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深感文字的力量。自我表达,与人交流,话语之后躲藏的仍然是语料的积累,逻辑的疏通,以及文字的恰到表达。为了锻炼自己对他人表达自我情感,为了有有趣的话说,为了有纵深且唯美的知识及思维表达能力,开始与文字打好交道总是必须的。需知读书写字行天下。人类的感知,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想向他人传达,终究依赖文字、图像、语音或其二者之结合-视频或动画。文字无外乎表达情感或知识。现阶段我还是对于后者寄托较深。
回望大学的学习,再到中职教学三年。无论是自己当学生的时期,还是教授自己的学生的时期,对于知识学习过程,总有不懂二字缠绕学生。终究是为什么不懂?原因还是多方面的,有学生的知识储备未完成的原因,有书籍或教师不完整的内容表达和不科学的逻辑表达。也有手里的资料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又或者,对同一问题、不同的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对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区别,不注重进行辩证讨论过程。却只注重结果。忽视之间的思维过程的教育是可怕的。用常听到的话来说就是,不会思考。
我还是想做这么一件事情的。我们人文史发展到今天,随着媒体的流行,我们已经很容易进行社会生活经验层面上的沟通,但却对于科技知识,还只有较低的接受程度。为什么呢?大概大家都在生活,但并非大家都在做同一工作。但真的只因为一个难字吗?我以为,现在的教育,在这方面要做的,能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国家重点关注的中小学教育,训练了一大批语数英优质应试教学的老师们,但对大学教师的要求往往是科研而非教学。这当然有其合理的成分在。但在职业教育,基础研究教育,科研教育方面的欠缺,其实还是很可惜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引擎教育,其实还是在后者。我指的教育,是指有足够人来对这些方面的历史及前沿知识进行整合、剖析,多方位,多层次研究这些知识的渐进及联系,并给予传授,研究接收者们的疑惑,使需求者快而充分吸收。用最快的速度助其专注于最新的研究,而不是入门即放弃。因为市场上的教学视频和资料大都重复,想提取到有用的信息还太难,学到越精进越难。
该重新审视教育了。它绝不局限于现有中小学知识体系。它应该更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注重技术研究上的整个思维的延与拓,注重知识与应用两者不断地结合加固,这条路线上思维火花上的碰撞与交流。
当然,相较于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是非常注重实验的。实验的场地、器材及材料,商业机密与专利,前沿知识的搜集与整理,这些都是不可抗拒的影响因素。那么,实验室、游戏、论文发布平台是三样值得关注的东西。尤其是虚拟游戏,其其实包含着动画。游戏称为人类第九艺术。人文,艺术,科技,通过虚拟游戏,三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它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兴趣,助其进入沉浸式思考,解决包括专业学习需要的实验场地,器材和材料等问题。再者,游戏背后有实验室依托的话,将大大稳稳地将发展科学技术教育。
最终,我感觉,教育单从知识层面,可只剩知识量和知识产生逻辑和联系。对应的就是计算机语言中的知识大数据和算法。我认为这才是人工智能和教育结合的研究要点。最近马斯克说人脑机接口。我觉得和它是同一的。
总结,遇到问题或找到问题,首先学会思考。我们要学习的,是思考,是悟。积累你思考的方法,就是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而思考过程中产生的知识的作用是:上一步思考推动下一步思考,上一个思考推动下一个思考。所以知识可以记录查阅。但思维,要记住形成。
当然,遇到考试除外,知识要记住,不然很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