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大师硬件参数

鲁大师并不能完整的识别电脑信息,甚至屏幕信息显示为27.2寸。
CPU信息

I7-6700K,六代skylake架构,LGA封装。四核八线程,支持Intel睿频加速技术,主频4.0GHz最大睿频4.0-4.2GHz,L3缓存8MB。14nm制程,热设计功耗95W。这款处理器还不锁倍频,可以根据需求超频。不过散热方面一定要注意,还有功耗墙等问题,详细在散热测试环节介绍。

HWINFO截图,CPU是正式版产品,封装为LGA1151,S-SPEC为SR2BR,步进R0,最低倍频8x。

AIDA64里的CPUID截图,可以看到6700K睿频为42x/40x/40x/40x。短时睿频功耗限制118.75W(软件未识别),持续时间8秒,长时睿频功耗限制95W,和TDP一致,软件显示PL1数值是Unlocked,说明用XTU可以解锁CPU功耗。

XTU信息,这是intel的官方调节工具,可调节很多CPU参数,甚至内存参数。除了外频,基本上P870DM都可以调节了。
显卡信息

P870DM的独显型号为GTX980M,8GB显存(三星颗粒),两块GTX980M组成SLI,厂商标识为CLEVO/KAPOK,说明该机器为蓝天制造。默认频率1038MHz,Boost频率是1127MHz,显存频率等效5012MHz。显卡核心采用GM204核心,阉割4组SMM,剩下12组流处理器共1536SP(与GTX980相比),显存控制器保持完整规格,为256BIT。桌面级没有与其规格一致的显卡,比GTX970少了1组流处理器。

GTX980M的电压频率截图,满载核心电压为1.012V,ASIC数值为82.2%。一般情况下,移动显卡的ASIC和显卡的最高Boost频率无关,而是与满载核心电压高低有关,ASIC越高的核心电压越低。核心电压低了,功耗也会有所降低,从而使得游戏中的温度表现更好。

CUDA-Z截图,这里显示了GPU有关CUDA的详细参数。

NvidiaInspector截图,这里可以看到独显(N卡)的某些其他信息,比如可超频范围,电压调节范围,高温降频线和TDP控制阀等。GTX980M不可解锁TDP控制阀,降频线标称为101℃实际只有88度,为GM204的最大值。开普勒和麦克斯韦架构的显卡都只能调节135MHz范围,如果想要超频更多,只能通过修改VBIOS硬超。
主板信息

主板信息,模具型号显示为P870DM。芯片组为Skylake,PCH是Z170,BIOS日期为2016-02-17(机器是2015年买的,在2016年初刷过两次BIOS),版本5.11。

机器自带软件CONTROL CENTER界面,这里有一些简单的调节项目。软件的功能越做越大了,以前还没有这么多可以选的东西,但是与微星的红龙控制中心相比可能还有一定差距。
北桥

AIDA64中的北桥信息,Intel早在二代酷睿i系列就将北桥整合进CPU中,主板上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北桥了。北桥的主要作用是负责和内存的通讯和PCI-E中显卡的通讯,核显的通讯也在北桥中。从显示信息上看,机器最大支持64G内存即四个插槽,支持VT-d,核显被禁用,独显GTX980M占用x16带宽。
南桥

南桥信息,实际上Z170也将部分南桥的功能整合到CPU中,现在主板只有PCH,只是一般玩家还在称呼其为南桥。PCH集成SATA控制器,此外还有USB控制器等,PCI-E中占用几条来实现新功能,比如无线/有线网卡等。
PCH的制程是22nm,制程更新了PCH发热也随之解决了。这里还可以看到P870DM的音频芯片是ALC892,无线网卡采用的是N1535,有线网卡为E2400。
内存

机器内存为双通道DDR4 2400MHz,时序为14-14-14-35@2T。频率比DDR3高了一些,但是时序太高了,显然内存延迟不会有什么改善。

内存品牌为金士顿,工作电压1.2V,出厂周期为2015年第51周。
硬盘信息
P870DM有4个硬盘仓,两个SATA接口,两个M.2 2280接口。个人对速度有着强烈的追求,故未安装机械硬盘,采用全固态存储。固态品牌为三星SM951,M.2接口,NVME版,采用三星自家的主控,颗粒也是自家的16nm MLC,PCI-E 3.0*4速率。在当时属于顶级固态硬盘,现在依然是高端。由于单块最高容量只有512G,因此买了两块,未组成RAID0。关于为何没有组成RAID0的问题,我简单解释一下,其一,速度已经是非常快了,组阵列意义不大,并且最重要的4K读取速度并不会提升,连续读写速度的1500M/s和2000M/s+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看着好看而已,纠结于跑分并没有意义;其二,为了数据安全考虑,也有人认为这个担忧是多此一举的。综上两点,我没有组RAID0。关于硬盘的一些看法,会在后面展开说。

很多固态硬盘的检测软件都不能检测出硬盘的型号和基本信息,故将上图AIDA64中的检测信息贴出。
电池信息

型号没有完整识别,设计容量89.208Wh,实际充满容量为86.033Wh,和设计容量有一定差距。部分机器的电池刚使用时容量都比设计容量小一些,但是随着充电循环次数的增加,容量会逐渐接近设计容量。
显示屏信息

屏幕品牌为友达,型号为B173ZAN01.0,鲁大师等一般检测软件会显示AUO109B。屏库中包含该型号的参数,官方数据如下:

分辨率3840*2160,色域95%NTSC,可视角度89/89/89/89,材质为AHVA屏。显示色彩16.7M(8bit),对比度1000:1,亮度400cd/m²,接口为40pins eDP。响应时间27ms,延迟稍大。
标称参数是显示器厂商制造时的标准,但实际每一个屏幕的参数并不是完全符合标准。A规屏幕参数基本达标,并且在出厂时会有校色,使得屏幕表现较好,而B规屏参数可能不达标,色域覆盖有偏差,不会出厂校色,屏幕表现较差,经过手动校色后有一定改观。A规B规还与坏点数量区域有关,因此每个笔记本使用的屏幕,并非会像上图标注的那样美好。
屏幕是大家在选购笔记本时非常容易忽视的一点,或者说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如何选择。很多人买了新的电脑,号称1080P全高清,听说甩768P好几条街,然而事实真的如此美好吗?很多人买回电脑后,发现分辨率提高了,字体小了,屏幕可展示的内容更多了,但总感觉没有手机的屏幕那么细腻,屏幕泛白,颜色灰暗,可视角度差,甚至感觉还不如原来的768P。
要说屏幕怎么样,真是个玄学问题,屏幕的参数非常多,普通消费者并不需要全部了解,在这里列举几个重要的参数:亮度、对比度、色域、屏幕色彩、面板类型、可视角度和相应时间。
亮度在LED屏中指的是LED背光的强度,单位尼特,屏幕标注的亮度是指能达到的最大亮度,因此理论上越大越好,用不到可以调低,但是不够用就不行了,一般笔记本的亮度在220到300尼特。
对比度指的是屏幕显示黑和白的亮度比值,根据测量的方式可分为动态对比度和静态对比度。动态对比度参考意义不大,厂商为了让数据更好看,都是拿最大亮度的白色跟最小亮度的黑色比出来的。相比较而言,静态对比度的参考意义更大,数值越大意味着屏幕的色彩展现能力越强,反之就是画面灰蒙蒙一片,一般笔记本的对比度在400:1到700:1之间。
色域指的是屏幕能够表达的颜色范围,三原色表达的颜色可以被量化,变成一个二维坐标,一个屏幕能表达的颜色范围就是色域。目前有3套色域基准,分别是sRGB、NTSC和Adobe RGB,sRGB是面向数码设备和显示屏制定的,NTSC是面向电视制定的,Adobe RGB是Adobe为了色彩印刷而制定的,一般玩家都偏向于使用NTSC标准来称呼色域,因为其范围比较大,72%NTSC等于100%sRGB。色域理论上越大越好,越大意味着颜色显示越多、越鲜艳,不过,超过100%sRGB后,一般人会看起来颜色过度鲜艳,这是因为现有的视频、照片都是基于sRGB做的,如果没有一个色彩管理软件来管理屏幕色域的话,照片内的颜色就会被过度显示,看起来不自然。台式机显示屏基本都在72%NTSC以上,笔记本主要在45%-72%NTSC之间,超过72%NTSC的屏幕被商家称为广色域屏,但实际上大多玩家认为只有到95%NTSC以上才算是广色域。
屏幕色彩是指表示液晶显示屏亮度强弱的指数标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色彩指数,市面上常说的8bit屏、10bit屏之类的指的就是这个。举个例子,8bit就是红绿蓝每个颜色用8位数字表示,每个颜色有亮灭两种状态,即2的8次方种颜色,总的颜色就是2的24次方,16777216种颜色,屏幕测参数一般标注的就是16.7m。6bit对应262k,两者相差较多。10bit屏幕很少,一般是面向专业级用户的,8bit屏在台式机高端屏中很常见,而6bit则是笔记本的普遍标准,有些无良厂商为了获得更多的屏幕色彩,利用像素抖动技术将6bit屏幕等效为8bit进行销售。不过,屏幕色彩对一般用户来说意义不大,日常找不到可以利用8bit以上的场景。
面板类型和可视角度可以放在一起说。屏幕面板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TN,另一类是IPS广视角系列。TN屏成本低廉,可视角度不大,尤其是斜上斜下角度看屏幕时,会有明显的变色。IPS是为了改善液晶屏幕表现的一个新技术,优化液晶分子排列,使得各种角度下看屏幕时颜色基本不会发生变化,除此之外,IPS还有色彩还原真实,动态图像表现出色等优点。IPS是LG的专利,其他厂商为了避免专利授权,各自也弄出了类似的广视角技术,如三星的PLS、友达的AHVA等,实际上大同小异。由于IPS这个名字被大家所熟知,笔记本厂商即便用的是PLS或者AHVA屏,也都宣传称IPS。IPS还有很多分支,这里就不细说了,笔记本基本都是AH-IPS。
响应时间包含黑白响应时间和灰阶响应时间。黑白响应时间是指液晶显示其中像素由暗转亮或由亮转暗所需要的时间。早期的CRT时代,由于发光原理的优势,响应时间很短,然而到了液晶时代,由于液晶分子的扭转需要一个过程,响应的时间问题也逐渐体现。由于在实际使用中,屏幕像素的变化并非总是在黑白之间转换,黑白响应时间的参考意义较小,于是厂商又提出了灰阶响应时间这个概念。举例来说,8bit屏幕,每个颜色有2的8次方种,也可称为2的8次方灰阶,从某个颜色到另一个颜色的转变所需要的时间就是灰阶响应时间。无良厂商为了提高纸面数字,把灰阶响应时间搬出来,然后找个指定的颜色测转换的时间,取最小值标上。那么,如何知道标注的时间是黑白相应还是灰阶响应呢?如果他们还有点良心,知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话,这个时间后面通常会有个括号,里面如果是Tr+Td就是黑白响应时间,如果是G to G就是灰阶响应时间。响应时间越大,屏幕拖影越严重,对电竞玩家的影响也就越大。笔记本的TN屏响应时间一般在8ms左右,IPS在25-40ms,现在一些大尺寸的IPS电视,响应时间达到夸张的80ms,看电影能明显感觉到人物有拖影。
前面讲参数讲了不少,只是作为科普,能不能看懂其实无所谓,就算你对参数很了解,你购买笔记本时想问“屏幕亮度多大?对比度多高?响应时间多少?”,那只能说无可奉告。笔记本厂商算是数码硬件里最无良之一了,现在手机都是配置参数明码标价,音频解码都敢给你标出来,反观笔记本,屏幕基本只提到TN或者IPS或者1080P,再深一点就非常困难了。除非某款笔记本用了好屏幕,把好看的数据都标出来增加卖点,难道你还指望他们用垃圾屏还告诉你他们是垃圾?于是想得知屏幕的好坏,只能靠消费者自己验机(前提是消费者自身有识别屏幕的能力)或者找网上的良心评测。自己想要查看屏幕参数,可以用AIDA64进行检测,找到屏幕的型号,然后去屏库网搜索,查看其参数,但有的屏幕是检测不出其具体型号的,那真得靠评测了。
看屏幕这么复杂,难道就不能简单的看一个参数吗?这个问题很早以前就有人想过了,曾经说的“1080P都是好屏”就是这么来的。以前由于工艺不足,笔记本的垃圾屏都在768P上,上1080P面板的不算低端,所以其他参数做的也都像模像样,基于这一点,当时的总结就是无脑上1080P准没问题,秒768P妥妥的。然而时过境迁,工艺不是问题了,所以垃圾面板也跟着一起升级到1080P,厂商借着以前大神的误导,统统宣传自己是1080P,无非就是想让小白以为这屏幕不是垃圾。所以,想总结一个简单的参数来判断其实是不靠谱的,厂商以后可能不按套路出牌。在目前的情况下,姑且可以这么认为:
①色域高的屏幕不一定好,但色域很低的一定是垃圾
②IPS不一定好,但是上下可视角度不到40的一定是垃圾
③亮度高不一定好,但是亮度很低的一定是垃圾
④15寸笔记本垃圾屏多最多,17寸很少
⑤新笔记本15寸标TN屏,大多为垃圾
⑥目前4K屏就如当年的1080P一样无需担心
个人认为,各个参数的优先级如下:
色域>可视角度>亮度>对比度>响应时间>其他
目前的屏幕能保证72%NTSC和IPS的话,基本上就不会是垃圾屏了,不知道这个结论能撑多久。
很多消费者买笔记本电脑时并不关注屏幕,主要原因是其并不清楚如何挑选屏幕甚至不关心。就是因为这样,电脑厂商才敢这样肆无忌惮的使用垃圾屏,如果消费者大多清楚这里面的弯弯绕绕,那么现实情况会好很多。在这里,给要买笔记本的小伙伴一个建议,将45%NTSC、IPS和1080P作为一个底线,如果新买的电脑连这个标准都达不到,那么基本可以确定屏幕会影响你的用户体验。举个例子,前不久双十一,一个朋友要买电脑,看上的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神舟战神Z7-SP5D1,i5 6300HQ,GTX1060,卖5999,可以说是性价比爆棚,想当初GTX1060刚出的时候,装有该显卡的笔记本售价都在9000以上。我简单的给他分析了一下这款笔记本,优点很明显,配置够用,性价比极高,散热极强,但是缺点也不容忽视,其一,没有固态硬盘(这个在后面展开讲),但是可以自己装;其二,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屏幕是TN屏。这一点当初我就跟他说明了,屏幕真的很差,但是他认为这没有关系。他的想法其实我非常清楚,这种现象太多了,因为他买电脑就从来没有关注过屏幕,他认为这个是无所谓的。“屏幕再差,难道不能看吗?会比我的旧笔记本差吗?我觉得无所谓呀!是你要求太高了!”等等,这些言论我听过太多太多。之后,他还是听从了我的建议,找商家问问能够更换屏幕,商家刚开始说能换,加400元,后来又说不能换了,最后他还是买了,毕竟性价比在那里摆着。电脑到手之后,真的是傻了眼,按照他的话说“电脑哪里都好,就是屏幕,哎......”。他的感觉是这个屏幕还不如自己原来用的旧笔记本的屏幕,看来是需要适应一段时间了。
挑选和鉴别屏幕其实是一个很玄学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平时你用惯了一个屏幕,因为你已经适应了,所以并不会感觉到它哪里不好,但是,哪一天你接触到了另一款屏幕,你可能会感到明显的差距。但是你真能分辨出哪一个更好吗?不一定。

上图左侧为P870DM,3840*2160分辨率(4K),17寸,95%NTSC,AHVA
上图右侧为AOC Q2778VQE,2560*1440分辨率(2K),27寸,色域未知,TN
即使照片不清晰,也能明显感觉出上图中两者的区别。但是你说哪个好呢?很多东西,即使摆在眼前,你也无法分辨,当你看一个泛白的TN屏看习惯之后,你看其他的屏幕就会感觉颜色过于饱和,看着不舒服,你可能觉得左边的反而不好,所以说屏幕这个问题是个很玄学的东西。说一下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之前用的电脑是768P的TN屏,用了4年,并没有感觉出屏幕有哪里不好。后来用了P870DM,这个电脑的屏幕可以算是笔记本中的佼佼者,刚开始用我也感觉有点亮,颜色饱和,但用了一段时间适应后,再去用之前的笔记本,根本没有办法用,屏幕简直不能看,感觉看word文档和网页上的字就跟马赛克一样,像素点的颗粒感很重,模糊不清,屏幕整体泛白,看着非常难受。一旦你习惯一种好东西,再让你回到过去,那将非常难受,固态硬盘也是这个道理(这个在后面展开说)。
综上,买笔记本还是在屏幕上多下点功夫吧,那些说屏幕无所谓的除非你一直用那种屏幕,形成习惯,就像自欺欺人,能把自己欺骗,其他的也就无所谓了。

上图中,新增了两台电脑。
中间的那个是神舟战神Z7-SP5D1,1080P,15寸,色域未知,TN
最右侧的那个是联想小新700电竞版,1080P,15寸,45%NTSC,IPS
亮度均调整到中间档。
你能分辨出哪个好吗?(照片和实际看到的效果有差异,所以看看就行)
系列文章
文章经过李渊先生 QQ:294315871 的授权许可之下,发布在简书之上。部分评测来自笔吧评测工作室,侵删。未经许可,不能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