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对领导安排的任务稍有困惑,领导便不容分说,青筋暴起,口水横飞的骂:“做不来这个报告,今天就给我滚,老子再也不想看见你!”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在心里把他骂的狗血淋头,再冲动一点的,直接辞职,老子不伺候了。
太可气了是不是,毫无体恤和尊重,妄为领导。
其实你可能没有发现,我们身边有一个人,每天都处在这样的环境中,那就是我们的孩子,威胁他们的,是他最亲的父母家人。
1
昨天带孩子去报名幼儿园,大概是排了太久的队,孩子们也燥热难耐,所以好不容易排到了,却对老师的提问表现出哭闹、害羞、不配合,从而导致审核不能顺利通过。
我带着女儿等待的时候,操场上传来一个孩子声嘶力竭的哭声,和父母的气急败坏的痛骂:“让你回答问题为什么不说,以后不要上幼儿园了,你就在这待着吧,我们走了,别跟着我们……”
那男孩被吓得追在妈妈后面哭,不停的捂着耳朵,并试图用小手堵妈妈的嘴巴。
妈妈说你不要哭了你闭嘴,男孩边哭边学着说,你闭嘴你也不要说了。
回到家后,我看着女儿心想,我一定不要这样教育孩子。
然而晚上当孩子不好好吃饭,闹着要看电视的时候,我一如既往的绷起面孔,脱口对她说:“不好好吃饭哪也不带你去,再也别想找小伙伴去玩了!”
说完后我忽然意识到,我怎么也变得一样这么有攻击性,道理我都明白,可是遇到孩子顽皮的时候,那种不可控制的情绪,和高高在上的姿态,为什么这么轻易的就汹涌而来?
说好的要和孩子平等,说好的要体会他们的情绪,可一旦面对他们的不配合,所有的理论和准备,就全部崩盘,直到过后才知道自我反省。
当好一个家长,怎么就这么难?
2
女儿听了我的话,就乖乖吃饭了吗?很显然,并没有。
她似乎有些免疫了,笑嘻嘻的从餐桌站起来,时不时偷着看下我的表情,然后讪讪的溜到一旁去玩玩具了,留下餐桌旁颓败的我们,无可奈何。
于是我继续运用代入想象大法,去想象如果是自己被威胁,会产生什么心理。
我想到的第一个,就是逆反。
我们意识中的自我保护机制会被触发,第一时间封锁外来信息,并进行抵御,然后不断放大自己的意志,告诉自己,他说的并不对,他不理解我,即便我真的做错了,那他的错比我更大。
记得在第一季《爸爸去哪儿》中,王诗龄经常一言不合就脱衣,爸爸王岳伦被女儿搞得无可奈何,也只有大声训斥,然而越训斥越脱,再训斥就哇哇大哭,拉都拉不住。
美国的“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说,批评是没有用的,它使人增加一层防御,而且竭力地替自己辩护,批评也是危险的,它会伤害了一个人的自尊和自重的感觉,并激起他的反抗。
逆反之后,是恐惧。
随着父母的威胁力度加大,孩子们终于意识到自己或许做错事了,但结果并不是反思和认错。
因为父母的力度,往往会延伸到人身威胁,比如“我不要你了”“我不喜欢你了”“我生气了我不理你了”……
孩子们会渐渐发现事情的严重性,而且会信以为真。接着,由恐惧带来的表现,就是哭泣,孩子会开始大哭不止,孩子的大哭又会进一步惹怒父母,于是一个恶性循环就此开始。
次数多了,是习得。
就像昨天看到的情形,父母不想要孩子哭,让他闭嘴,孩子不想听父母骂,就学会了让父母闭嘴。
还有经常用武力教育的,孩子也会对他人进行武力反抗,就像复印机一样,你什么样,他就什么样。
孩子的习得行为是快速而彻底的,习得后很难再进行纠正。
所以,在代入之后我发现,这样的批评,完全起不到正面作用,我们乐此不疲运用的方法,不过是搬起石头,砸完孩子的脚,再砸自己的脚!
3
与其说每一次孩子和父母的冲突是因为孩子的不听话,不如说是做家长的允许情绪自我放飞。
我们很想快速达成某个目的,想要顺利实现我们的愿望,而我们的孩子却化身小魔王,在这中间搅了个浑水,弄得一团糟。
我们会怎么样?气急败坏、无力感、挫败感……情绪一来,很难自控。
每一个过于追求完美的人,不是要求自己完美,而是去苛责他人完美。
一旦你没有达到我想要的结果,你就破坏了我完美的进程,你要承担所有的责任,这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最不完美的地方。
前段时间达州一男孩自杀,遗言中写:“考98分被骂,吃饭打嗝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打过来……我真的要自杀……如果给我一次重来的机会,算了,我不想重来,我宁愿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过。”
这或许就是过于追求完美的最可悲之处,因为这样的人,从来不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二字。
除了追求完美,还有一种情形,是我们不知道哪种方式能够对熊孩子一招制敌。
我们不想去责骂恐吓,可当我们哄骗利诱都不见效的时候,就只好拿出原始大招。
每一个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情绪失控、追求完美、无可奈何的家长。
没有人不想让孩子超越自己,我们希望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可以衣食无忧,可以快乐幸福,可以开挂前行。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一个好的品格,它包括自律、自信、坚强、乐观,这是我们家长,最能够直接给予孩子的,也是我们唯一能给予孩子的。
而威胁怒骂,是这一切的阻碍者,你想走多远,他就让你走不了多远。
4
中国家长,其实是最为孩子焦虑的,从前,我们焦虑孩子的成绩、进步,我们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现在,我们焦虑我们自己,我们怕做不成一个完美父母,我们怕自己不够格。
别人的家长美丽大方,对比我们邋里邋遢。
别人的家长温文尔雅,对比我们泼辣没文化。
别人的家长教育起来头头是道,对比我们只会甜枣加大棒。
我们越焦虑,越容易反馈给孩子,再由孩子,反馈给自己。
与其无休止的焦虑,不如首先放过自己,我们先要允许孩子犯错。
接受他们的熊,让自己可以忍受屋子的乱七八糟;
认可他们偶尔撒泼打滚耍无赖;
接受他们吃饭的三心二意不着调;
允许他们在陌生环境害羞不大方。
当我们一腔怒气的时候,不妨把到嘴边的话暂时按下,给自己三秒钟缓冲,想一想,我也没有这么完美。
我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也会变成个木头人;
我隔三差五,也没有食欲不爱吃饭;
我累了困了,也不想收拾屋子。
然后你会发现,孩子所作的一切,多么的正常。
下功夫仔细了解自己的孩子,尽快找到他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这个时候稍微努努力,将来会剩下你很多力气,基础打好,孩子就会在未来的成长中自己对自己进行塑造。
我经常用到的方法,是游戏法。当孩子不爱收拾玩具的时候,和他以游戏的方式参与其中。我们会比赛,谁收拾玩具最快,往往她看到我快要收拾完的时候,会急吼吼的说,妈妈你等等我啊,然后以飞快的速度把剩下的东西全部收起来。
每一个父母都是演技派,苦肉计不仅是兵法,也是教育法。
昨天女儿把玩具盘子扔了老远也不捡起来,威逼利诱都不管用,于是我上演苦情法,惨兮兮的对她说,妈妈好想吃蛋糕,你的盘子扔了要是被踩坏了,妈妈就再也吃不到你给我做的蛋糕了,两秒钟后,盘子不仅被捡起来,还装上了玩具蛋糕给我送来,暖心的不得了。
当然了,我们还要能够体会孩子细微的情绪变化,她受了委屈、感到害羞、惧怕,我们尽量跟他们感同身受,良好的共情加上适当的鼓励,是无往而不利的法则。
每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如果我们无法给他们提供更高级的生活条件,更高阶层的人生体验,那不妨给他们一个最高段位的爱,让它涵盖你的所有人生智慧和处事技巧,你会发现,未来的某一天,它会尽数以你想要的方式,还回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