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输出
大家知道,人的大脑也是一块具有存储功能的硬盘,而我们的很多器官都在无时无刻的摄入信息,这是自带的输入功能,眼睛是一台摄像机,只要处于睁开的状态,它就在摄入所观察到的信息,并同时向大脑“硬盘”存储;耳朵更是每时每刻、不分白天黑夜的输入声音信息,哪怕是夜晚睡着了,它依旧在倾听并且警卫,突然有一只准备吸血的蚊子靠近,耳朵输入了“嗡嗡嗡”的信息,大脑解码处理,这时候“咸猪手”立马高速拍过去;皮肤、嘴巴、鼻子、手足都在不断地输入信息。
哦,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想说这都是废话,到底想说啥?
其实我想表达的是一种平衡,有输入就要有输出啊,我这成天的全身上下都在输入信息,我的输出在哪里,说话算是一种,可是我主动表达少,被动说话也不多,大脑处理器又挺灵活的。
有人比较爱说话,有人比较爱微信聊天,有人比较爱唱歌,这些我的需求都不大,但我又需要输出,相对就比较喜欢写东西。
说起写东西,有事没事就写写画画,但是正儿八经的写下来的文章,却是很少的,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以固定的频率输出。
文字的世界里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而且对我来说是自由的,这时候又会有一些问题,环境压力,面子问题,他人的负能量等等等等,究其原因是很多人把写作看的太高级了,总觉得写作很高大上,写出来的东西应该是多么多么的厉害。
曾经
小时候读书是非常怕写作文的,不是不愿意写,实在是没有料,心态方面也是有问题的,总是自认为写的很差劲,每次写作文都跟便秘差不多,大家应该有同感,现在想来还是小时候的知识面太窄了,所谓读万卷书,我那时候只怕连几卷都没有读过。
中小学时期的作文几乎约等于硬编,自然是硬邦邦的,只怕阅卷的时候老师的压力都很大吧。
直到读到大学,有了图书馆,那读的书才开始变多,最少也会借回来宿舍啃,看到自己觉得写的美的材料会抄录,这时候也只是对读书有了一些概念。
工作之后遇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也只是遇到问题去读书,用于解决问题的情况居多,终究缺乏有效输出。
直到近两年,才慢慢有了输出的习惯,懂得了输入之后转化再输出,这时候的问题是输出不够持续,不够稳定。
书读多了之后,慢慢发现文字内在的美妙,把自己带入情境之中,跟随作者的笔到达每一个角落。
咋整
发现问题之后,解决问题才是根本。
写作是一项长期且稳定输出的工程,向高手学习,保持稳定的频率至关重要,持续稳定的输入,持续稳定的消化,持续稳定的输出。
一年时间长度之后,期待会有自己的初级作品。
一直写,每天至少写一篇,初期估计会有很多问题,甚至很垃圾,我接受自己的这种状态。
我坚信我可以,我可以,我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