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反思令首页投稿故事~2018
鸿鹄本无事 焦虑尤可警 ——由北大校长读错字说开去

鸿鹄本无事 焦虑尤可警 ——由北大校长读错字说开去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18-05-14 15:41 被阅读23次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大双甲子校庆上林校长“鸿鹄、莘莘”读错引发的公众话语场热闹的景象日渐降温,并日趋恢复平静。全国最高学府双甲子的校庆本是全球北大人的盛世,身为一校之长面对世界满怀深情地发表题为《大学是通向未来的桥——在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的讲话》的主旨演讲,道出身为一名老北大人的心声,也诠释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就整个演讲而言,大学的掌门人质朴的语言,饱含的深情的话语是很接地气的。可是,由于读错了两个字——鸿鹄的“鹄”读成“浩”,莘莘学子的“莘”读成“精”——而让现场观众,乃至对北大投注深情的场外公众大跌眼镜。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媒体无孔不入,信息泛滥,世人可以自由宣泄的大时代背景下,“林北大事件”如果不是本人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向国人做出诚恳的道歉,极有可能引发一场话语声讨的公共危机事件。

简单梳理围绕该事件,那些自比强势者以极大的优越感(我不会把字读错,比你堂堂的北大校长强),用犀利的笔触彰显出“铁肩担道义”的舍我其谁的勇毅,酣畅淋漓地向公众展示了一下“自恋情结”,满足了一下日益膨胀的“自恋欲”。像“堂堂北大校长,连鸿鹄二字都不认识,这是初中课堂书里的吧!简直是“抬”笑大方。北大校长的水平都这样,可想而知北大都成什么样子。林建华,真伟大,一夜成名毁北大。”……从话语看,这些文字似乎在传递这样的信息:北大在林校长的管理下已经江河日下。如果要重振北大雄风,林校长应该拎行李走人。而从很多围观者的语气看,似乎传达出这样的意思:林校长所犯的错误葬送了北大的大好前程,林校长已经成为北大的罪人。读着冰冷的檄文,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个充满调侃的故事:大清帝国大兴文字狱时,一个落魄的书生感时伤怀即兴赋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结果遭来灭门九族的灾祸。自秦李斯进谏嬴政焚图书,埋儒士始,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方式赋予“焚书坑儒”以新意,到清朝则演绎到极致。作为历史的尘垢,这些本应该被投放到垃圾堆中永远地封存,可从林校长读错字引发的“志士仁人”的激愤情绪,大有“焚书坑儒”死灰复燃的迹象。

就该事件的本身而言,在喜庆庄重的场合,一位最高学府的掌门人面对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公众场合出现初中生可能才犯的错误,实属不该,有伤大雅。可是,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自身的和外在的原因,都可能存在或然和必然的缘由。在没有弄清事实的真相之前,口诛笔伐之声如洪水猛兽般汇聚于一点,大有吞噬而后快之势,这是否有悖常理。不错,在事情进入公众视野之初,感性支配着理性,发发牢骚尚可理解,但对其煽风点火,上纲上线,则就不符合人之常情了。当事件的主角在第一时间以极其诚恳的态度就该事件做出道歉,公众了解了事件的缘起,那些极富“正义感”的勇士们会不会对自己的鲁莽与冲动进行反思呢,不得而知。“上中小学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教育几乎停滞了。我所接受的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统。几年没有课本,老师只是让背诵语录和老三篇。”一位学化学的老理工科生,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没有完整的教材体系供学习之用。基础教育的碎片化,加之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响,出现文字之误本是寻常之事,本应该给予理解。再说,就该事件本身而言,并没有引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大事故,仅是读音之误,大可不必紧紧抓住辫子不放。可是,就是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件,经过好事者的添油加醋大肆渲染之后,则演变成了轰动全国的文化大事件。如果不是当事人及时的扑火,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从古至今,自内而外凡食人间烟火者没有谁可以保证一辈子不出现错误,只不过轻重不同而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看,既然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规律,每一个局外人在以旁观者的心态对待别人的错误时更应该理性,很难说今天的看客明天不一定就不成为事件的主角。面对已经无法改变的错误,如果公众紧紧抓住把柄不放,并为了满足自己的臆淫心理而肆意的放大,这种唯恐天下不乱的跳蚤心态只能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甚至有可能造成恶劣的影响,带来巨大的损失,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就错误而言,它涉及两个主体——制造错误者和审视错误者。两者的立场不同,投注的情感倾向不同,把错误造成的影响推向的走势也就有很大的差异性。错误出现时,林校长不是以躲着、藏着、掖着的心态进行回避,而是勇敢地面对,并坦然地承认。——你们的校长也不是一个完满的人,也有缺点和不足,也会犯错误。我是会努力的,但我还是不能保证今后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因为文字上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像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在文字水平上有很大的进步了。——读着一位老人面对公众像犯了错误的小学生写的检讨书般的文字,每一个准备发表真知灼见者的内心坚冰也会慢慢融化,并保持缄默。

俗语云:“能饶人处且饶人。”此处用“饶”稍显苦涩,但是品读那些围观拍砖者犀利的言辞,大有声讨“祸国殃民”的罪人之味。人是很复杂的社会性动物。这种复杂性表现在对待事物,处理问题时一般不会以“天平称物”的原则,而是采取有差别对待的方式。这种完全出于自我喜恶心理对社会世事进行评判,自然会助燃一些不可预知性事件的蔓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如果公众能够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社会就会变得和谐融洽。反之,恶语相向的相互攻讦只会把社会搞得乌烟瘴气。不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还是处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只能以无差别的方式对待,才有可能把事态向好的方向导引。纵观针对北大校长读错字围观者的态度,很多人俨然是以阿Q比赛嚼虱子的心理为基础发表宏论。——我虽然不是校长名人,但我能够读准字音,我就比你强,所以我就掌握了话语权。——正是这种心理的作祟,才催生出遑遑评论满天飞的热闹。

诚然,在一个话语相对开放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公平地享有使用话语权的机会和权利。而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的倡导,让很多人把自己拥有的话语权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本无可厚非,关键是如何理性地使用自己的权利,尽量能够为社会传递正面有益的信息。北大校庆,对高校建设与发展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校长的讲话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对公众全方位了解北大的昨天、今天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起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可是,因为校长致辞中出现了错误,这些信息的价值被一群吃瓜群众的聒噪给遮蔽了。就像林校长不无痛心所言:“真正让我感到失望和内疚的是我的这个错误所引起的关注,使人们忽视了我希望通过致词让大家理解的思想——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北大校长致辞出错事件可以说是社会生活中诸多事件中的黑天鹅事件。既成的事实无法改变,每一个围观者打算拍砖时,如果能够多一份理性,面对“所有的重要讲话,也包括提到的《校长观点:大学的改革与未来》一书都是自己主笔”的勤勉校长时,用语也许就会平和温婉了许多。也只有这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思想才能化育更多人。(安徽省霍邱中学陈士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鸿鹄本无事 焦虑尤可警 ——由北大校长读错字说开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hj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