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发来消息说自己一个人在家。
我问,我爸呢?
母亲说去学习了。乍听起来像是好事,可是现在都是晚上9.30了啊,原来医院给培训也没到过这么晚。
我直觉觉得不对,追问母亲。母亲说不是医院,是一个中药讲课,这种中药不用熬,人们吃起来方便。
现在骗子实在太多了,而老实的父母很容易轻信别人。
经过仔细追问,具体的过程是这样的:你先交2000块钱听课,如果之后进药满1万,会返给你这2000;如果不进药,之后他们会在不同地方开课,课程你随便听。
满满的套路,对不对?!
这让我想起了同学A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向老年人发传单,可以听课领鸡蛋,召集一批老人后,请个所谓的专家讲心血管病、三高多严重,然后吃某某药就能好。在封闭的环境,经过1-2天洗脑,纷纷掏腰包购买。同学和所谓的专家分其中的提成。我一直觉得那样的药是没效的,如果有效,干嘛不正大光明,通过正规渠道普及给老人。结果,后来有新闻爆出,大部分的保健品都是无效的。
同学B做的是英语培训工作,每次针对孩子和外交老师的互动,给家长反馈意见。她坐在我对面大谈赚钱之道,她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目的是想着怎么说服让家长继续掏钱,和家长的每一句话都是销售,都是为了钱。这看似是正常不过的事,越是干的好人越受到老板喜欢,而且现在哪个公司不认为营销很重要呢?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如果把钱作为结果,你努力干好一件事,那就高尚;但如果把钱作为目的,你所做的事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那这件事最初的目的就不那么高尚”。
和身边的朋友说这事,请他们分析原因,他们却认为很正常,不会是骗子,只是他们的营销手段。我追问:如果是好产品,他会先套住钱半诱惑半强迫地让你购买吗?
我觉得不会,就拿目前好的产品来说,不管是支付宝、京东、网易都很少搞这种套路,搞这种套路的多是传销,不入流,半流氓性的操控与强迫。
有一个朋友C给我讲了一个他儿时的故事。他家开小卖部,有人向他母亲兜售小玩具,说是可以赚钱,于是忽悠他母亲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现金囤了很多货,以致最后卖不出去。最后玩具倒是没有赔钱,收支平衡。他问:你说我母亲被骗了吗?
当然是骗!对方带有忽悠式地兜售,目的使你上当、掏钱,那就是欺骗。你没损失是你的幸运,但不能说没亏本就不是欺骗。
忽悠和骗看似有着程度的不同,但在我看来那是一样的。售卖是将产品介绍给对方,一旦夸大其特点,而且一旦有私心,就难免向忽悠和骗倾斜。
古人按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为什么商人是最低的?因为一旦粘上“利”,人很难保持纯粹。
而现在很多企业,好像除了“利”没有什么目标,希望中国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像稻盛和夫一样,心中充满愿景,而不是利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