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父亲突然去世,当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父亲突然从太平间里走出来,不停地追我,我害怕极了。从那以后死亡的恐惧便时时跟随着我。
白天当我特别忙的时候还好,闲下来的时候就感觉惶惶不安,干什么都来不及,干什么也都没有意义,每当夜幕来临,就犹如末日来临。这种弥散性的焦虑其实就是一种死亡的焦虑。
如何克服这种死亡的焦虑和恐惧呢?当看完亚隆的《直视骄阳》,我找到了答案,主要方法就是:利用观念的力量和人际关系的联结。
一、观念的力量。许多思想家、哲学家的真知灼见常常能够有效帮助人们思考死亡焦虑,也能慰籍人们的死亡恐惧。
观点1:死亡意味着一切都会消失。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灵魂在肉体死亡时同样死去,死对我们来说无所谓。说白了,就是活着的时候别总想着死了以后会怎样怎样,比如做某件事违背了某条戒律,死了就会受到神啊什么的惩罚,死了就是死了。(我不喜欢这个观点,我喜欢相信佛教的轮回转世。)
观点2:生命因为有限才美好。
尼采曾经做了一个思想实验:假如有人可以让你的人生无限延长,将来仍将来不断重演,毫无新鲜感,如永恒的沙漏反复转动。你将对这人咬牙切齿,还是尊为神人?生命因为有限,你才会觉知自己这唯一的人生,才能充满生命力的真正活过。
观点3:波动影响
波动影响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人生的体验中留下一些可能知道或是不知道的东西,比如某种特质、某些智慧、某些教导,或是你带给他人的舒适的感觉等等。看完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我就有这种感觉,松子看似卑微的一生,但当她走了,还是会留给周围人一些美好的东西。
二、人际联结
死亡是孤独的,不仅要面对与其他人的分离,更要面对与整个世界的分离,所以建立人际关系的联结,可以很好的减轻死亡的孤独感。
这里所谓的联结,是一种真正的亲密关系,在这种关系里我们可以相互袒露心声、做真实的自己。在这种关系中,所有的话语,所有的慰籍,所有的观念才会在面对死亡时发挥真正的作用。
这种亲密关系的建立真的不容易,大部分人由于原生家庭的关系,会很不习惯这种亲密。我自己参加了四年的成长体验团体,对我亲密关系的建立帮助很大。
电影《一出好戏》结尾的一幕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映像。马进不慎掉进了深渊,然而当他的头脑中出现同事们爽朗的笑容时,他也笑了,感觉他带着满满的爱意,微笑着面对死亡。
分享这些其实并不知道能把帮助大家多少,死亡的焦虑和我们如影随形,我们是无法摆脱它。就连《直视骄阳》的作者亚隆先生,在一次网络直播课中也说到,自己会被死亡的恐惧缠绕。但是当你不再躲避它,敢于探索,敢于直视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生命中的一件礼物,它的背后其实是在教会我们如何更好的生活。
未知生,焉知死!不如就活在当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