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致良知(事上磨)的三重境界

王阳明心学:致良知(事上磨)的三重境界

作者: 神意通达 | 来源:发表于2018-10-26 18:50 被阅读8次

王阳明晚年说:我的所有学问可以归结为三个字:致良知。虽然致良知这个概念是他去世前9年才正式提出,但是王阳明说他一生讲的都是这个东西,只是之前没有明确提出这三个字而已。

致良知分两个阶段:一、让良知发露,呈现出来,手段是去私欲;二、用良知,将良知用于所遇到的每个情境,即事上磨,“将良知用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得其理,就是明良知。整个过程打个比方就像擦镜子,先擦去灰尘,再用来照物,有照得不明的地方,再接着擦镜子,擦完再照,如此反复。最终的目标是:此心光明。

良知,是王阳明从孟子那借来的概念。《孟子》说:不学而能叫良能,不虑而知是良知。不用思考就能知道,就是良知。显然,良知是一种本能的觉知。本能的东西怎么可以指导人们的道德行为呢?见了财,谁不起意?见到食物,谁不想吃?这就够了。王阳明说,这些都是天理,但是如果超过了度,就是私欲,比如,吃饭是天理,想吃美食则是私欲。要去私欲,存天理。

于是人们会有第二个疑问:我怎么知道那个度?吃饭还算是好理解的,吃饱就得嘛,工作生活中遇到事时,怎么判别那个合理的度?王阳明的回答是:你自然知道。你能问这个问题,就说明你知道。他这里说的是人的自我觉察能力,即反省能力。人能反省,就能知道那个度。因为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关键要养成让内心的光明时时照耀,不可昏暗的状态。

《传习录》记载:有个县官,到王阳明那里请教,回去后,应用到工作中,发现处理起事情来事事顺手,于是回来跟阳明汇报:工作中确实好使,可是就是不知怎样找到良知?阳明说:那么你是如何知道各项处理安排的?县官大悟。他悟了什么?书中没有说。其实说的就是良知的自发功。不学而能叫良能,不虑而知是良知。你还死死地追究那个度吗?你越追究,给镜子蒙上的尘越厚。

如何把致良知具体化呢?我们看一个实例:

王阳明有个学生叫耿定向,嘉靖年间进士,御史,万历中期升到户部尚书。他在做南京右都御史时,接到一个案子。有个士大夫受恶僧侮辱,来告状。耿定向判将其开除出所在寺庙,赶走了事。士大夫不服气,非要将其逮捕入狱。耿开导他说:“良知这么广大,为何让一个破赖和尚充塞了。”士大夫回去后跟周围人说:“惩治恶僧,不是良知吗?”有人转告了耿定向。耿解释说:“这话固然不错,但是我这么判,心中是转了三转的:其一,有志于学的人,要有一颗名誉心,被人冒犯时不计较不责难,不然跟乡下人有什么不同?二,法司以法办案,此案不应该入狱,这说的是要有一颗格式心(法律意识)。三,听说此僧凶恶,如果量刑过当,难免发生不测,这说的是一颗利害心。我的良知考虑了这三个方面。”后来,果然有同类案子在别处因处理不周闹出了大诉讼的。耿定向听说后,说:“我前面三番转用良心不是更妙吗?”

士大夫说的良知,可以说是致良知的第一重境界,即发露良知后,即根据良知去本能地行动。此时欠思考。因为刚从不虑而知的状态中出来,径直去用,只是一腔意气,是简单粗疏的一种向外的力。

而耿定向说的是致良知的第二重境界,即多维度同时考量,取其综合的结果。即以良知发出多道力,进行综合比较取舍后,得出一个合力。包含了一出一入两个心理过程。能够考察的维度跟个人经验有关。经验越多,维度越多,事情办得越圆满全面。熟练以后,也能做到几乎不用思考。但是心学要求,时时反省内心,监察这个心理过程。

致良知还有第三重境界:即能够抽身而退,随时跳出事外,跳出整个思考过程。不管考量的维度有多少,思考有多深,但是说撤就撤,不执迷在里面。然后,还可以再投身进去。反复如此。最后达到无思无虑,此心光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来去自由,任运自如。

此时的心学功夫可称大成了。

相关文章

  • 王阳明心学:致良知(事上磨)的三重境界

    王阳明晚年说:我的所有学问可以归结为三个字:致良知。虽然致良知这个概念是他去世前9年才正式提出,但是王阳明说他一生...

  • 王阳明的守正出奇

    王阳明的守正出奇 有人这样描述王阳明的学问:致良知,知行合一,事上磨,守正出奇。我认为基本正确。 其实王阳明还是一...

  • 知行合一是圣人的专属!

    了解到王阳明心学最根本的思想“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王阳明创建心学,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

  • 用良知前行,用感恩生活

    阳明心学就是致良知学,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口诀》 依良知而行,以良知为先,用良知做准则,再去行动,用感恩...

  • 致良知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何为致,何为良知?致是行动,是实践,是达到;良知是天理,是本心,是道德意识。 ...

  • 国庆假期

    今年国庆假期集中消化《王阳明心学》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上学,事上炼,达于道,...

  • 阿米巴模式—稻盛和夫的实学

    王阳明龙场悟道,开创了阳明心学,人的良知就是天理,用良知来应对一切,把良知发挥到极致,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稻盛...

  • 为什么“王阳明”说:不要揭发恶人的“恶性”?

    “致良知”为王阳明心学核心 “致良知”并不难理解,对大部分人来讲,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要致良知。 社会这么乱,我该怎...

  • 何为致良知?

    王阳明心学主旨是“致良知”,何为致良知呢?即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由于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所以它就是天...

  •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明朝大儒王阳明心学的思想精髓,与“致良知”、“心即理”并称为王阳明心学的三大纲领。王阳明也被称为中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心学:致良知(事上磨)的三重境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pl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