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开了一个自我批评的会议,我其实是有点抵触类似主题会议的。
更何况这个会议之前因为大佬时间安排冲突,前一天还在会议前1小时突然通知取消。职场生活中,真的没有所谓的平等。
不知道是机制还是因为习俗,头衔大的人总是享受特殊待遇,会影响一大批小兵的节奏。
有时候想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绝对的平等,甚至连意识形态的平等都无从循迹。
没有开始思想类似的主题还好,一旦开始思索就会觉得挺无奈的。

没有绝对的平等没关系,自己内心还是有一个意识上的种子,用身体力行来推行属于自己的平等氛围就好啦。
在历时2个小时的会议中,绝大多数的时间是一个人对其中的一个人汇报。
因为其他的内容,在坐的其他人都是听过的。
我一个人放空的时候就在想,这样的会议意义在哪里?
有时候,我确实没有办法想清楚会议为什么会在机构或组织中占据这么多的时间。
我承认,当一件事情需要大家讨论和头脑风暴时,会议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但如果只是传达指令或者说明信息,为什么不多用用电子公告或者文字说明就好。
可能遇到会议的时候,我这个小螺丝钉就不太喜欢吧。
等到自我批评的时候,气氛其实挺尴尬的。
除了自我批评外,还需要有他人的批评。平时工作紧密或者接触多的同事就开始互动。
大家对于自己存在的缺点都有意识,也都分享地很客观。
既然自己都认识到了,那只要着手开始改正不就好了?
意识不到自己问题的,即使别人提了,其实在心里还是有抵触情绪的,更有甚者,还会影响团队氛围。
关于批评,我们从小接受到的观念可能都是,因为关心你,所以才批评你。
但批评真的是关心人吗?更大的概率是,你的身上也有类似的问题,或者你最亲近的人有类似的问题,你自己改不了或者特别看不惯,看到别人有类似的点,才会特别有感触。
以批评的方式关心别人,是否真的能被接受呢?
可能70年代的人真的能觉得那是一种关心,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感受被关注可能更为重要。
温暖的话更能传递情感,而不是批评。批评很大程度上是无法改变一个人的,甚至会让人逆反。
真正能让人改变的是鼓励和看到他人的优点,这样人的内在动力才可能被激励,会努力变成他人口中那个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觉得这个说法很牵强,但确实是和每个人的原始家庭和教育相关的。
孩子会长成父母口中的样子。
你会希望父母天天唠叨和批评你,还是希望父母肯定你的努力看到你的优势?
或者比学车的时候,配偶在你边上不停地说“你怎么这么笨,这都倒不了?……"你会用心地学?还是仍不住要爆炸了?
换到职场,其实原理是想通的。
在一个意识形态单一的组织里,群体往往无意识地建立单一标准,甚至会排斥不同的意见,仿佛世界就是非黑即白的。
因为没有听说过其他的说法,第一次听到自己预期外的说法就会加以驳斥,其实还蛮可笑的。
我提出了自己的自我批评,随即就有他人的批评意见来了,还是那句专业有待提升,因为自己是转型来到这个岗位的。
好吧,我接受,但在心底我会有小嘀咕。人都是慢慢成长的,因为分工不同,用别人的职责工作来考我,并把抓到我小辫子的事拿来证明我不专业,甚至因为自己对常规不熟悉制造小错误需要我来补漏,刚好我不熟悉,以此来给我贴标签,这也真没谁了。
自己的不足慢慢调整,其实心里挺排斥别人反复拿这点说事的。
批评对我没用,鼓励和看到我的努力会更有效。
会议结束后和伙伴小小交流了一下,发现大家都会对别人提自己的批评自带抵触情绪。但会觉得别人对别人的批评还挺中肯的,挺奇妙的。
好在会议终于在2个小时内结束了。
2个小时的人工时,乘以与会的这么多人,这些都是企业的人工成本,这样的会议真的有效益吗?
反正,我有点怀疑,可能我的想法是有失偏颇的,但我深信:
平等和尊严,才是人际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
当然,如果没有这份工作,可能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遇上。
但既然有缘聚集到一起,我们为什么不多些鼓励和肯定,让大家都能开心且充满动力地工作呢?
总之,我的内心是渴望有更多的鼓励融入职场的,职场的动力和富足,在很大程度上甚至都能改变人的生活状态。
道路任重而道远,即使现在没有任何影响力,那至少要做开心地自己,尝试看到那个美丽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