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始写有关宝宝的日常教育活动,不过没有想到一个好的标题,现在我觉得这个标题很牛叉的。时髦的话:蹭个热度
理论上有没有可能性呢?一切皆有可能!Nothing is impossible
Ok.即仍然如此的话,那就启程出发吧。我答题想了一下宝宝上哈佛所必须要经历的几个主要门槛:
1、语言关。这年头到国外留学,不说一口流利英语实在是到了美国挺丢人的。
2、技能关。主要指的孩子的综合动手和实践能力。这个范围很广,在我概念中需要宝宝有一技之长,能够震惊四座的技能。并且这种技能还需要在社群中得到认可。
中国不是有什么奥运冠军到清华北大人大读书嘛?一个意思,但真的不一定是竞技体育。360行呢,还需要挖据宝宝的潜力。我看过那些被哈佛这些国外牛叉学校录取的案例,基本上每个中国学员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实践能力,而并非一味的成绩分数。当然,如果培养宝宝上国内顶尖学府的话,只有分数就足够了。
3、成绩关。哈佛也不是吃素的,没有一定的成绩作为底子衬托,简直是妄谈。
4、情商关。这个主要是为了建立宝宝的自我防御机制,以免在海外生活中出现不必要的人身伤害。
5、资金关。上这些学校可真得需要美金华盛顿啊!不过咱有信心,就是冲着奖学金去的。
现在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做出很二的事情,就觉得她们的智商是很低的。在我看来就是因为她们的情商(并非智商)太低了,以至于小事变大,甚至出现了危及生命的愚蠢事件。
这四个门槛,如果能够逾越过去,上哈佛并不是什么疯狂的幻想。问题是怎么逾越呢?
现在我觉得我有两个优势是那些大孩子家长不具备的:
1、时间。宝宝刚刚过三岁,还有15年的时间去培养。
2、疯狂的爸爸。这事他妈还不知道,现在告诉她的话,思想压力太大。
不过在这所有的上面五个门槛中,情商关和技能关在我看来是眼下可以展开的,也是最为重要的。
在现在与宝宝相处的过程中,我就努力鼓励着他对各种所看要有所想,努力构建出自己的想法。因为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定要从小就要培养的。
现在太多的随波逐流,经济学上的二八法则就是奖励给那些有独立想法的20%的人群的。中国的哲学有个最大的特点:凡事都有两面性。其实这点有些太中庸之道的讲法,承认了没有对与错这种绝对是非分明概念。
另外,我正尝试着不去打断他所进行着的快乐感。他有他的世界和思考的时间,不要去打断他,除非他主动的和你讲话。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宝宝正在安静的坐着,有那么一分钟的间歇很安静,甚至是心无旁骛的“呆滞”。那时他在想事情的表现,不要打断他,因为他也需要安静的思考和总结。
今天我刷车的时候,宝宝就突然冒出来了。一个劲要和我一起刷车,在多数家长看来这分明就是捣乱,不过你如果真的要打断他的参与的话,就切断了他的积极性,隔断他与自然的触觉。我忽然在想“新闻里常说的自闭症是不是因为小时候被限制太多啦!”
尽管他的协助刷车浪费了很多的水,但至少换来了他的欢乐,也知道了刷车的步骤。人都有运用“推理和演绎”的能力,因为无穷尽的实物无法让我们逐一亲自实践,今天会了刷车,明天就会了刷墙,说不定长大了自然就会了“刷数据和刷流量”!
撰写于 2019/6/10
激素脸敏感肌肤修复工作室 @ 宋慧护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