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5岁的女儿问我:爸爸,你爱我吗?
我突然一愣:爱你啊。
她接着说了一句:我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爱。
这句话,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1、爱是无怨无悔的付出
印象中,我的父母没有直接对我说过爱。但现在回想,处处都体现出对我满满的爱。
我和弟弟读书阶段,从没有迟到过,也都是吃完热乎乎的早饭才出门,能十几年做到这样,离不开妈妈的早起。夏天还好,天亮地早,冬天的时候,天还是黑的,妈妈就起来准备早饭,每天都不例外。当时,很多次我睡眼朦胧地发现,妈妈在冰冷的水中淘米、洗菜。妈妈粗糙的手,疼痛的腿,是爱我们留下的最好证据,现在每当看到,都心疼不已。
而我自己也在多年后的今天,深有体会。我和老婆也能经常早起,送孩子上学。我想这就是爱的传承吧。
这是一种无言的爱,只在每次热乎乎的饭菜中体现。

2、爱是不求索取
曾经,看到一则新闻,一个80多岁的婆婆,还在照顾60多岁先天智力有问题的儿子。60多年的辛苦照顾,婆婆也没有说放弃儿子。她不会向儿子索取什么,儿子也不能给妈妈什么。有记者采访婆婆,现在最想要的是什么?她说其他不要什么,最担心的是自己不在了,儿子的后续生活。
这是什么力量支持着她,是对儿子的爱。
现在孩子生活物质条件好了,爱的教育还是比较缺乏的。孩子真正体会到家人的爱,大部分还是进入社会或者自己做了父母后。
爱的后知后觉,导致部分孩子,再也没有机会表达感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屡屡上演。

3、爱是陪伴
我在给家长的教育建议中,最常强调的就是:不是万不得已,孩子15岁之前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错过孩子成长关键期,后面再想弥补,要付出更多代价。
这些年,接触过太多孩子、家长,其中部分孩子的问题比较特殊,得了抑郁症或特别缺乏安全感。而家长发现时,大部分是症状后期了。调查发现,导致孩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部分和家庭有关,比如,父母外出打工,造成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的;父母离异,孩子接受不了的……
家长总是在孩子遇到问题后,表达出多么爱孩子。只要孩子好,什么都愿意做。但很多家长却是连前期必要的陪伴,都没能做到。家长应该多做思考,问题矛盾不一定就是对立的。
这让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老人的陪伴。
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而老人的陪伴问题,是主要问题之一。上面我们提到,父母不会向孩子索要什么东西,但孩子的爱是他们年老后,特别需要的。
这些年,“留守老人”成为继“留守儿童”之后,成为被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多少家庭的老人,过年期盼着孩子们的回家?多少子女不愿意和老人生活在一起?
最近几年,很多年轻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过年带孩子,选择两边老人家分别过几天,把双方老人接到一起过年的例子增多。
爱有所反馈,才是最感动人的爱。
希望每个孩子能早早懂得爱,每个老人能获得孩子多多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