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心理咨询,你会想到什么?
总会有一些人开玩笑说,哪天有毛病咱也去看看心理咨询。
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虽然知道这是中国常情,但听起来实在委屈。
于是,今天打算和你扒一扒心理咨询的那些误会。
那么,谈到心理,你会想到什么?
催眠?算命?星座?
从客观层面来说,人的心理状态始终在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中波动,就像每个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生病一样。心理状态也不可能一辈子都保持健康水平。
但是,当心理不健康时,只有1%甚至更少的人知道,我得了心理感冒,我要去看医生。其他99%的人,即使知道自己的心灵得了感冒,也会选择其他方式去应对,比如唱歌,旅游等等。
虽然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暂时上舒缓了我们的情绪。
总之,有总比没有强。
但是,试想当你没有这些条件去放松时,你会面临什么处境?

你会像一只搁浅在沙滩上的鱼一样,即使快死了,也不会向岸边的人求救。
只因为鱼妈妈的那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首先,大家有多需要心理咨询呢?
全国15所大学抽查表明,精神疾病已取代传染病成为退学和休学的首要原因。
据调查,我国1.9亿人一生中需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达1600多万人。
这什么概念?
在美国,每100万人中有1000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而中国,每100万人中只有2.4人。
按照国际卫生组织的标准:每千人拥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中国有13亿人口,至少需要130万心理咨询师。
大家对心理咨询的误会由来已久。
那我们来测测看,你对心理的了解多少?决定你的态度怎样?
排斥:“只有精神病人才去看心理医生”
由于这种偏见,导致很多人内心痛苦却羞于咨询,前往咨询的人,则会被抱有异样眼光。
心理咨询,其实除了对心理障碍、病态人格进行治疗外,更多是与普通人联系密切,涉及到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子女教育、择业升迁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北京一家心理咨询中心统计,前来咨询的人中,教师、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等占51.3%,内容多涉及人际关系、工作竞争、对自己的前途感到焦虑和紧张。学生占29.87%,由于升学压力太大,产生了厌学情绪。老年人由于孤寂,也希望在咨询门诊找到安慰,这部分人占10%。
否定:心理咨询=聊天?
有心事可以找亲朋好友诉说,感觉花钱找人聊天太夸张。但是,亲朋好友很难做到客观中立,也没有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技能,引导其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
担心:对心理咨询安全的担心
要对陌生人说出心中的困惑,说出自己的情况,甚至是内心深处的秘密,担心个人隐私的泄露。
但其实,心理咨询师基本的职业操守就是遵守《保密原则》,这基本上心理入门第一讲,也是反复讲的内容。所以,正规的心理咨询都会签相关协议确保安全。
怀疑:对心理过程和次数的误会
有些来访者认为自己只要1-2次就能解决问题。而咨询师却安排中长期的咨询是不是有坑人的嫌疑?
但,来做心理咨询多数不是表象性问题,往往都是长期深层的问题。而发掘并解决,则需要一段时间。当人们当前的行为方式,无法解决现有情况时,就会产生痛苦,这就必须改变。然而改变长久以来习惯的行为方式,也会产生相当的痛苦。最终,取决于克服了哪种痛苦。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长久以来,你都乐于助人,并过得很好。但上了大学之后,发现拒绝不了别人的,给你带来很多困扰,甚至影响到生活。此时,你就面临继续帮助别人,委屈自己的痛苦和改变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学习如何拒绝别人带来的痛苦,这两种选择,是需要不断的引导和调整出适合你的方式。
综上所述,即使在很需要心理咨询帮助的情况下,也只有那1%的人,从排斥,否定,担心,怀疑中,选择心理咨询。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简单从两方面分析。

1.思想层面
传统儒家思想对心理咨询的影响
传统儒家思想按照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潜意识的观点,这种名族文化已嵌入中华名族每个人的灵魂里。而传统儒家思想取向性造成中国人对心理咨询的消极影响体现在:
“和为贵”、“忍为上”的观念,表现出极强的自控自治,常导致混淆心理和道德的概念,通过否认、压抑心理问题和警惕来抵制心理咨询。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表现出极强的不信任与防范。个人隐私的公开往往成为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前途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形象,导致来访者害怕自己隐私暴露后成为别人攻击的把柄,从而在心中筑起城墙。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知足常乐、能人自安”的观念,常使我们习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当化解不了时,也多采用忍让和隐瞒的方式。
同时,在心理咨询中,常强调来访者主观能动性,自己有改变的动力,而长期的封建礼教束缚,将希望直接寄托在咨询师的权威和身份上,一旦咨询没有达到预期,就可能对咨询彻底失望。
但其实儒家思想对心理咨询同样有很多积极作用。(篇幅不宜过长,就不详细展开了。)
心理咨询在我国起步较晚,比发达国家至少落后了半个世纪
特别是“文革”时期,心理学被视为“伪科学”,心理咨询成为人人嗤之以鼻的行。由于时间较短,推广不够,也造成很多误解。

2.技术层面
心理咨询本土化机制还不成熟
目前大多心理咨询技术都来自国外流传进来的,对于适于国外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未免适合中国。不过现在也有很多心理专家不断研究和开发适合中国人自己的技术和疗法。怎么说?中国特色心理咨询道路。
昂贵的心理咨询费用和中国现有心理咨询水平普遍不相称
目前中国心理咨询收费成百上千都有。虽然这在美国情况收费正常,但美国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已有数万人,中国大多半路出家,虽然经过资格认定,但却欠缺临床经验。然而,这也是普遍现象,就连我们去医院看生理疾病不也扎堆找专家嘛。
心理行业管理和界定不够明确
早在2008年,业内就有一位资深的心理教授,在获取来访者信任之后,最后夫妻两人双双入狱。还有前阵子《起底心灵培训:敛财超10亿精神控制学院卖房入会》,一些非专业的诊所或工作室造谣撞骗或乱收费现象,搞得人心惶惶,望而却步。这也需要求助者自己的辨别与判断。
总而言之,心理咨询对人的发展是有帮助的,但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对心理学的误会,所开的玩笑话,是一种观念。而这种观念最先影响的可能是你的最亲近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