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好人”不是“好人”
老好人,我们时常说某某是一个“老好人”,难道“老好人”真的是一个“好人”吗?
老好人看起来有以下几点特点:第一挑不出毛病;第二看起来很好,又忠诚又诚信,又廉洁。第三所以大家都喜欢他。第四:自己也很得意。
老好人在孔子这里叫“乡原”,
孔子说“乡原,德之贼”
老好人似是而非。就好比是稻田里的稗草。长得和稻子相似却不是稻子。所以,如果田里稗草多了之后,稻子就长不好了 所以,如果这个社会“全是老好人,这个这会就死了。因此老好人是德之贼”。
中庸不可能是“老好人”。
2
身边时常有这样的人,他们说什么话在公众场合都是说“不伤左右的话....看起来是不是中庸呢”。我倒不觉得不一定,中庸应该没有这么简单,要是这么简单,我遇到什么事情不表态,就是中庸,那岂不是很简单呢?
比如出了一件事情,首先一定在不同的点会出现是非的一个判断。比如你遇到这样的事情,有人了解到证据确凿自己的上级“贪污”,然后去找上级部门投诉说某某贪污。然后一天上级找到“贪污的人谈话”。后来这位被举报的上级回来后要举报他的人站出来,向他道歉,说“平时我对你们这么好,谁举报我的,自己承认”。
你觉得这样的情况,你是主管领导,下属出现了类似“贪污”一样违背基本规则的事情,应该如何处理。
一般的人是“和稀泥”,说不伤和气的话,其实这样的话就是奖励了哪些违背规则的人,而是那些敢举报违背规则的人的好品质,也伤了真正有道德勇气之人的信心。
比如黑社会问题,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权者漠视,纵容了“黑社会”。再比如,我们会发现企业或者一些单位都会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但是时常我们不见改变,因为处理这些事情会“得罪人”。
而从高的长远来看,如果小问题不解决,真的不影响未来发展吗?小的言行举止直接反应一个人的形象素养,当权者如何处理,也反映了他们是和稀泥还是解决问题,实事求是。
一个问题是如果你一个人讲原则,可是你周遭讲原则的人少,大都“明哲保身”居之,此刻你如何选择真的狠重要,如何表达如何行为,内心持什么样的信念,都决定了自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和不讲原则的人讲原则是不幸;但是不是说你要和不讲原则的人不讲原则,只是对不讲原则的人,更要小心,第一步是远离这类人。
和不讲道德的人讲道德也是要十分注意的地方。
人群中就是这样,形形色色,心念不一,难达成共识。如果我们想影响他人就必须要坚持原则,这样才是改变的力量,如果一团和气则会形成虚假的繁荣,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很难形成。
3
小人勾结,君子团结。
团结就是有原则,没原则就是勾结。
比如教师团体,如果没有原则,在一起教书育人,很难成功。只是因为利而在一起,一旦共同利益不再,你与他人就没有任何关系了。
比如做教师,为了更好的利益学生,教师之间必须团结,这个“利益基点”一直在。当然,也有一些人是因为个人利益而在一起。所以,你会发现,很多没有共同利益冲突的人,他们之间会出现好像关系很好的样子,一旦有了利益冲突,“小人”就会开始制造对你的不同形式的“冲击”。
教师的个人私利可能是评职称,然后或者对某些老师可能是“职位”,行政层面上的“职位”,所以有的人对于危机她职位的人,他们会“刁难”,所以,这些人就不会和那些可能危及她的人“团结”,因为“小人因利尔勾结”,而不是“为理想而团结”。
所以,我一直觉得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头上有头衔就觉得自己很高尚,是君子,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一个“小人”。
如果我们有心成为一个具有“中庸”智慧的人,就要从人格上下手,要对不对的社会现实发出声音,但是在自己不具有力量的时候,又很有道德勇气,就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勇气”。切勿在自己不具备力量的时候而“冲动”,冲动不是中庸的智慧。
---读《中国人的智慧》思考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