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名:楝实、练实、金铃子、仁枣、苦楝子、楝子、石茱萸、楝树果、川楝树子、川楝实
来源:楝科楝属植物川楝的果实。
拉丁学名: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

植物特征:

乔木,高达10余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灰黄色。2回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总叶柄长5~12厘米,羽片4~5对,各对间距离疏远;小叶2~5对,卵形成窄卵形,长4~7厘米,宽2~3.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常不对称,全缘或有疏锯齿。




圆锥状聚伞花序,腋生,密生短毛及星状毛;总花梗长达10厘米;花淡紫色,直径6~8毫米;萼5~6片,灰绿色;花瓣5~6枚,狭长倒披针形;雄蕊2倍于花瓣数,花丝连合成管状;子房瓶状,6~8室,偶或5室。


核果长圆形或近圆形,黄色或栗棕色。种子扁平长椭圆形,黑色,长约1厘米。花糊3~4月。果期9~11月。
药材特征:

干燥果实呈球形或椭圆形,长径1.5~3厘米,短径1.5~2.3厘米。表面黄色或黄棕色,微具光译,具深棕色或黄棕色圆点,微有凹陷或皱缩。一端凹陷,有果柄脱落痕迹,另一端较平,有一棕色点状蒂痕。

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有空隙。果肉厚,浅黄色,质松软。果核球形或卵圆形,两端平截,土黄色,表面具6~8条纵棱,内分6~8室,含黑紫色扁梭形种子6~8枚。种仁乳白色,有油性。

气特异,味酸而苦。以表面金黄色,肉黄白色,厚而松软者为佳。
化学成分:川楝素(toosendanin)、生物碱、山柰醇、树脂、鞣质。
炮制:
川楝子:拣去杂质,洗净,烘干,轧碎或劈成两半。
炒川楝子:将轧碎去核的川楝肉,用麸皮拌炒至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

中药药性:
性味:苦,寒,有毒。
归经:入肝、胃、小肠经。
功能主治: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