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武侠江湖散文萌宠
霍乱时期的爱情(七)

霍乱时期的爱情(七)

作者: 小小佘 | 来源:发表于2021-12-20 20:01 被阅读0次

终于一字不漏地读完了这401面的小说了。记得上一次完整地读完一部长篇文字还是六七年前的《重返狼群》(纸质版的)。说是一个年轻的女作家从草原上带回来一只濒临死亡的小狼崽,带到成都家里养,后来慢慢长大,不得不放归草原的故事(因为有一次她牵着在外面遛弯,被人举报,说她养了不像狗的东西,是狼,派出所出面了)。与狼共舞,那狼很有灵性,比人还重感情。

懒惰与坏习惯往往是摧毁一个人的精神家园两大利器,比原子弹还厉害。花了十多天时间才读完小说,还是时时反省,时时催着自己,否则一个月,两个月也读不完。也不是没有时间,这根本不是借口,只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了。好在小时候爱看小说的习惯还保留了那么一点点,还有那么一点点“惯性”,似乎抛到银河系外的书墨香味又回来了一点点,在呼唤着那颗在尘世里浸染得面目全非的心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小说是看完了,留下的印象也是“七零八落”,直观地感受就是:食色性也!《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爱情”就等于“性”。从小到大,看国产品,即便是改革开放后的小说,好像对“性”都是谈虎色变(除了《废都》之外。《废都》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大胆的小说,没有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即便是描述,主要还是说精神恋爱,灵魂的相通,心心相印的爱在前,占主导地位;性在后,一笔带过,起个辅助作用。

南美的风情,人们的性格相对于国人的内敛就显得热情奔放多了。一般来说,国人是只做不说,讷于言而敏于行,14亿多人口怎么来的呢?做出来的吗!但从来不说,难以启齿。若是子女问父母,自己怎么来的呢?要么沉默,要么恶狠狠的瞪一眼,要么谎话连篇;好在这事也无需说,做子女的长大后无师自通。也有马大哈,据说在以前,有个女孩被男孩子亲了一口,她急得不得了,以为会怀孕呢!这小说就比较奇葩,比方说,光天化日之下,男男女女在码头上,防波堤上,旁若无人的在那里站着做,也没人皱眉,说一句:有伤风化!反正是你做你的爱,我做我的事,或者是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井水不犯河水。山三也觉得不好意思:在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南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太开放了吧?作者究竟想表达一个怎样的思想呢?是原始的狂野,还是落后未开化呢?还是人类原本就无遮丑布呢?在作品里也看不出作者的观点,大概就是包容吧?一个浪漫主义与存在主义相结合的怪物吧[呲牙][呲牙]

不过,南美人的天性就是如此,无拘无束,自由散漫。你看巴西的足球就知道了,激情有余,热情有余,自由散漫有余,说是在球场上跳桑巴舞。确实,他们的球员从小野惯了,都是从街头巷尾里从小踢出来的,天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纯粹是热爱与兴趣占主导地位,没有受到学校的影响,不像国内足球学校里如流水线一样出来的人基本上循规蹈矩,创造性与天赋个性就受到压制,差许多。要论搞体育,搞艺术,搞文学,确实需要天赋,需要宽容宽松的环境,需要激情四射,需要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不比农民种田,工人做工,科学家从事研究。要是自己内心都是干巴巴的,心如止水,又如何写出生动的,情感饱满的,激情澎湃的文字来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霍乱时期的爱情(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bwz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