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行·序
背起行囊去远游,消磨几笔世间愁。
六朝往事凝烟雨,百岁相思摇画舟。
雅曲无痕泛清夜,春风有泪寄南楼。
家乡难觅云难逐,洒下精魂梦里收。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少年时代读到这句话,就不自觉有些颤动。因为这便是心中所向往的生活方式,觉得说到了心底。但倘若是去你所不愿的旅行,读你所不爱的书,就是在路上也了无生趣。
“万物皆有备于我。”不错的。但如果不去“在路上”,又如何知道那些“有备于我”的是什么?所以,所谓的“在路上”,其实就是“去经历”。“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万事万物,只有去亲自经历和体证了,才能真正知道在心底放不下的是什么。所以景点与家乡,旅行与生活,本就是一体两面的事物。终其一生,我们都是在寻找心安之所。只是这个过程我们会不知足,会不断向前。尤其在这样一个布满琐碎和桎梏的现实世界里,我们总是想出来喘口气,换一种方式去观察生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旅行”。
既然如此,旅行怎能不选择自己心仪的地方呢?心仪的地方,心仪的人,便有心仪的景。于是我们选择了“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姑苏。
姑苏之名,因一首《枫桥夜泊》而天下闻名。细细品斟,会发现远不止于此。梦里水乡,画船雨眠,苏州园林,评弹昆曲……无论在自然还是人文上都是很值得一品的。而风流韵事也是颇多。所以年少的,有情的,有才子佳人情结的,都盼望去姑苏寻找一段温柔,让那“卷上珠帘总不如”的娉娉袅袅来抚慰一股世间之不平。
可是这次的旅行又是何等的艰难!请假难,好不容易凑得了几天年假。然后是带小孩难。娃才两周半,爱人希望带他“去世界看看”,这原本无可厚非。可是我们低估了旅途带小孩的难度,所以一路颇有牵挂。再则如今是暑假,正值旅游旺季,商业人潮,几乎吞食了那份古韵悠悠。所以本来想喘口气,到了那里气却难喘。
然而苏州仍是绝美的。在我心里,前面那些都是“淤泥”,不损其上红莲之姿。商业终究也是一种“厚土”,不识人间烟火,怎会冰壶清曲。弦歌雅意,原本就是让人生活得快活。故而我还是记录下此次的旅行,以饷读者吧。
我们做了攻略,攻略中最有用的是来自某网站的一张苏州旅行必游景点地图,不仅标明了主要景点,重要的是路途远近,一一道来,这样如何走,要不要走,我们就心里有数了。据此,我们用纸写下了一份攻略,记录哪天去哪里,行程如何安排等。
在这过程中我们也确定了酒店,酒店必须干净而不奢华,离几个主要景点都比较近,最好还能有点特色。最后在我的强烈推荐下,我们选择了吴宫泛太平洋,这是一家低调的老五星级酒店。虽然略显老,但本身就是一处难得的风景,毕竟还是老五星,服务质量也不错。

到苏州坐动车,需要耗去将近一个白天。我们准备好了零食和水,同时还带了几包方便面,这样在路上便大抵能够应付了。当然,还少不了孩子的奶粉、奶瓶等等,这也是本次旅行的“重要特色”。
动车上,我以写诗记录:
漫漫旅途不断前行
火车翻过一页页风景
我们始而喧嚣,而后品尝,最后沉思
有一种声音在无声中聆听万物
阴、雨、晴,白昼和黑夜轮换着
这都是生命应有的彩虹
午后,光微微透过窗帘
像你,
燃烧在我心里的火…
我好写诗,固有传诗之意,然而更主要在记录生活。生活点滴感悟,如不及时记下,过后再追,已成烟云渐散。各种记录方式之中,以诗较为简洁,何况又沉淀着几多雅韵,所以是我首选的方式。所以诗不在乎写多写少,只要心中有一份真实朗朗,当写处则写,也不怕人多说。何况我辈初学,既然有幸继承先贤的传统,自当珍重,多写是为多练,不徒炫人耳目。
入住吴宫,依然那般古韵悠悠,穿过酒店的走廊,颇有古代的回廊之妙。酒店正前方由纯白砖块砌成,仿佛城门,登临送目,巍峨大气,令人有长号之感。
当晚我们去了网师园,对我而言真是重温旧梦。游园而有今梦,人生的痛苦与美好交织,莫过于此。想当年在这里思丽娘与张生的美好故事,依依不舍,那弹琵琶的女子眼中似含泪,令我一眼似乎穿越了千年,回到当年那个载着落魄才子的画船之上。而今都是空虚!八个节目匆匆而过,仿佛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演奏的人也渐渐失去了专心,毕竟,这是已经商业化反复编排的节目啊。倒是苏剧还是如此生动,那个老演员还是那样尽心和年轻的演员搭配着,演他的丑角,让人不禁笑中含泪。

夜里的园林水光与灯光交映,仿佛前世今生,本应是寂寂观照之处,无奈人多,只有在人潮汹涌退去之后,闻得一两声笛,从千古传来,让人心微微一颤。

我亦留七律一首:
再游网师园
星星点点江南夜,深巷相寻为有缘。
月到双眸画心曲,风来万卷醉诗篇。
空弦难绝是真意,虚室频穿惟冷泉。
多少园林雨中没,痴情如网至今联。
第二天我们便去了虎丘,我们计划把最艰难的行程先攻克了,虎丘毕竟是座山,想着爬起来还是有点累。结果还好。只是虎丘确实很大,像是一处在山间的园林,既有园林之雅致,又多了几分大气。何况相传当年吴王阖闾在此铸剑练兵,最后长埋于此,有虎三日不去。说起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仿佛是昙花一现,却也曾威震中原,后来虽寂灭无声,然而想到风雅动人的江南,一开始竟是以勇武蛮荒著称的,也令人感慨不已。山中有“剑胆琴心”二字,遥想古代名将如孙武、周瑜、岳飞等,雅意与谋略集于一身,不由心潮澎湃,热血翻涌。






丘中又有寺,有塔,又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令人更觉一代练兵之所,后来已成禅院,又供游人箫鼓赏玩,确实是沧桑变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建造。纵然“吴宫花草埋幽径”了,也难掩那些文化如沙般的渗透。


虎丘塔极有特色,是座斜塔,堪称东方的比萨斜塔,而且纯砖块砌成如此大规模,确实少见。
虎丘咏怀
际会风云掣电休,沧桑雨过鼓箫游。
剑封往事青铜血,魂入巉岩森木秋。
练武当年霜色壮,濯泉百代素心悠。
江山如画留棋局,化蝶翩翩石点头。
下午和晚上计划游平江路。由于带小孩太累,所以醒来已经迟了。去临顿路品尝哑巴生煎。感觉徒有虚名。更不解为何人潮都来品尝这包子。看来“网上得来终是浅”。
于是夜游平江路。平江路也曾让我魂牵梦萦。那是我第一次品尝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同时也盼望着雨巷中能有一位丁香般的女子投出太息的眼神,那便是太江南味了。
也许正值炎暑,又无烟雨作伴,韵味便减了三分。然而小桥流水,依然脉脉等我。那桥上来往的女子,也就显得如酥如酒了。


还是去了“猫的天空之城”,喜欢书店,不问为什么。其中的气质和旅行是一样的,都是万里跋涉后的返璞归真,都在唤醒心底的那道光。“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旅行,不就是赋予时光以生命吗?


又与妻各饮了一杯酒。平江路的酒吧是不能不去的。贴着水,酒也红了起来。一曲清歌罢了,余下的只是往事的温度……儿子虽小,亦以养乐多为酒,深夜买醉……

平江路之思
少年世界视为家,愿以扁舟渡晚霞。
岁月磨人成落叶,江风催我走天涯。
小桥流水如书漫,软语清歌似电麻。
心底晨光终会醒,平生万里尽芳华。
第三天早上便去了名气最大的拙政园。名气虽大,然而其实感动处也不多。主要人潮太汹涌了。原是一步一景,现在是一步一秒,等着过去,这样品味就少了许多。欣赏的还是那种自然与人文合一的妙处。拙政园的长廊很有特色,不是就一两条,而是好几条纵横交错,而且都在水上,平添许多风味。建筑的分布排列也非常标准的江南园林。檐角、窗花也很有特色。林木也可见经常护理,很是精致。然而锦鲤红莲,也都是寻常公园可见之景,无非在园林之中,倒影更清幽了些。







为什么人不如景好看?我也在想这个问题。也许是人离我们太近了,所以没有“距离产生美”。我们如果看外国人,往往觉得比本地人美,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同时,人与人毕竟是同类,同性相斥,每个人都以为自己要有一些领地,不希望别人去干扰,这种占有意识,使我们难以欣赏人本身的美。其实人若是美起来,自然是胜过其他的事物,只是这种美的时刻并不多见。我们看到旅游中的人,大多是满脸疲惫,一味拍照,自然难以激发我们的美感。要像西施当年在溪边浣纱一样,做的是自然之事,自显其美。
路上又巧遇书友,合影留念。
拙政出自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可见作者还是思有所作为,所谓的拙政,其实是一种不平的谦虚。
据说拙政园建成之初,应园主的请求,文徵明将园内三十一处景点绘制成图,为每幅图赋诗一首且亲笔书写,是为《拙政园图咏》。后来恢复拙政园,很多就靠这卷画册。其中题到:
流水断桥春草色,槿篱茅屋午鸡声。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
最后一联与如今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向往不已。我与爱人说,如此园林,其实最适合两三知己好友,共游共赏,偶得佳境,会心一笑。如今沦为旅游产品,亦是可叹。


尽管如此,很多地方依然可以从名字体会当年主人的用心良苦。比较有印象的是“与谁同坐亭”,亭盖如官帽,最初我还以为写的是“与谁同哭”,后来才明白这是引用东坡的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另有一处留听阁,取自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最后一处塔影亭,其实不是真塔,而是攒尖的八角亭印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实在别致。

另有一个问题也值得反思,在这里提出:为什么如此雅致的园林,主人往往不是历史上所谓的才子佳人?可见园林从一开始置办的时候,就是所谓资本的产物。尽管园主人如何标榜清高,而园林也确实凝聚了许多工匠们的心血,因而也确实成为“凝固的音乐”,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但真正的隐士如同林逋,是不屑于去占有这样一座园林的,真正的才子往往随性浪迹,也不适合拥有这样的一座园林。所以这样的园林,多半还是地方士绅,或者官场失意但颇有家资者的产业,这种半官半隐,始终有点背景的人才能拥有。拙政园第一代主人王献臣的儿子在一夜之间因为赌博而将这座园输给了别人,可见山川兴废背后的道理。真正的园林并不在这里,但这里也可以窥见那些真实艺术的残山片影。
苏州博物馆近在咫尺,可惜忘了预约,所以没去了,目前都要提前两天预约。去了旁边的苏州园林博物馆。了解了园林建造的风格和技法。这和写诗一样,都是有风格流派的,叠山、理水、花木、建筑……造景也是在写心。无怪乎曹雪芹写道:“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拙政园故事
人潮汹涌寻君梦,一步一冰壶入心。
数滴红莲出清水,百旬古木戏光阴。
与谁同坐风和月,邀竹长消雨共琴。
美物斑斑怀故事,原来拙政是情深。
由于人太多,我们匆匆退出了拙政园。下午因为儿子睡得比较早,所以醒来也比较早。我们有点时间,决定先把酒店背后的盘门景区游玩一遍。这一玩就发现了新天地。盘门景区很大气舒朗。瑞光塔的规模比虎丘塔还大。观之生膜拜之情。我们花了几块钱,就登上了塔的第三层,塔的台阶十分陡,塔上清风徐来,实在令人畅快。而且若说一步一景的妙处,这里的长廊也是极有特点,当然比不上颐和园的精致,但从长廊上窥见整座园林,也确实是一步一景。而且有塔,有楼,有寺,还有水陆城门、伍相祠,景点十分丰富。城门一扫苏州园林的妩媚,看来完全是历史的沧桑厚重,以及当年的往事滔滔,旗鼓猎猎,还在门中徘徊。那城门甚宽,跑两辆马车完全没有问题。我们后来还去了一次,就把妙处留到后面说吧。




同游盘门有感
诵经回首长思君,佛说缘深来报恩。
宇宙茫茫空滴泪,时光寂寂语留温。
一音照醒蜉蝣梦,五柳抚平尘网痕。
功业纷飞江湖永,情长只愿苦同樽。
晚上去了七里山塘景区,其实除了几处小桥流水之外,并无足观。只是可以想见当年苏州的物阜民丰,至今犹然,只是不能见到过去摆摊的景象了,都躲在店铺里了,个人还是更喜欢那样的烟火气。另外就是见到了红楼梦里所说的“阊门”。



游七里山塘古街有感
自古通河城发达,姑苏今日继繁华。
泛舟乐贾担星月,枕水安居送晚霞。
世世采莲心事婉,家家伴柳雨烟嘉。
老街重奏春风夜,时代亦来温旧茶。
第二天早上去了留园,没有拙政园那么大,但是可见其精致之处。尤其是那些名字,更有不少典故。比如“君子所履”、“活泼泼地”、“舒啸亭”、“又一村”、还读我书斋、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亦不二、濠濮亭等。其中濠濮亭的典故,说出了苏州园林的妙处:《世说》:“晋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濠,即濠上,濮,水名,古人观鱼之地。此处借以为名。这也只是简文帝的一种聊以自慰吧。心境固然能够改变环境,若有热血在心,何不能“踏遍青山人未老”!



园中人少,亦多得自在。恢复园林本来之趣。看到鸟儿从一个枝头飞向另一个枝头,惊叹:鸟飞不知今何世!同样的,鱼儿在水中游,也不会划分水的疆域的。只有人有了占用之心,才把时空变为一种领地。其实这一身逝去之后,那些用肉身赢得的一切,最终会毫无保留地回归山川大地,无影也无踪。

由于没什么人,娃玩得很开心,跟妈一起在园林中跑步追逐了起来。虽然不小心把自己摔伤了,但哭过一阵,也不在意,那种亲切自然,真让人想起“活泼泼地”的真谛。



留园,就此留缘。那暗绿的青苔,那在荷叶间倾听波音的小鱼,那供鸟儿自在栖息的老树枝,那精致的假山和爬满往事的藤蔓,那清幽的竹林和花窗,那画檐和影子里滴漏的时光,一寸又一寸的光阴就这样消磨了,山林之中,也有多少生气;书轩之内,未必不含抱负!君子所履,应达天人;天地在我怀抱,又岂能局限于这小小园林!




留园留缘
留恋古人滋味永,微纤堪把水云裁。
花窗六盏流年寄,奇石千钟爽气来。
鸟影争知是何世,风光应解照君杯。
江山长待情难老,再褪金衣亲碧苔。
下午原计划去苏州大学,看了图片,不及厦门大学美,作为厦大人,就不再多费心去了。于是下午又空下来。走到酒店大堂之时,爱人忽然说:“枉然去逛着许多园林,这个酒店都还没好好走过呢。”于是我们在酒店里寻幽探秘,确实发现了许多美,而且它们就那样安静地存在着,似乎是那样不经意地,等待我们去揭开那层面纱。这些不经意地美啊,它们如此平凡却又深刻,好像无心,却又自我珍重、坚持了许久,不沦为一道荒芜。
从酒店的花窗里眺望得一处小桥。便去寻访。虽然是个小园,也具备了苏州园林的基本样式:小窗花、亭子,而且由于空间小,更有咫尺情不尽的感觉。亭上有一对联: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感觉甚好。如乐亭旁边既有小鱼,又有好多只水上漂的“水黾”,他们操纵水是如此自如,让人感叹造物之奇,于是,我也留下了他们的剪影。








我们再次逛了盘门景区。此时已是近黄昏,夕阳之下,更有苍茫古意。亭台楼阁忽然有了流动的神韵。就像当时看拙政园的照片,很多好的照片是在雪里的,一片冰封。光是最好的摄影师。它为我们勾勒这人间的仙境。丽景楼下有一树花,不经意衬得楼影更婀娜了。晚霞即将落入山林,带着极大的热情,诉说与白昼分别的痛苦。一个个王朝也如斜阳般褪去新生时如火烈烈的光芒,但留下的都是柔软而久远的文化的真金,至今让我们抚摸得心痛心醉。无怪乎高启写道: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我不禁想起了姑苏的少年,想起了那个建城的伍子胥,死之后还要把眼睛挂在国门之上,看着越国把吴国攻灭,那是一种怎样的刚烈和决然啊。得遇知己渔夫、雄主阖闾,终报复仇,并名显天下,连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也引为知己,最后却因小人进谗言而死。中国古代的士与主的关系颇为微妙。尝读《三国演义》中“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令人神往。君臣际遇,其实是非常难得的。士个人其实是做不了什么的,因为一切资源都是主给的,主随时要收回都可以,士如果要背叛就反而成了道德的靶子,但是,又是谁规定一切资源必须是主的呢?陈胜不是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是有了这一层伦理的要求,大部分清高的士,宁可死也不背叛主,所以最后大多下场凄凉,想想岳飞、袁崇焕,无不令人扼腕叹息。关键不仅仅个人身死,还关系国家兴亡,如此大的代价,中国历来竟没几个觉悟的,都还是劝那些君君臣臣的。就如东晋的桓温,完全可比曹操,但是却被后人讽刺,可见一般人对于这样的人杰是难以理解的,也不明白真正为百姓做好事的其实是他们,而不是所谓一系血脉的君王。









重寻真美
游园数日亦翻倦,人海沙沙谁解音。
多少风光待君眼,两三残照滴怀襟。
无心落叶敲窗格,自在彩云亲老林。
生活原来藏绘笔,情深之处梦乡临。
晚上去了观前街,这本是打卡的最后一站。观前街号称美食街,其实已经完全商业化了,无足观之,美食也不见得真的好。于是我们又步行至平江路,这次游的是平江路的另一侧。我终于找到了当年所见的那家连环画店。还是要有一些真正的老东西存活下来才是好的,否则我们的旅行便是商业策划的大片,喧闹但是空虚,清醒的人读了,会感到心痛。





再别姑苏
江南一瓣最牵肠,水木年华浸夕阳。
冷月三分柔入体,春风十里锦裁裳。
千秋雨铸离人泪,万户灯妆红袖香。
前世情深故重会,何时化蝶更徜徉。
别了,姑苏,我们曾有多少知心的话语要讲,时光本来为我们准备了静谧的花园,而如今却淹没在人海沙沙里。这五日四晚的行程(实际游玩只有三天),让我重温你的妩媚,让我对你认识更深了,然而灵魂的贴近还是和过去一样,它不是你多走两天就能得着的,而是在于一机一缘的“神会”,只有上苍能安排我们的邂逅与焰火。世间有多少事物已经难以分辨它们本来的面目了,而我还在这里寻找你真实的内心。你的风情万种,你的柔情似水,你的无可奈何,你的冷月燕衔,梦境里不能没有你。我情愿褪去功利的生活,再来品你的一枝一盏。你已融入我,寻找即是触摸。旅行留下那不安分的灵魂,它们最终会像藤蔓一样,爬上我每个时光的墙……千载兴亡不胜凉,水乡留梦最清香。一弯古月织情网,多少故人归画廊。……回头走在福州的路上,也有一种小桥流水交织在背影里……这就是旅行,似在此,似在彼,不一又不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