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不是说我想参禅问佛做高人,也非将教育幻化在须眉山巅,而是觉得用“佛心”二字更容易让你触摸到教育的灵魂,因为教育的真谛在于育人,育人的硬核在于爱,推理得知教育就是一个不断施爱的过程。多少年来,我们无时不刻不在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路上努力前行,讲规则定公约、立誓言写保证,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什么是师爱,又有多少人已懂其中意、转身却忘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把教育当作一项塑造人类灵魂的事业,时时做、年年做?所以,用佛心诠释师心、师爱,我们的教育行为便善恶立判。
汝未见过花,花就不漂亮。你的眼里没有牛顿,世界上就会少一位科学家;你的眼里有“天才”,或许他们真的就能梦圆“清北”。这就是佛家所言“佛心自见”,你的心中有什么,你的言行就是什么,难怪佛印和尚面对好友苏东坡“在我眼里你是一坨狗屎”的打趣,竟然能坦然送出“在我眼里你是一尊金佛”的吉言。说白了,佛印是用佛心唤醒众生,爱融其中,东坡是以凡心待人接物,少了宽厚。佛界也好,人世也罢,做人做事少不得要有仁善之心,特别是教书育人,唯有佛心般的师爱,方能唤醒万千学子良知,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育人目标。所以,教育的力量不在于给了多少,在于能不能唤醒和激发,授渔与授鱼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育人艺术和育人效果。正如学校经常要求孩子们在家做个“好儿女”,要给父母、爷爷奶奶洗一次脚,与孩子们爱心萌动,主动为长辈端水洗脚,这二者看似都发生了洗脚行为,但“洗”与“被洗”之间,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其中“佛心”有无,明眼人一看便知。所以,师爱如佛心,真正普惠众“生”的教育,重心不在教,而在于育,是博大师爱呼唤下“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灵魂修铸。正如教学生习作,纵你把作文改得“满脸通红”,又有几人能顿悟你的良苦用心,二次作文依然如故,星星还是那颗星星,病句还是那般读不通。所以,我从教多年,认定一个死理: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才是我们为师的主责主业。今天看来,教师的主责确实应该是搀一把、扶上马、送一程,是多鼓励、少打击、常唤醒,至于学生能不能走得稳、走得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有多大“钻” 劲和韧劲。欧阳修的 “庭院深深深几许?”谁也不知道,但谁都挖空心思想知道;心理学的暗示作用有多大,谁也不好说,但谁都会在他人暗示或自我暗示中产生奋力去体验的内生动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能让学生主动求知、自觉钻研,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做教育,须有一颗佛心,守得住清贫、耐得了吵闹、跟得上时代、做得了工匠,如此方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