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原生家庭》有感

读《原生家庭》有感

作者: 林禄桐 | 来源:发表于2019-12-22 00:28 被阅读0次

001、看这本书开始之前,从没思考过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关系。

002、也许是因为从小与父亲交流的较少,小时候父亲经常不在家里,导致我与父亲的交流很少很少。以致于现在跟父亲在聊天时从没有聊过日常生活以外的话题,每一次打电话都是简单的问候,最多多仅仅几十秒。

003、但是假如你让我突然跟父亲去谈心,我的感觉是有点慌的,不知道怎么开始,也不知道怎么交流,情感空白产生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心里。

004、这本书前言给了我一个重要的认识:就是我们目前的很多性格问题根源有很大可能都是来自我们的原生家庭。

想想我以前从没思考过这一个方面,证实了这确实是一个情感盲区。

005、中毒的成年子女表现的症状都惊人的相似:自尊心受损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毁灭式行为。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而且一无是处。

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摆脱父母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的勇气。

006、否认。对现实生活的否认,对父母给予我们的伤害否认及其坚固。

007、合理化等于自我欺骗。举几个例子:父亲打过我,但他不是真的想伤害我,只是想给我一点教训;父亲对我大吼大叫是因为母亲跟他唠叨。

008、对让你生气的人发火。在工作上被上级领导训斥,回到家对妻子发泄,妻子对儿子发泄,儿子就猫或狗发泄……这样的画面在生活中是很常见很常见的,虽然有人在事后表示道歉,但造成的伤害已是不可弥补。

009、不可对逝者出言不逊,但也不可对逝者过度神话,否则将会成为解决你与逝者冲突之间的阻碍。

010、今天读的原声家庭这本书里讲了很多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称职的父母、操控型父母的例子,对我开始审视自己原生家庭与未来家庭之间有了深刻的思考,有自己经历过的,也有看到,这种现像在我们的身边是普遍存在的,需要我们正确的去审视。

011、为什么父母总是很喜欢操控我们?是他们过于关心的结果?孩子就是他们的一切,不肯放手?父母缺乏他们自己的生活?

012、有时候自己不敢去面对这样的问题,总是试图逃避的多,总是想办法去迎合父母,总感觉对他们存在亏欠。

013、小时候就跟父母存在问题的家庭,长大后跟父母之间的沟通就很难再去打破,他们都习惯了这种相处的方式,怕打破现状的心态胜过了寻求真诚交流的想法。

相关文章

  • 读《原生家庭》有感

    正确看待原生家庭的存在模式。 作者是个心理医生,见过的案例都非常极端,毕竟去看医生的都是受过创伤心理不健康的人。...

  • 读《原生家庭》有感

    阿德勒曾经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是的,我们无法选择出生,但可以努力改变。...

  • 读原生家庭有感

    一直和我一起成长和改变的伙伴都是知道,在自我疗愈的路上,我很喜欢谈到原生家庭,而且也没有放弃打算不谈它的念头。看完...

  • 读《原生家庭》有感

    001、看这本书开始之前,从没思考过自己和原生家庭的关系。 002、也许是因为从小与父亲交流的较少,小时候父亲经常...

  • 读《原生家庭》有感

    老实说,起初看到书名——《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时,我有些鄙夷,虽然我内心可能有迫切的希望想要看看...

  • 读《原生家庭》有感

    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制度受“家长制”的影响很深。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认为:凡为人子弟,须要常低首听受,不可妄自议论,...

  • 读《原生家庭》有感(二)

    两周的时间我读完了《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身的性格缺陷,第一部分讲到各种有毒的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和身心造成的严重影...

  • 读《原生家庭》有感(待续)

    原生家庭,是指一个人和自己的父母及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也代指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子亲关系。有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年...

  • 千万别把我们原生家庭的痛带给孩子

    关于原生家庭,最近深有感触。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通俗的...

  • 读《半生缘》有感—原生家庭

    说起张爱玲的《半生缘》,大多数朋友都会为曼桢和世钧回不去的爱情所惋惜,但我读完全书,发现可叹的不仅仅有爱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原生家庭》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in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