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知道杨志,是在高中课本里那篇“智取生辰纲”的课文。当时对杨志,并没有多大的印象。只留下吴用那一群人成功劫得不义之财,想那“坏蛋蔡京”失却生辰纲的快感。回想那时,思维之单纯,幼稚到只会将人分成“好”和“坏”。那些看似搜刮民脂民膏的梁中书、蔡京之流,便被划入“坏人”的行列,连同那运送生辰纲的一行人,也被我恨之入骨。总觉得他们皆是比饿虎更让人厌恶的帮凶。现在想来,着实可笑。
那时,从来没有想过再把《水浒》翻出来,去寻一个来龙去脉。究其原因,我想还是因为心里真正的意愿从未被唤醒。书还是书,人还是人,而我依然是坐在旁边看“虚构故事”的一个旁观者。
时隔多年,再次读《水浒》,确是因为一个看似牵强的理由——文本解读。我这次读完杨志,留在我心里的,竟然是那在运送生辰纲路上,杨志对下属的又打又骂,一行十四人,但却十四人均被他折磨得怨声载道。他的残暴、下属对他的怨怒、以及他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导致的上下级之间的不信任是导致生辰纲丢失的一大重要原因。吴用的计谋,看似高明,可是,倘若没有前面的基础,一样不可能成功。这次的读,对他们又有了新的认识,似乎吴用的计谋并非那么高明,而杨志,则给我留下一个“更坏”的印象。
一个月后,再读杨志篇,虽然整本《水浒》我还有读完,不清楚他后来上了梁山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只是单看这前面部分,便对他又刷新了认识。“左手如托泰山、右手如报婴孩。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说时迟,那时快......”我被他那高超的武功折服。再细细一看,杨志的出身:原来他是“三代将门之后,年纪小时,就曾应过武举,还曾做到殿司制使官。”因为第一次丢失花石纲后逃走,后来得到赦免,回乡收了一担财物,准备回东京枢密院使用,结果在路上遇上林冲为进梁山泊正巧在纳投名状。于是两人一来一往,三四十回合不分上下。之后,王伦欲挽留杨志,可杨志却执意要入京,为的是“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点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谁知道,到了东京后,并未得到高太尉的认可,眼看钱用光,迫不得已站到街上开始卖刀。因受到东京破落户“没毛大虫”牛二的再三挑衅,杨志一气之下杀了牛二。但这次,他并没有逃,而是叫上围观的人一同去官府里“出首”。之后他被从轻处理,脸上刺字后被发配到北京,遇到梁中书,之后便开始了另一段仕途。梁中书赏识杨志的才华,于是“有心要抬举他”。之后便有了阵前与“周谨、索超”的比武,这一战,使杨志成名,也让梁中书更加坚信杨志确系一个难得的将才,也为后面梁中书让他押运生辰纲而奠定基础。可是,在运送之前,杨志出谋献策,不能大肆张扬,要“不要车子,把礼物都装做十余条担子,只做客人的打扮行货,点出十个健壮的厢禁军,却装做脚夫挑着。只消一个人和小人去,却打扮做客人,悄悄连夜送上东京交付。”一路上,杨志对兵士动辄打骂,连老都管的规劝也听不进去,最终在黄泥岗上中计丢失了生辰纲。这一次,杨志的选择依然是逃离,原本想在黄泥岗上“寻个死处”,“却待望黄泥冈下跃身一跳,猛可醒悟: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终不成只这般休了?比及今日寻个死处,不如等他拿得着时,却再理会。”于是,他回身看那十四个人,杨志叹了口气,一直下冈子去了。后来他和鲁智深一起上了二龙山,后来又转投梁山泊,从一代将门之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土匪,最后郁郁寡终。
这次在读的过程中,我也有两处疑惑:一是杨志在街上杀了泼皮牛二后,为何这次他不选择逃跑,而又肯去“出首‘?他之前不是都惯用逃的方式吗?丢失花石纲他要逃,在京城钱用完了,他也想得是”如今事急无措,值得拿去街上卖得千百贯钱钞,好做盘缠,投往他处安身。“也想着逃。而在丢失生辰纲之后,他更是”叹了口气,直下冈子去了“。在我看来,杨志的这次”出首“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他此次的出首,是因为他知道这件事是牛二挑起,牛二的过错更大,他顶多算一个”正当防卫的过失性杀人“。而丢失花石纲、和生辰纲,他自己的原因要占大部分。第二、这次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街上群众都看了这个过程,此时根本不能全身而退;而另外那两次都是他独处时做出的决定。第三、杨志这次,本来身上带的钱就用完了,原本打算卖刀换得盘缠再投奔别处,但现在刀也没卖成,反倒惹了一桩官司,此刻的他已无路可去。倒不如让大伙和他一起去衙门”出首“,去替自己作证,说不定还能求个”宽大处理“。我们再来看他在衙门的辩词:”小人原是殿司制使,为因失陷花石纲,削去本身职役,无有盘缠,将这口刀在街货卖,不期被个泼皮破落户牛二,强夺小人的刀,又用拳打小人,因此一时性起,将那人杀死,众邻舍都是证见。”你看他在这段话里面,明显避重就轻,把责任都归咎给他人。果然,这次出首的结果是“众人亦替杨志告说”并且还“好生看觑他”,最后杨志被“选配大名府留守司充军”。
我的第二处疑惑是:当梁中书第一次看到杨志的时候,明明“原在东京的时候就认得杨志”,后来杨志在梁府中“早晚殷勤听候使唤”,梁中书也有易抬举他。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对话:“我有心要抬举你做个军中副牌,月支一份请受,只不知你武艺如何?”(这梁中书既然原来在东京时就认识杨志了,为何此次还要专门唤到跟前做这一番询问?有人说梁中书时识得杨志的伯乐,但在我看来,这里面梁中书其实是知道杨志本领的,在此顶多算是一个比较惜才的一般将领吧。) 而杨志的回答是:“小人应过武举出身,曾做过殿司府制使职役。这十八般武艺,自小学习,今日蒙恩相抬举,如拨云见日一般,杨志若得寸进,当效衔环背鞍之报。”(在这里,梁中书明明问的是你的武艺如何,而杨志的回答确是从自己最辉煌的做官经历出发,再谈到自己自小学习十八般武艺,最后还不忘加一句“若得寸进,当效衔环背鞍之报”。这里的杨志,并非如很多人看到的那样简单、直接。此刻的杨志,是盼望做官的,在他的心里,一直念念不忘的始终是自己的身份(三代将门之后)和使命(“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之前在东京,散尽家财,却依然没能入得了高太尉的眼,而这次,竟然有这样的好事(“梁中书的有意抬举”)自动送上门来。因此,我认为这时的杨志,急于表忠心,希望借此抱住眼前的这棵大树。)包括后面再丢失了生辰纲以后,杨志也是“叹了口气,直下冈子去了。”可见,他并非真的如他在梁中书面前承诺的那样“衔环背鞍”相报。
综上, 在我看来,杨志是一个典型的没落“官二代”,一个胸有大志却缺乏处事技巧的人,也是一个有能力却又恃才傲物的人。
首先,他的名字(谐音扬志)寄托了家人最初对他的期待。之所以说他是没落的“官二代”,因为他出身三代将门之后,武侯杨令公之孙,少年得志,应过武举,还曾做到殿司制使官,后因杨家没落,自己也丢失了花石纲,只得流落在关西。而说他典型,则是因为他遇事先选择“逃”。第一次,失花石纲时,杨志这样归因:“不想洒家时乖运骞,压着那花石纲,来到黄河里,遭风打翻了船,失陷了花石纲。不能回京赴任,逃去他处避难。”如果说这次是自然之祸,那第二次丢失生辰纲便是人为之祸。而两次,我们的杨志同学均选择——逃。并且从后来高太尉的口中(高俅大怒道:“既是你等十个制使去运花石纲,九个回到京师交纳了,偏你这厮把花石纲失陷了......”)我们也得知,当时一共是十个制使去太湖边搬运花石纲,而偏偏就杨志的船被风打翻了。这里面,不能不让人疑惑,当时是否真的是自然之祸。遇事逃避,把原因归咎他人,不能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是生活中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其次,杨志还是一个胸有大志却缺乏处事技巧的人。之所以说他胸有大志,第一次去往梁山泊,王伦好酒好肉款待,并且承诺“大称分金银、大碗吃酒肉”劝他落草,他都没有同意。并且他还坚决地表示即使不还行李,空手也要去东京。此刻的杨志,心里一直以来的目标依旧是“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在梁府的时候,他一听到梁中书的有意抬举,并下定决心要“若得寸进,当效衔环背鞍之报。”同时,他还缺乏基本的处事技巧。也许有人会说,他都懂得拿钱到东京去“枢密院打点“,难道他还不懂?在我看来,杨志的简单也就在此,他只会对那些看起来在他的仕途上有帮助的人如:高太尉、梁中书这类人面前”懂事“,而对手下的人:比如他的团队成员面前就原形毕露。在押运生辰纲的路上,他对下属动辄藤条,又打又骂,还听不进别人的劝告。自己有想法,但却不与团队的人分享,一意孤行,造成团队成员对他的不信任。而这也是生辰纲丢失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因。
最后,他也是一个有能力却又恃才傲物的人。杨志的能力表现在他从小学习十八般武艺,他武艺高强,与林冲斗四十回合竟然不分胜负,他在阵前与周谨比武,”周谨恰似打翻的豆腐,斑斑点点,而杨志却只有左肩上一点白“,与索超比武时,更是”一来一往、一去一回,四条臂膊纵横,八只马蹄缭乱。两个斗到五十余合,不分胜败。”杨志的能力有目共睹,但是,也恰恰是这些能力,让他恃才傲物。在将他叫到跟前,要将押运生辰纲的任务交给他的时候。他明知去往东京的路上,盗贼盛行,路上的好几处地方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但是他依然拒绝梁中书的“多着军校防护送去便了”的建议,而选择:“不要车子,把礼物都装做十余条担子,只做客人的打扮行货,点出十个健壮的厢禁军,却装做脚夫挑着。只消一个人和小人去,却打扮做客人,悄悄连夜送上东京交付。”此时的杨志是多么自信啊,他似乎确定了没有人能认出他们,没有人能知道这价值连城的生辰纲就在这一行商旅的担子里一样。或者,此刻在他的眼中,即使有盗贼,但他们依然能将生辰纲“安全送达”,这又是何等的傲视他人。
后记:分析做到这里,觉得心里好紧。外面家人正在看《那年花开》,据说都是大结局了,可我,却对那电视似乎一下只去了兴致。感觉杨志不是只存在于故事里,他还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倘若这个三代将门的家庭,从小在教授孩子十八般武艺的同时,也能让孩子传承一些为人处事的基本技巧;在培养孩子看得见的能力(武艺),也能注重培养他们看不见的能力(情商);在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地习武的同时,培养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心;那我想,他们一定能活成想要的样子,正如名字里期待的那样——扬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