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禁止转载!禁止剽窃!请互相尊重!
凡说(shui4)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而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dang4)之。
大凡游说的困难,不在于我知晓事理从而有用来说服君主的内容,也不在于我能分析事理并将我的意思表达清楚,也不在于我敢毫无顾忌地将我所知晓的全部说出来。大凡游说的困难,在于了解游说对象的心理,并使得我的说法迎合其心理。
这两句话不知道你有没有看明白。请问游说的困难在哪?是了解游说对象的心理,并使得我的说法迎合其心理吗?
不是的。
正确来说,这两句话介绍了游说的四大困难:言之无物、辞不达意、欲言无胆、不知其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点在前文也说了。前文说过,你要注意鬼谷子原文语句所针对的情景,某一语句不会是针对很多情景的。否则,前后逻辑不通。同样的,有些话、有些道理、有些语句也是针对特定对象而言的。
也许,你在生活中听到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话,感觉自己也应该那样做。那么,你可能错了。因为这句有道理的话可能并不是针对你来说的,它并不适合你,不要急着让自己跟它对号入座。
同样的,这两句话也有特定对象。对普通人来说,游说的四大困难:言之无物、辞不达意、欲言无胆、不知其心,哪一个都不简单。(讨论会上轮到你发言了,你能说得有点料吗?与同事协同工作时,你能将自己的问题或想法表达清楚吗?与上级的上级交谈,你会不会欲言无胆呢?)
对韩非这样的大家来说,困难才在于不知其心。至于其他三大难,在其学习成长过程中被逐渐克服了,但不知其心的困难仍在。所以,前文说过,想搞清某个人的性格思想?这个问题可能卡你一辈子。
游说(说服)的先后顺序为:知其心,言有物,辞达意,言有胆。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虽然不是十分完整),而你在游说时不一定要用到整个过程。事越大,你当然要把每个过程都做好。这点在前文也说过。然而,这个过程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游说发生时第一步很可能没考虑清楚,就开始后面的步骤了。
对鬼谷子而言,后面三步不是其关注的重点。想将鬼谷子的理论用在什么地方,那么你必须要额外学习与此地方相关的知识,否则你只能徒具形式,而无内容,说不出口啊。
鬼谷子关注知其心,知其心在得情之后。同样的,说难篇也关注着知其心。战国时期,游说之风盛行,韩非也曾数次进说韩王而没有成功(不知其心),说难篇便是韩非根据战国时谋臣策士的游说教训和自身的切身体会所写成的一份关于游说君主的经验总结。
请注意,对方(即游说的对象)和我的关系。前文,虽然也提及上下级关系,但这个关系差度不大,对方可能是你的直属上级,你可以经常接触到,能相互熟悉。但上级的上级呢?你很少接触。假设你在谋事时需要向上级的上级进说呢?
另外,臣下和君主的上下差度可比你和你上级的上级的差度大得多。说难篇所言的情景和你的情景是有差别的,在理解运用时就得有转化(如上文所言)。
参考文献:
[1]张觉.韩非子全译[M]
[2]梁启雄.韩非子浅解[M]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