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上匆忙,你可曾静下来观察过地铁上的风景。
8分钟,三站地铁站间的距离。每天我都是准时地坐着早上8:00的地铁去上班,因为一整天都得对着电脑坐着,所以,通常地铁上即便有座位我也不坐。每次我会选择地铁倒数第二节车厢门进去,站在靠地铁前进方向右边门的位置上。
至今都认为如果不是地铁车厢内有光亮,有很多人的话,地铁这项发明本身就很诡异,日复一日地匆匆穿梭在无尽延伸却看不见外界光亮的漆黑隧道里。像北京地铁那样,行驶起来像奔腾的野兽,伴着咆哮声。
尤为深刻地记得儿时看的一则广告,以至于十多年过去了,广告的画面与广告词仍然很清晰地刻在脑海中: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所以,地铁上也有风景,如果你也带着看风景的心情。
对着地铁窗口向外看,黑乎乎一片,玻璃上还会格外清晰地照出你的脸庞。以一个随意的姿势站着无心地看着四周,未见行色匆忙的乘客,大概早已习惯了这无新意的步调。大多数人拿着手机寂静得望着屏幕,也有些人激动地打着手机游戏。
格外显眼的是对面一男生拿着本书在看,平摊在手心里的书根本无法辨别书名,但从书面的色彩就能知道是《追风筝的人》,此时能猜出竟有种得到勋章的成就感。偷偷地拿出手机想要拍下这幕,手机提示储存空间不足。已经到站的广播音降落,蹦跶几下下了地铁,意外地觉得这样的早晨异常美好,朋友圈里记下这一刻。
看见他的时候他就坐在我的对面,擦得锃亮的皮鞋,笔挺的铅笔裤,无褶皱的白衬衫,手上带着只手表,梳得整齐的头发,一只脚交叉搭在另一只脚上,书就用手托着放在大腿上,目测是本专业书。
回家后和朋友谈起时说:今天我在地铁上碰上个把自己装扮得一丝不苟的人。朋友纠正我说一丝不苟用错了。没错,就是一丝不苟,像鲁迅先生笔下形容的中国学生,不过我的是褒义词。该有多精致啊,这样生活着的男士。不知道如果他知道有个女生曾经这样细致地观察过他,他会作何感想?没准会咒骂吧,不管怎样,I don’t care。
第一天看见他时我就意图揣测出他读得书名来,未得逞。第二天,同样的座位同样的时间看见他依旧坐着把书偏斜立着拿着看,冥冥中感觉到某种很微妙的小触动。当时我的心里状态就是发誓要弄清他所看的书,假装无意地走到他跟前,低头朝封面一撇,然后假装无意地向他的左侧走开。一片湖,一艘木船,一个人,墨绿色为主,偷窥成功了,是《瓦尔登湖》。这书我之前有看过,没看完后来就搁浅了。
第三天没看见他,心想可能是星期六的缘故。忘了过了几天,又看到他在同样的位置同样的时间看着同一本书,等我眼睛再向他座位最右端看时,竟发现十几天前看见的那个把自己装扮得一丝不苟的人,只是他的头发长得比之前长了。
时间在不停的转呀转,陌生的我们不知道何时遇见又再遇见,再遇见时还能认识,窃喜地放在心里不说是我与陌生的你们间的距离。
“我愿为树,窥尽千秋”,也包括地铁上的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