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4

文|s蒺藜
-1-我和它的初遇
昨天,我去了那座听闻已久的图书馆。
听学长说,那座图书馆在学校南门附近。我从宿舍楼走到南门,打开高德地图,搜索距离只有1.4公里,便打算走路过去。因为是午睡时间,路上行人很少。我戴着耳机一边听歌一边寻找。
“沿该路直走500米右转。”导航小姐姐发出甜美的声音。咦?我怎么进隧道里了?
“前方右转直走1000米。”“隆隆——”马路上在施工,好吵。我加快了脚步。
继续跟着导航小姐姐的提示走,我似乎进入了一个小村庄,时不时看到小孩子在门口玩泥巴。终于,我看到了公益图书馆的牌子,可不见图书馆的踪迹。

我顺着牌子的指向标,一步一步向建筑工地走去。心中满是疑惑。
忽然,明白了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XX公益图书馆。”
我一进去,一个大约三十几岁的姐姐便过来。我向她说明了来由,她就带我进去参观介绍。她是图书馆的馆长助理,也是日常照顾图书馆的人。
-2-我与它的相知
馆长助理给我讲述了图书馆的建馆史。
馆长是一位学霸,也是一名司法警察。长达十年的任职时间,他押解过很多犯人到监狱,到刑场,看过各种犯罪故事的他,发现很多罪犯是因为家庭在其儿童时期造成的影响。而在前几年,馆长遭受了强直性脊柱炎的折磨,医生也说他有可能会瘫痪。
这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天大的灾难。他很绝望,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两天两夜,当“犯罪因素”和“童年”这两个诱因不断冲击大脑时,他决定办一间公益图书馆,让村里的村民和务工人员的孩子多读书,读好书。
这是一个心灵栖息的地方,也是一个让灵魂歇脚的地方。

和父母商量后,他们决定把自家车库作为建设的基地,找来设计师亲自设计图纸,并在网上发起众筹,不到一个月时间,筹集了近8万元资金。
去年,一座时尚个性的玻璃木屋落成了,图书馆的面积虽仅有24平方米,但室内布置温馨又雅致。馆长给它取名“初心院”,并把他作为儿童节礼物送给村里的孩子们,这里成了儿童的一个“圣地”,也是喧闹城市中的一方“净土”。
24平方米,承载得是孩子们快乐的童年和无限的希望,承载得是馆长的那份初心和对社会的一份责任。
为了让孩子们懂得文明礼仪,门口的小黑板上写着“保持安静”“爱护图书”。上二楼的梯子更是特意窄得只容一人通过,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学会相遇时的相互礼让。为了让孩子们看书时有一颗平静而专注的心,前三次进馆者都需要端水去浇花,再进行洗手、漱口、脱鞋。
“洗手是表示对书的尊重,提醒自己对书要轻柔。”这是馆长说的,漱口则是对环境及他人的尊重,也是提醒自己不能在图书馆内大声讲话。
馆长还为图书馆制定了12条规定,多数还是要让孩子懂得礼貌,懂得感恩。这也让去图书馆的孩子们接受了最直接的教育,让他们从小有责任意识。
-3-心灵的陶冶

每当有招募志愿者,捐款的时候,我都会听到有人说“等我有钱了,我一定捐,现在家庭条件不允许”。我想,这不是个理由。奉献爱心一定是要捐一大笔钱嘛?不见得是这样。你可以省一顿甜品的钱,亦或者是做志愿者,进行呼吁。
现代社会,“钱”似乎成为丈量一切的工具。朋友结婚,给红包多的就说是感情好;进行捐款,捐献的多的就说是更有爱心。
馆长有行动证明,这不是个事实。
这一点萤火,是馆长为孩子们用心搭建的,这是照亮孩子们读书之路的光,是春夏秋冬一直亮着的光。
时光荏苒,但愿我们初心不变,和初心院一起成长,一起承担,一起照亮春夏秋冬爱的旅途。
(怀左写作3期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