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西斯·培根说过,“有的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和消化的。”
当你拿到一本新书的时候,你会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
一部分读者,选择在一瞥书目后,便从头至尾通读。可是常常在读到一半时——甚至不足一半——就中途放弃了。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其实一开始这本书就没有满足你的需求。
所以,要先选择一本好书,再开始阅读。
起初,你并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读这本书,也不清楚这本书是否值得你去读。甚至于,你想仔细地探索所有的东西,但时间却有限。这些问题让你很纠结。
对此,你需要“预览”全书,再做决定。
这里的预览,即预先浏览。在预先浏览过后,你自会发现这本书确有价值,或与自我期望大相径庭。然后你便可以选择慢煮细品,或另寻名书。
下面是对预览全书的一些建议:
1.书名、作者和译者
拆解书名。书名不只能让你回答出你看的书叫什么,更重要的是,书名中的关键词汇,给人最深的第一印象。至少你得知道为什么被它吸引。
看作者介绍。倘若你了解作者的文风和思想观念,知道作者以往的文章著作,自然你就更易懂接下来这本书。正如,我们听一则故事,明白了故事背景后,才更易理清故事情感。
小觑译者简介。之所以把译者抬出来,是因为对一本原著来说可能有诸多的译本,而一个好的译者给了你一把打开作者思想的大门的钥匙。(当然译者只是一个小的参考点。思想在于自己的解读而文字只是一个工具。)
2.书序、前言和后记
看书序。书序,不失为对一本书的推荐与简述。在书序中,为了让读者更理解这本书,笔者自然会分享此书的优势,让你心里有底、知其所言。
读前言。前言可读到本书概况,以及全书的线索梳理。你多少会受益于此,比如了解到全书主题思想等。
观后记。书可以倒着读,那样才别味精彩。倘若有一篇精彩的后记因为恍惚而错过了,岂不是很亏。不妨瞟一眼,其实你从后记中也能有收获的。
3.书目、主题和细节
分析书目。目录,是作者精心设计编排的。通过分析目录的构成,结合前言,归类整理,便于理解全书结构。
挑选主题篇章阅读。在通过以上方法了解了全书的主题和框架后,挑选核心的一两章节进行细读,这毕竟是一本书的重点,直接反映了本书与你的契合度。
随意细节阅读。随意翻看一些页落或段落,它是否打动到你。留心这些细节是否串联起了整本书,是否和你的择书目的相匹配。
最终花费或长或短的时间预览完了全书,你便知道这本书大概在讲什么,以及它值不值得你现在仔细去读。
也许,你认为花时间去预览一本与自我期望不符的书,是一种浪费。但当你预览过全书后,便知道作者在讲什么,书的脉络是怎样的,对全书会有一个整体认识。或许对现在的你无用,但不一定将来的你会想起此书,会回过头来重读一番。
所以,先预览全书,再做决定。先选择一本好书,再开始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