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我们的大学也接踵而至,从高中固定的座位模式,到大学的自由选择座位的模式。
模式的改变,也对应着大学是一个自由的地方,也充分体现了大学课堂的宽松性,和对大学生渴望自由的满足性
在我们的思维里,前排的位置都是学霸,而后排的位置都是学渣,这种思维一直伴随着我们,小时候,家长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坐在后排,因为他们认为后排对孩子不好,而且坐后排的基本上都是不好好学习的。
在这种后排心理的影响下,我们在大学课堂上一些人总是有意选择座位。比如有些恋人喜欢选择教室的角落以寻求更好的独立空间,有些人喜欢坐在前排,以寻求和老师更多的接触机会,还有些人为了避免回答问题,坐在靠窗等等…
有些教育者和教育心理学家一直对大学生选择的位置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感兴趣,比如格里菲斯曾对学生的分数和座位之间的关系做了探讨,经过研究得出了座位与分数之年的变化曲线,发现在教室居中的位置的学生分数较高,而随着座位离中心位置的远离,成绩逐渐下降,进而形成了一个倾斜的曲线。
对大学生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距离教师越近,成绩相对越高,通过了解,大多数成绩好者比成绩差的更偏向于坐在前排或者居中位置。因为他们渴望与教师更多的交流与互动。(参考:大学生课堂座位选择模式下的环境心理分析)
对于选择前排和后排,我亲身试验过坐前排和坐后排。就个人因素而言,这两个不同的位置确实有着不同的心理。在线代课堂上,我坐在靠后的位置时,可以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用害怕老师,但是我在后排努力的想听课,总是无法静下心来,周围的人很是慵懒,散漫,玩游戏,说话…,而自己也在这环境下听课效率变得极底。
我又尝试了前排,在前排时,我的行为在老师那儿一览无余,而前排那部分的人,也都是认真听课,基本上在课堂上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
另外,还有在离散课堂上,那一次我坐在了最后一排,那一堂课认真听讲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而之后,我选择了前排中间位置,那一节课听的明明白白。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是由于前排和后排座位的差距,而是我们的心理上的差距,我们都被潜移默化的认为后排就是学习不好的,而坐在后排时,我们都被冠以一个不好好学习的称号,由于后排心理,我们自然而然的就认为后排理所应当的不好好听课课。或许这就是人性吧…
我们如果改变不了后排心理,为什么不改变自己呢?我们可以选择前排,这不仅是我们课堂上的积极,这也是我们对生活的积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