
我过去走路时、坐公交和火车时听歌,现在则是听得到。
起初用一倍速听,现在用二倍速。
过去感觉一打开手机就会浪费很多时间,现在感觉手机中有一大堆名师和军师给我出谋划策,指点江山。
我做不到每天坚持听,但每次听都是一种享受,丝毫没有传统听课的无奈感和束缚感。
很多人会吐槽这是碎片化学习和被动学习。
其实碎片化学习,碎片化的是时间,本质上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大多数人在完整时间块来学习时脑子则是碎片化的。
而真正付费去学习时,首先就是主动在学习,其次也没有了很多“免费”学习的糟糕信息的干扰。
其实,如同不结婚的恋爱都是耍流氓一样,不付费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付费,不仅使自己获得较高质量的知识,还是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得到中卖得最多的课程是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目前有超过35万人付费,专栏定价199元。
350000x199=69650000元,也就是薛兆丰老师一门课程就卖了七千万左右。
除掉平台的分成与所得税,薛兆丰老师一门课程给他带来的是几千万的收入。
知识在此得到了变现,谁说好好学习没用来着?
5
得到必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事物。
一次性购买太多课程的话,学习效果不会很好。
无论何时,学习都是靠自己,付费而不学习不实践是没用的。
得到想办成一所大学,课程越来越丰富,原来越完善。
但目前来看,商业气息和精英主义的味道还是浓了一点。
如果经常在得到学习,人会像是一把剑,磨的越来越锋利。
全中国最牛的一些精英会让你的头脑越来越清晰,见识越来越宽广,计算越来越精确。
终有一天,在知识的宝山中见识了美丽的风景之后,你常常会忍受不了俗世的无奈与低效。
周围的人会觉得你了解很多,但与之相伴的是你要面对你他人的不理解和自己内心的孤独。
而过多高效或精英化的思维,也无法解答一个人生的终极问题:我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
我的这把“剑”应当如何去挥?挥向何处?
我们大可以不去学那么多的东西,也可以了解很多东西。
但我想,到底是做快乐的小猪还是痛苦的苏格拉底,这是人的选择。
总而言之,想要通过知识付费短期内挣到钱、改变命运都是不太现实的,每个人的面临的现实情况不同,先天的局限性不同,还有选择和运气的因素。
然而,如同之前一篇长文《生命、宇宙以及任何事情的终极答案》一文中所写的一样:
你,就是任何事情的答案。
最后,祝大家新的一年不再焦虑。
💗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