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学习阳明先生的学说,打算每隔一天一篇王阳明,一篇曾国藩。 学习王阳明依据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吴光、钱明等编校的《王阳明全集》,学习曾国藩依据的是致公出版社的《曾国藩书信》。拟分别分段和分篇学习并总结王阳明的学说以及曾国藩的书信。
今天学习的是《传习录》,第一段《徐爱书》算是徐爱为前半部分《传习录》作的序,并无多少价值,直接省略。在正文开始的时候徐爱便直接问王阳明否定朱熹把“在亲民”写做“新民” 而他自己却依旧本作成“亲民”的依据。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1:“亲民”一词出自《大学》,而王阳明的很多思想也是出自《大学》之中,包括他与朱熹的很多分歧都是在对《大学》的解释上;2:王阳明的思想是和朱熹相对的,他们的思想有着根本上的分歧。这种分歧会随着我读的加深慢慢讲解。
徐爱说朱熹把“在亲民”理解为“新民”的院子,在《大学》后面章节中的“作新民”一词是可以为其提供依据的,所以他就进一步问王阳明的依据是什么?王阳明在回答的第一句就直接否定到“作新民”的“新”字应该是自新的意思,而不是“在新民”中新字的 使民更新,教民向善 的意思,所以它不能依朱熹言为“在新民”。 接着他说 作字是不能作为新 字解释的,他举例道:《大学》下文中的治国平天下 处皆和新(即对应的“亲”字)字没有什么联系。就像下文所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等一类的话语,这都是含有 亲即 使民向善的意思。而后他又举出《孟子》所言之: 亲亲仁民,他认为 “亲民”就是这个句子中 亲的意思,也就是 仁之的意识。 这里需要讲解一下亲亲仁民的意思,它的意思是亲爱亲人仁爱百姓。 注意这里孟子说这句话时是有递进关系的,他的原文是“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翻译成百话就是: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也就是说孟子的意思是如果达到爱惜万物就要达到仁爱,而要达到仁爱就要首先亲爱亲人。 王阳明也同意这句话的,所以接下来他就说“‘亲之’即‘仁之’”, 亲之 是 仁之的第一步,本质上也是 仁之,然后他又举例说当百姓不能亲爱亲人,互相亲爱时,虞舜就认命了契为司徒来掌管: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这五教,来人人民学会互相亲爱,推己及彼,也就能达到了社会的仁爱。
他还说在《尧典》中克明俊德其实就是《大学》中的明明德,注意一点的是王阳明把明德的概念作为《大学》的根据,而且他还把《大学》中“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三大总纲领归结为“明明德”这一点,所以“明明德”在王的思想中是很重要的。然后他又接着说《大学》下文中的从“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 其实就是 亲民的意思,其实就是“明明德于天下”。而且,也像孔子说的那样“修己以安百姓”,他认为 “修己”其实就是统治者来明明德 的方法,“安百姓”其实也就是“亲民” 即教化人民,所以说,把它说成“亲民” 就是加上了 教养民众的意思,但说明新民就有点偏颇了。
其实这一段只是对《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的“亲民”的解释,我认为单单这一段就有了很深的含义与为政之道的根本意义:在于教化人民。 国家是由人民组成,只有人民善并且和谐相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发展,尤其是当今的中国,亲民 的教化形式当迫在眉睫。
关注关注号:課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