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好想找个人来抱一抱”
——正往十字路口方向迈步的我打开微信,刷到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前几天刚刚体验了一波情绪感冒的我抱着“谁都会有这种时候”的同理心,
在这条状态下方回复了三个展开双臂送上拥抱的小人。
没过多久,我收到了评论回复:
“能出来让我抱抱吗”。
尽管心里清楚,我完全没有和这位只见过一次的姑娘熟到能分享秘密的程度,
但是想到自己也有过这种对“被陪伴”的濒死渴求,
如果坐标相隔不远,我倒不介意试着为她做些什么,说不定这也是缘分一种呢。
我马上回复了“不是远到没朋友的话可以!”
甚至还脑补了一下如果真的要见面,我该应用什么样的行动策略进行负能量拆弹。
三分钟后,她回道:“其实是(远到没朋友)的”,
我微微为方才的内心戏自嘲了一下,留了句:“鞭长莫及”。
原以为这件事只是一天之中终会重投滚滚洪流的沧海一粟,
可是半小时后,朋友圈的消息提示又蹦入视野,
大概是很多人都为那个姑娘的朋友圈留下了一个‘拥抱’的表情,
她在自己刚刚那条状态下面作了个公共回复:
“虽然很感动,但是我还是要说句其实‘拥抱’这表情没什么用。”
我苦笑了一下,
姑娘,你想要的太多了。
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在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复反省的头脑锻炼中,得到了一个这样的结论:
每个人都是孤岛。
也即,没有人应该为你的问题负责。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他们早已为自己的生活耗尽万般心力、无暇拿出保质保量的热情供你消费;
其次,即使是那些对你关心到满溢的身边人,
也未必能准确理解你的感受,给予你正中红心的救赎。
因为哪怕经历人有相同,因为个人成长史、惯有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差别,
对事情的理解,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那种压制自我的沉重情绪,却是人各有异。
换句话来说,你此时此刻眼里的风景,无论多好多坏,只属你一人独有,
他人永远无法以其身,临此境。
年纪渐长,我越是没有办法推翻自己这一设想,
甚至和他人提及自己核心生命体验的机会也都越来越少。
大家都逐渐对世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坚固看法,
一旦言及要害,
要么觉得自己的世界体系受到了挑战急于分辨,最终演变成了彼此都试图说服对方的口水仗;
要么就只是对方的系统里并未配备理解你观点或感受的解码器,费力描摹了半天的你,最终得到的只有“你这盆温水注定煮不熟那只青蛙”的晦暗无奈。
最后也就只能承认,那些你真正在意的事,终究无法与人言说。
何况,生而在世,每个人都自行拖带着一口泥潭,各有其远虑近忧。
无论是浮生众相里的家长里短、寻常琐碎,
还是家国社会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公众议题,
桩桩件件都足以让人反复确认“焦虑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毫无安全感的时代里”这一事实。
我实在没有底气拿自己的情绪病要求得到别人的注意力分配,因为谁都不容易。
毕竟,情绪病是一种污染程度很高、治理成本又极大的问题。
一旦开了向邦交求援的口,你就该知道自己要的价码是多么高昂,哪里是普通朋友给得起的关心。
此时此刻,不是谁都有余力、有义务填补你心里硕大的空洞,
不是谁都可以、谁都可能为你的问题倾尽所能。
所以,我觉得能得到一个个“拥抱”的表情,
总也比得到“这么惨一定要点赞”的无心嘲讽让人来得安心多了,
毕竟,没有谁本应为你停留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