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閲讀筆記
2017讀書回憶(上)

2017讀書回憶(上)

作者: 書旅 | 来源:发表于2018-02-21 12:01 被阅读100次

2017轉眼已過,一年來所翻讀的書,總數只三百來本,看完的大約有七八十本吧,確切數目並不重要,習慣養成,書單留作記錄,可供回顧。今晚有空,靜坐回想,閱讀的時間,大約花在何處,所看的書,所見的人與事,當時心情經歷如何,簡單做個記錄,留作紀念。

16年底,年度讀書筆記,寫得潦草,今覺年終總結,很有必要,否則忘東忘西,怎知哪些書讀了沒讀。於是從今起,每月書單,並每年底,都做筆記。15年底,微信上認得了那個推崇百天行動的公眾號 - warfalcon,主播號召粉絲們,凡喜愛之事,堅持百日,於是其中網友,有減肥鍛煉的,有堅持日記的,從學做飯做菜,到財務時間管理,各樣趣事,層出不窮。15年初,曾試過百日閱讀,效果不錯,便在16年初,也試著每日閱讀,100天裡讀了近一百本,日讀分享,放在微信。後來發現,微信朋友圈,並不十分方便作為文字博客,於是隔了幾月,到八月份,才開始認真做些筆記。

和好友聊起書籍,深覺人的個性口味,思想深度,甚至三觀,都容易受所讀所看,潛移默化的影響。網絡社會裡,書,文,影視,對人見識塑造,比起小時候,整天黏在一起的朋友,更加明顯。喜愛閱讀者,甚至連書寫文字,語言句法,都在不知覺中,形成個性。文章文風,就如打球的球風球路,在一筆一劃,一拍一拍裡,慢慢形成,多是所愛的書,和作者的功勞。所謂模仿,一代傳一代而已。

過去十來年,喜愛看的,對我世界觀影響比較大的作者,國外有魯益師,薛華,史懷哲,潘霍華,梭羅,川端康成,歌德,盧梭,房龍,羅素,肯培,盧雲,奧古斯丁,加爾文,班揚,馬丁路德,叔本華,茨威格,黑塞,狄更斯,羅曼羅蘭,華人作家王國維,辜鴻銘,梁啟超,胡適,林語堂,梁實秋,古人有莊子陶潛,蘇軾王維,納蘭容若等。通過教會學習,也認得的不少基督教作者及牧師,葛培理,楊腓力,華理克,慕安德烈,Charles Swindoll,王明道,倪柝聲,唐崇榮等。還有一些人,比如甘地,特蕾莎,小德蘭,曼德拉等,雖非作家,生命本身也是一本書。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國作家,雖敬仰,四十歲前無緣,2015年,才開始拜讀,也讀得少。

16年6月,父親去世,整個七月,忙於料理後事,心情十分低落。八月份,稍作調整,一日起,決定恢復日讀一書,先花半年時間,專註一件事。四個月裡,讀了120本。17年繼續,到四月,春暖花開,習慣大約養成,有一天,覺得累了,停下來。記得電影裡,阿甘有次心有所感,出門跑步,途經各省,一直跑到有點累,才覺得滿足。隨心所欲,順其自然,我的閱讀心情,一開始大約也是如此。人生寄世,如遠行客,奄忽若飆塵,風來了,讓它繼續吹,四季,總是變換,看書心情,大體亦如此吧。

一本書從頭讀到尾,十分費時,而到後來,三本五本一起看,每日進度,隨心掌握。平常飯桌上的家常菜,三到五樣不一,每盤亦非狼吞虎咽,吃個底朝天,閱讀習慣,也如吃菜,點到為止。既不為記憶,也不刻意學問或修身,享受過程而已。目前合適自己的,大約是一天3本同讀,一到兩個小時。橫向看書,雖不夠深刻,倒也有個好處,於作者,故事,人生之聯想,一環接一環。通常一本還未讀完,已經打定主意,知道下一本是哪位作者。想去結識的興奮,很有點兒像去約會。讀的時候,沈浸其中,隨手筆記,每周下來,亦能整理幾頁,沈澱思維。

以下是過去十二個月,讀書點滴。

鐘求是《兩個人的電影》

一月份讀《兩個人的電影》,鐘求是的故事,一生只愛一人,一年只見一面。阿婆的《無人生還》,故事真相,恐怕只能在海中的漂流瓶裡得知。許佳,80後尋找意義的沈重壓抑感,在《最有意義的生活》裡,與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且聽風吟》如出一轍,想起茨威格那句“偌大的城市,如同成人的動物園”,中國的城市化,慢慢變成日本。土家野夫《江上的母親》,收錄於《鄉關何處》,華夏冤屈,字句如刻,欲哭無淚。方方《軟埋》,楊顯惠《夾邊溝》,李佩甫《羊的門》,林語堂《逃向自由城》,陳若曦《那個十年的雜憶》,文革裡基督徒鄭念的《上海生死劫》,莫不如此,了解那個年代的苦樂,王小波和《芳華》,還嫌不夠,今年有朋友推薦高爾泰的《尋找家園》,想讀。

終於認識赫爾曼·黑塞,是在去年一月讀《鄉愁》時,拍案叫絕。他的文體,獨特而富有音樂性,具有描繪心靈思維暗影的洞察力。書中刻畫的自己,在戀愛、感情路上的浮沈掙紮,友人溺死的打擊,人生際遇中,遭逢的孤獨與寂寞,親情的呼喚與牽系,以及青年時期對大自然的向往,使這部作品,成為一本動人的教育小說,也使他一舉成名、躍登文壇。

張佩芬的翻譯十分流利淡雅,文字有一種素描的細膩,和古典音樂的流暢感。如詩如畫的節奏,宛如小提琴和鋼琴的奏鳴曲,時而悠揚,時而低沈,帶著濃郁詩質。

欲罷不能,接著讀《童年軼事》,其中一篇《奧古斯托斯》,講的是人生,引我深思。那是一篇短篇小說,帶有半童話寓意,讀時不斷想起《聖經》裡浪子回頭的故事。人的一生,轟轟烈烈之後,總結一下,是否於他人有益,是否於己心安。當夕陽西下,流浪結束,落幕之前,那句:“小天使跳舞?- 噢,當然好,我多麽想重新變為孩子啊。”,道盡聰明人的悲哀淒涼。

認識黑塞,興奮有如讀到茨威格的《Post Office Girl》那陣,覺得未枉活了。人生中於信仰,生命的事,是在一個過程中,不斷更新進步。能在合適的年紀,認識某位作家,成為知己,實是可遇而不可求。按去年閱讀涉獵的進度,大約每三個月,若能碰上一位,已經非常幸運。16年Q4茨威格,17年Q1黑塞,Q2史鐵生,都是碰得巧,這種緣分十分難得。至於過去的,比如16年Q1史懷哲,Q3川端康成,15年Q3叔本華,13年夏天梭羅,冬天盧雲,12年秋天Charles Swindoll,更早如14年林語堂,13年梁啟超,10年前認識的潘霍華,薛華,房龍,2000年魯益師等,還有許多結識的作家,早已不記得了時間,卻記得同樣的激動。

黑塞的《堤契諾之歌》,與《紀伯倫散文詩》,泰戈爾《飛鳥集》,葉嘉瑩的《詞之美感特質形成與演進》同讀,古人今人的詩裡,看出那些藝術理念,創作方法和哲學思想。再讀蔣勛《美的覺醒》,《孤獨六講》,朱光潛《無言之美》,梁啟超《情趣人生》,知道自己為何喜歡在美學的花園裡散步了,少年時代認識的柳永納蘭,漸長。駱玉明老師的《詩裡特別有禪》,讀兩遍,接著是夏昆的《溫和地走進宋詞的涼夜》,那是初春二月。辛然《原來宋詞可以這樣讀》比較差,眼界不夠,個人觀點強,遠不如楊海明的《唐宋詞史》,其整體觀,曠達而雋深,憂患傷感,柔美迷離,詞境之解均深。詩詞賞識之書浩瀚,選自己喜歡深邃的老作家,才不浪費,讀書讀半本,很是必要。

駱玉明《詩裡特別有禪》

長大後,才知和程千帆,沈祖棻,舒婷,還有親戚緣分,可惜自己不學無術,枉費人生。程老先生的妹妹,是我二舅媽。鼓浪嶼的龔家,三代翰林,媽媽說,是按“秀詩書萬祿”輩分排列的,舒婷原是書婷,書字輩,是四舅公龔詩模的女兒。外婆龔詩平的父親( 媽媽的外公)龔秀頤,是泉州舉人,媽媽的爺爺胡諸清,也是清朝同科舉人,安溪縣令,原來家族這麽旺達。(秀字輩之上還有顯字輩,其中龔氏二十二世龔顯增、龔顯鵬、龔顯鶴、龔顯禧、龔顯祚,人稱“五龔”,詩文俱佳。其中龔顯增為同治進士,翰林院編修)修家譜,此為後話。

How to Be Bored by Eva Hoffma,祁克果,盧梭,薩特等大師的洞見,傾聽莫紮特,保持日記,學會冥想或禱告,獨自擁抱,註重自己的內在聲音,離開電子產品等,是作者的忠告。

路遙的《人生》,與余華《許三觀賣血記》,更喜歡後者。史鐵生的《命若琴弦》,令人想起《邊城》裡,茶峒老船家對孫女翠翠的感情,也是老人對少年的愛。沈從文想表達的,是“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史鐵生所描述的,則是殘疾,缺陷背後,寧靜致遠的精神洗滌和錘煉。沈從文含蓄承認,《邊城》是他將自己“某種受壓抑的夢寫在紙上”,而這種“受壓制的夢”,是“情感上積壓下來的一點東西”(現實中受到婚外感情引誘而又逃避的結果)想來唏噓。

《倒轉紅輪》,俄國知識分子的心路回溯,讀來不忍,後面再提。劉小楓《這一代人的怕和愛》,作者學術跨度,從美學轉哲學,轉神學,轉國學。群裡潘老師,鄔老師,希望向你們求問,從崇敬走向懷疑,從熱切走向冷靜,從虔敬走向質疑的過程,是否是50後的整體經歷。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木心的人生經歷,從《文學回憶錄》中反映。

日本島田洋七的《佐賀的超級阿嬤》,《幸福旅行箱》,是溫柔版的“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拼命努力的前方,就是成功。年輕的心闖蕩天下,走到谷底的,才遇見反彈。生命裡的絕境,讓人看見自己看不見的潛力,讀來輕松又有朝氣。

二月份,愛上非洲。讀《夜航西飛》,West with the Night by Beryl Markham,了解一個遙遠,已逝的非洲。夜航,一種孤獨的工作,獨自認識自己的過程。重溫John Barry的Out of Africa,Karen Blixen的故事,她的情人Denys Finch Hatton,還有Tom Campbell Black,(1899-1936),就聯系到了飛行師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小王子》的作者(1900-1944)。之前讀完《小王子》,聖埃克絮佩裡的人生故事,還有那個年代相關的人物,包括László Almásy (1895-1951),Charles Lindbergh (1902-1974),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才慢慢浮現出來。這部《夜航西飛》,算是《小王子》的續集。於古老神秘非洲大陸的好奇,除了BBC的野生動物紀錄片,便來自如Out of Africa, Casablanca,或The English Patient這類電影。去過肯尼亞的兩位老友,也給自己鼓勵,照片裡,近距離看到了那裡的美。

為《夜航西飛》寫序的瑪莎蓋爾霍恩認為,那個時代(上世紀三十年代),描寫非洲最知名的兩部作品,即是1937年的《走出非洲》,和1942年的《夜航西飛》(英國出版於1943),前者拍成電影,後者有無,不知。好友告訴我,電影《走出非洲》其實是由四部小說改編而成,分別是Karen Blixen的小說《走出非洲》、《草地上的影子》,朱迪思瑟曼的傳記《Isak Dinesen,一位小說家的一生》(Isak Dinesen是Karen Blixen筆名),和埃羅爾特爾澤賓斯基的傳記《沈默將被打破》。影片以同名小說為藍本,大量揉入了作者的傳記素材。希望有一天在去的飛機上回想。

華嚴的人生故事《智慧的燈》,一行禪師《終止你內心的暴力》,岡倉天心《茶之書》,通過這三本,了解佛教現世觀。華嚴原名嚴停雲,出身名門,祖父是第一任北京校長嚴復,外祖母則是溥儀老師陳寶琛的妹妹陳芷芳,三姊夫是鹿港辜家的辜振甫。一行禪師出生於1926年,是越南佛教禪宗僧侶,詩人,學者,和平主義者,一個反對暴力的人,不只是說說而已,他還付諸於實際行動。岡倉天心(1863-1913)是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美術家,評論家,教育家,思想家,日本近代文明啟蒙期最重要的人物。讀禪學的書,時常想到史鐵生的那篇《晝信耶穌夜信佛》(《靈魂的事》)。

史鐵生《靈魂的事》

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美學人生書信集,資中筠代序的周有光《我的人生故事》,百歲老人的回憶錄,都淺顯活潑,顯家常睿智,讀來欲罷不能。葉嘉瑩《人間詞話七講》,境界之要眇幽微,每字句中,皆有典故,於是茅塞頓開,醍醐灌頂,有初入其境之感,初春的樹下,和耋耄老人一同體會古人心境。再讀格羅塞《藝術的起源》,近代美學理論,有關舞蹈,詩歌,音樂,造型裝飾的藝術,這書原版於1937年,翻譯是陳望道先生的夫人蔡慕暉,藝術學名家。讀的時候,想起文革時沈從文研究的中國古代服飾。

認識費曼,通過《發現的樂趣》,《別逗了,費曼先生》,和《走近費曼叢書》。費曼是受人尊敬的科學家,讀他的書,從科學與宗教的角度,思考上帝存在的可信度,比從教會教導,更多了一個層面。費曼解釋科學本質的不確定性,認為科學精神乃建立在懷疑的基礎上,在科學的範疇裡,沒有絕對真理。科學家信仰的上帝,與宗教人士必然不同。其實人文方面亦然,不經過懷疑的信仰,已接近迷信。從上帝存在嗎?, 到“有一個上帝存在的可信度有多少?”,科學與宗教開始分途。

暢銷書也看。《這輩子, 只能這樣嗎》,Your Own Worst Enemy,關於低成就(underachievement)的解決之道,《當呼吸化為空氣》,《最好的告別》,喚醒珍惜生命的故事,真實反映了目前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和生命意義的疑問。武誌紅的《巨嬰國》,和馮唐版泰戈爾《飛鳥集》初讀,均不感冒,寫了兩篇書評,臭罵一頓。後來覺得,不妨從不同角度再讀,凡書必有可取之處。坊間盛行心理學書籍,挑了何常明《自控力》,濃縮一共六句,其中NLP法,又應用催眠來增強自控力,便讀基督教張逸萍《催眠術 - 聖經所稱的「迷術」》,了解雙方觀點。

三四月開春,花謝花飛,重讀幾本基督教書籍。楊腓力的名著《有話問蒼天》,相信沒有人能停止思考,詮釋痛苦的問題。唐崇榮的加爾文歸正神學著作,《神的形像 - 人性的尊嚴與危機》,C. S. 魯易師《四種愛》,討論的是,慈愛,仁愛,情愛和友愛。巴刻的《傳福音與神的主權》,則討論神的主權,與基督徒傳福音工作之間的關系,在不冷不熱,和越俎代庖二者之中找到平衡。

女兒就快上大學了,美國的高等學府,教育投資十分昂貴,州內還是州外學府,公立還是私立學校的選擇,頗費父母腦筋。三聯生活周刊的《那些完美的讀書地方》,介紹的是牛津劍橋,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和海德堡大學,這幾個國際頂尖私立高校,優秀的教育和傑出的人才,文如其名,吸引許多註重教育的虎爸虎媽。

William Deresiewicz(威廉·德雷謝維奇)的那本《優秀的綿羊》(Excellent Sheep),則歷數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常春藤學校學生們的“數宗罪”:過於自信卻輸不起;朋友圈同質化,固步自封;鬥誌昂揚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極度缺乏目標感;思維僵硬,與社會脫節,缺乏“常識性聰明”等,並提出“讀藤校遠不如讀公立大學,學校更重視教育、教學方法也更靈活、更前沿”等觀點。

這位在常春藤盟校教了24年書的耶魯老教授,觀察到那些在藤校精英教育系統下培養出來的學生,被包裹在一個巨大的特權泡泡裡,所有人都在老實巴交地向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他們雖然非常擅於解決手頭的問題,卻不知道為什麽要解決這些問題。

兩本同讀,觀點相異,各有千秋,收獲不少。

哲學類書籍,選了哈伯德《思想的肖像》,Robert Solomon《大問題 - 簡明哲學導論》來讀,本科生教材,哲學的領域包括形而上學,倫理學,認識論,哲學邏輯,哲學神學(又稱宗教哲學),社會政治學,美學(又稱藝術哲學)等,這些領域最終交織在一起(可惜《大問題》這書,只看了不到一半,那由人名拼起來的打問號,好像爬不到那個句點)。殷保羅的《慕迪神學手冊》,一本導論式著作,簡單扼要,概況介紹了聖經,系統,歷史,教義,及當代神學五大板塊,作為簡明導論,立場公正,論述觀點平衡。平時上主日學,或教或學,多年來都用這本,十分合適。

文化類,傳教士亞瑟.亨.史密斯的《中國人的性格》,著於1890年,一百年後,國內熱議林達的《近距離看美國》,一古一今,一中一美,對照讀來,東西文化,更分清大約輪廓。公理會傳教士明恩溥(1845-1932)的《中國人的氣質》,也是西方漢學經典,1892年在英出版,1903年中譯本出,當時流傳不廣。記得幾個方面,比如“輕視外國人,漠視時間,神經麻木,智力混沌”等。今日華人已大有改觀,而比如“缺乏同情心,相互猜疑,缺乏誠信,多神,泛神,保守,缺乏公共精神”等民族特性,華人還是比較突出的。

休斯頓.史密斯1958年名著《人的宗教》,,七大宗教傳統(儒釋道,印度,伊斯蘭,猶太,基督教)的對比,記住了書中一句,“世界是一座橋,走過去,不要在上面蓋房子”。

散文類,偏愛遼寧教育出版社95年的《書趣文叢》,一套60本,多為愛讀書人談書之佳作。沒時間慢慢享用,只挑了兩三本,自己習慣,好書都留著以後看,其實不好。《書邊雜寫》的作者谷林,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其文字心境,人格風度,心向往之。胡適的演講集《容忍與自由》,從文學,歷史,教育,倫理,學術及政治等方面,認識這位思想獨立,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儒生。作為“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他與纏足的原配夫人江冬秀白頭偕老,光此一點,人品比魯迅不差,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既做學術,又關心現實政治,辨識時務,這點就比陳寅恪,吳宓強。若不是從政花去時間不少,胡大俠水平可以接近梁啟超先生的。

Ed Bacon《愛有8種習慣》

入夏,德州陽光明朗,天氣漸熱,讀Marshall Rosenberg博士的NVC,收益甚大。喜愛此說,便通過自學,也加入了本地教會支持的學習小組,結識一群美國同學與朋友。這本書的體會,得單獨寫個回顧。接下來,讀幾本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書,亞米契斯《愛的教育》,平凡瑣事中看到人的崇高和愛的溫暖;Paul G《安全感》,feeling security,不同於feeling,被愛無能,情感勒索,人際安全的基礎來源於家庭親密度;羅伯特·羅素的《摩天輪》,插畫的短篇兒童文學;聖公會牧師Ed Bacon(艾德• 培根)的《愛有8種習慣》,溫暖的文字,緩緩道出人類消除不安全感的八個習慣:慷慨,靜默,求真,坦誠,寬恕,慈悲,熱愛遊戲和依賴社群。加入的兩個微信大群,討論的都是教育,自我提升,所以也在這方面,挑些書補補,免得一無所知。

查爾斯·杜希格《習慣的力量》,和簡·博克《拖延心理學》,近年被推崇的兩本名著,未能通讀完,對於個人習慣,和愛拖延的好奇,驅使我繼續探索這兩個話題。前者從近年神經學和心理學角度,了解人的習慣,個體性和公共社會性,以及成功企業善用習慣的秘密,後者則通過行為學,心理學,大腦神經學對於拖延癥的分析,提出實際操作的解決之道。

梁宏達的《世道梁心:我們怎樣活出安全感》,和韓梅梅《永遠不要找別人要安全感》,則不大對胃口,內容略顯淺直,個人化。相信這類市場暢銷書,或許更接地氣,但習慣了西方生活和思維,凡讀這類國內口吻的書,聞其味,一時難有胃口。

關於影視,平時甚少接觸,一來時間精力不夠,二來面對浩瀚片源,不知如何下手。國內王書亞的兩本影評,《我有平安如江河:影視中的救贖與盼望》,《天堂沈默了半小時:影視中的信仰與人生》,從基督信仰角度,談影視片裡,故事背後的生命哲理,欲望,墮落,懺悔,死亡,救贖,契約,好的電影,承受生命之輕。王書亞原來是王怡,那是後來才知道的,這位成都教會的牧師,信仰經歷道家,自由主義,和新教加爾文主義。他的《憲政主義》,詩集《秋天的烏托邦》,和雜文《美得驚動了中央》,頗有70後立憲派的味道。

七月,德州艷陽高照,讀了一系列關於人工智能(AI)話題的書。起先是開車時專心聽喜馬拉雅有聲書,一口氣聽完了以色列年輕作家尤瓦爾·赫拉力的暢銷書《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想起幾年前讀Thomas Friedman《世界是平的》那感覺。這兩本書頗有新意,令人腦洞大開。多年來,上班從事的數控中心,虛擬電腦服務器管理,對於雲技術,大數據,和AI等科技話題,本就不陌生,讀起這書,便更為興趣。電腦科技和社會學,歷史學相結合的Non-Fiction類型書籍,對我的吸引力,確實比那些科幻類小說更大。作者從生命科學的發現,提出數據主義的觀點,又通過世界文明史,闡述社會在意識形態變遷下的發展,這兩本書應該算是社科類的好書。作者的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歷史學家,猶太人同性戀的身份,本身就挺有趣。這兩本書帶給人全新的,觀察現實的視角,但描述的是否是客觀現實,則眾說紛紜,暢銷書就是拋磚引玉的好處。

總的來說,從這兩本培養獨立判斷能力的好書,延伸的閱讀,擴展到Quora,知乎,TED,YouTube上的最新討論。《李開復談AI》,李彥宏《智能革命》,科技的內容,比起在線的,略為落後一點。凱文·凱利的《失控》,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科技之巔》的年度10大科技突破,和《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幫助我了解未來20年和過去20年科技發展的必然聯系。另外幾本,包括Tony Thorne《奇點來臨》,弗朗西斯·福山的《我們的後人類未來》,和米歇爾·渥克《灰犀牛》,以及史蒂芬平克的人性三部曲,語言三部曲,也收藏了,只等來年再讀。

從自動化到智能,從機器學習,機器智能,到機器意識,從類似Siri、Alexa的ANI(狹義人工智能),到通用人工智能AGI,到一騎絕塵的強人工智能ASI,奇點到底是何時,大數據中的 NLP深度學習,聊天機器人(比方英國的Sophia)等,人類的智能與意識的分割,令當代科學家們,對於人類未來的擔憂程度,各不相同。兩個機器人辯論人類的未來,深度自學能力的機器人之間,冒出人類科學家無法解釋的語言,失控問題的可能性,是頂尖學者討論的話題。

黑塞《堤契諾之歌 - 散文、詩與畫》

八月炎炎夏日,全家乘遊輪,去了一趟阿拉斯加,詹宏誌的《讀書與旅行》,最適合旅途上看。還有些書,主動去找來讀,劉瑜的雜文《送你一顆子彈》,之前因朋友介紹一篇《娜拉出國之後》,出於其中。短篇文字,如心情筆記,竟一天都讀完了。作者顯然聰明,所去之處又是文化熱點,快節奏的生活,對西方的體驗,限於大城市,畢竟住得不久,文化上的對比,似乎中美,就兩城。書好看,翻快讀爽,但一年後,便無甚印象。相比之下,黑塞那本《堤契諾之歌 - 散文、詩與畫》,可重讀,前者便很難再重拾。暢銷書,有的非常精彩,但就像餐館快餐。蔡瀾的《江湖老友》,近距離寫人,人情,唯妙唯俏,因羨慕他的友情,自己便也在讀書群裡,享受了一些朋友的友誼。李碧華的短篇集《餃子》,一股陰森之氣,記起的是鹵水鵝的女人,只看半本便停,想起聊齋。

《一生的忠告:外交官爸爸寫給兒子的信》,幾乎每篇都讀兩遍,原文Letters written by Lord Chesterfield to his son,是第四代貴族寫給第五代的私信。英國外交家,紳士的準則,從筆挺的坐姿到對待女性,從接觸金錢,社交圈禮儀,到行善及錘煉品格,矜持溫雅,幽默競爭,修心修身,好比西方的曾國藩家書,或《哈佛家訓》。Lord Chesterfield,活在1694-1773,大英帝國的全盛期。

林弈含《房思琪》,John Green《無比美妙的痛苦》,和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同看,思考命運,意義,永恒,存在性焦慮罰球,和“世上只存在兩種感情,愛和恐懼”這句話。以哲學的視角,看人性裡的Fear, Anger, Guilt, 和Shame。林因是名人,熱議則多,嚴肅者,討論的是文學藝術的“巧言令色”幫兇角色,也有從文學,從哲學,從心理學等角度分析的,大約是文字信仰的坍塌,美與真善的割裂等話題。我想,若林是個奇醜無比的老太,自殺了,會有多少人認真討論。而李國華,胡蘭成或奈保爾,為何因其文學藝術,就必然要區別對待。有誰願意從人之罪性與罪行,從暴力美學,從李國華的一方,了解事件全貌,又怎樣看待神允許性暴力的苦難,存於世間,從一個林弈含,到比如二戰中,兩百萬德國婦女所受的身心創傷,更不用提南京的屠殺。文學遇上信仰,信仰遇上殘酷歷史的話題,能遇上願意嚴肅探討者,都不容易。

幾本社會學暢銷書,每本可以濃縮致兩三頁。Geoffrey Miller的《超市裡的原始人》,研究的是市場營銷,以進化心理學定義消費主義,消費動機和行為(比方自戀癥的炫耀和自我刺激)。而消費主義就成了人類天性和自由市場的結合,也是白板(類似嬰兒大腦),壓迫性機構(政府,公司,學校,媒體),和令人厭惡的意識形態(比如宗教,家長權威,循規蹈矩,精英主義,民族主義,主流經濟學)的融合體。

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會》,關於國家,社會,以至於一體化全球的集體智商(Group IQ)低化的研究。權威報紙,電視,到互聯網媒體,導致智商衰退,成為經濟蕭條的根源。Chris Anderson的《長尾理論》,則闡述未來商業的前景,更是那些長尾冷門產品,而非那些傳統需求曲線上的”暢銷產品”。新生產者,新市場,遵循的長尾法則,包括降低成本,顧客“協同生產”,註重小市場,多重傳播渠道,微塊化“Microchunking”等。

凡有關宋詞的書,也愛收藏比較,夏昆的《溫和地走進宋詞的涼夜》,一個70後教課的宋詞之旅,並不高大上,茶余飯後,隨手翻閱,也能怡情。那顧影自憐的張先“張三影”,便是在這書裡的,三句,“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和“柔柳搖搖,墜輕絮無影”裡,搞明白的。

國內近人所寫古典詩詞賞識的,有安意如,白若梅,蔣勛,蘇櫻,維小詞等,深入淺出為繁忙的城市普通人提供古典詩詞的入門欣賞。喜歡過去大師們的讀法,倒可以去讀葉嘉瑩,顧隨,夏承燾,唐圭璋等,或更早一些的王國維,姜夔,陳廷焯。私以為,名師雖一代不如一代,作為學生也跟不上,倒不如老老實實,看些入門的。現今的文化,套用一句話,理想主義漸次落幕,娛樂至死緩緩襲來,這種溫水煮蛙的影響,當然不可能再有許多古典的氣息。

喜歡收集普通人的普通故事,比如周語編的《原來我們都不曾忘記》,單個短篇,慢慢讀來,情緒隨閱讀而緩和。一個有生物學博士學歷的女記者,混跡於大城市裡低收入人群,以汽車旅館服務生,清潔工,銷售員等工作來體會另類人群 - 美國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在1998年的紀實作品《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女服務生》,幫助了解先進國家的另一面。

入秋,讀了一些散文和小說。李芒、黎繼德主編的《日本散文精品.詠事卷》,日本古人的緋句,短歌,散文,許多的家常便飯如日記般,中國名家翻譯,初讀夏目漱石的文字,從《十夜夢》起。渡邊淳一的《女神》,關於兩性生理,心理,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本能和趣味愛好等的分析。沃爾特·勞德的《敦刻爾克》,二戰聯軍大撤退的故事,最近拍成電影。雷蒙德·錢德勒的偵探小說,先看《小妹妹》,30%,剛要進入狀況,就擱淺,雖如此,菲利普·馬洛的冷硬和熱辣,倒是印象挺深。

讀詩,選的是泰戈爾《生如夏花,死如秋葉》,家裡後院,樹葉綠了,又慢慢黃了,初秋天靜如水,藍天裡一望無際,鳥雀嘰喳幾句,樹下靜坐讀書。《艾略特文學論文集》太難了,推後,還是選了宋詞。楊海明的《唐宋詞史》,讀來可愛,滿口余香。溫詞美感,江南水景,竟是如夢幻般,把心帶走 - 點點白帆,悠悠江水,高高小樓,萋萋萍洲,斜暉脈脈水悠悠。“夜來孤枕空腸斷,窗月斜輝夢覺時”,古韻裡的愷惻怨悱,在淒麗欲絕之景中,顯出哀婉柔美。時隔千年,遠在天邊,內心只能意會。

艾柯《帶著鮭魚去旅行》

意大利作家艾柯《帶著鮭魚去旅行》剛讀幾頁,就迷住,“遊走於無用、有趣和出人意表之間”。上網一查,果然是大家,有人描述為,“隱藏在哲學家背後的文字天才,一個嗜書如命,而又充滿溫情的知識分子,一個對美學鍥而不舍的追求者。”可惜84歲去世了,16年2月。最喜那種孩子般的調皮心。“天才就是給世界帶來尷尬的”,微笑意會。德波頓的《旅行的藝術》,秋日讀來,意味深遠,也更喜歡他的《愛情筆記》,後提。手繪旅遊攻略《飛樂鳥的手繪旅行筆記:廈門》,再次夢回故鄉。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白癡》,每日一路聽書,只讀到一半。收獲有二,一為終於認識了久聞大名的梅詩金公爵,基督化身,二為復調小說的初理解。老托和老陀是文學的兩座高峰,前者是古典時代最後的輝煌,後者卻是開創現代文學的新起點,現代派,荒誕派,意識流,新小說均出於他。前者多描述貴族社會,後者多註重那些精神困擾的窮苦病人,以及邊緣人,社會底層人物。自己的偏愛,是“被侮辱和被損害的”。知乎有對二位大家的比較,我也偏愛老陀。而人類歷史上,從愛因斯坦,弗洛伊德,到尼采加繆,紀德庫切,到茨威格巴赫金,博爾赫斯,對陀氏的評價,都值得深思。

《倒轉紅輪:俄國知識分子的心路回溯》,國內政法大學教授,蘇聯東歐史研究專家所寫的評論,對象是上兩個世紀的俄國知識分子,有貴族,平民,思想家,革命家。布爾什維克對俄國文明的毀滅性,文化蠻荒式打擊,印象深刻,看中國文革就一目了然。《大國政治的悲劇》則從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角度,討論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與西方基督教世界命運,以及中國所代表的獨立文明體系之關系。其中“中國能不能和平崛起”,關心黨國大事者,或可讀讀。

年終兩月,感恩節,聖誕節的氣氛,漸漸在辦公室,家裡,和教會裡,散發出來。既無購買欲,讀書變多了一點。先讀袁苡程的《不說,就真來不及了-紐約客的臨終遺言》,書信方式普通人遺言,雖無法判斷真假,故事總發人深省,編成了書信系列,分享給朋友。後讀《見字如面》,裡頭也有幾篇不錯的書信。

朋友去玩西班牙,提到高迪,便了解了這位建築藝術家。《高迪現象》,《建築的傳教士 - 高迪和聖家族教堂》,雖不如眼見,書中多少認識了一點。了解西方古典,浪漫主義,科學與啟蒙,感性與理性,文化與藝術,諸如狂飆突進運動,讀的是《浪漫主義革命:締造現代世界的人文運動》,和英國以賽亞·伯林的《浪漫主義的根源》兩本,啟蒙主義背後革命性的抗爭,內容豐富,人物眾多,算是去年所讀張佳瑋那本《莫奈和他的眼睛》,和豐子愷《梵高生活》之後的擴展延伸。譯者在書後分享那七步成詩的故事裡,校園中央有個大湖的,那大學,是哪所呢?廈大芙蓉湖的光影,頓時從心裡浮現。

愛默生的《英國人的特質》,讀的時候想起《簡愛》,羅曼·羅蘭的《名人傳》,只看了托爾斯泰傳,就忙著去讀《一日一善:托爾斯泰哲學筆記》,每日箴言,有如精致清雅的小花,將心靈高墻,點綴得旖旎斑斕。國內有位丁凱捷,編譯了一本《自省之書》,收入了盧梭,培根,蒙田,塞涅卡,西塞羅,叔本華等名家名言,也和這《一日一善》類似,可做每日一讀。我收藏了,2018年看。

捷克作家博·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 1914-1997),這個94年諾獎得主,擁有法學博士的語言天才,49歲才出書。而他的這本“為這書而活著,為寫它推遲了我的死亡“的代表作,《過於喧囂的孤獨》,據說醞釀了二十年。樂觀主義的悲觀者和悲觀主義的樂觀者雙重體,看自己是“社會的垃圾堆上,沒有掉進混亂與驚慌的人”。讀時想起47年諾貝爾獎法國作家紀德(Andre Gide 1869-1951)在大病初愈所寫的《人間食糧》,讀來仍能感到高燒未退的激情。大段詩歌,李玉民譯得雅達有意境。兩位作家都有許多生命經歷,作品也多,只能等將來有緣再會。

桑德拉·希斯內羅絲的《芒果街上的小屋》,作者是美籍墨西哥裔的女作家。在德州住久了,對墨裔文化的了解也和書中類似。韓國女作家孔枝泳的《熔爐》以聾啞學校教師性侵學生案為藍本,轟動社會,震撼人心,後被改編成為電影《無聲吶喊》,又促使國會修正性侵害防治法“熔爐法”。阿富汗女議長法齊婭.庫菲寫給女兒的17封告別信《我不要你死於一事無成》裡,讀到21世紀的阿富汗普通人,在塔利班文化裡,經歷貧窮,疾病,戰爭和死亡,也經歷教育,婚姻,家庭,夢想和未來的故事。

蓋伊.特立斯(Gay Talese)的《被仰望和被遺忘的》(Fame and Obscurity),現代紐約普通人的故事。作者生於1932,崇尚新新聞主義,擅長非虛構寫作,其新聞特稿《弗蘭克·辛納屈感冒了》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非虛構書寫”。英國女作家A.S. 拜厄特的《佔有》,又名《隱之書》(Possession:A Romance)。關於愛情的焦灼、躲避、畏懼、瘋狂、悔恨、自責和無奈。敏感細密的心思,表達轉瞬即逝的幸福。一段被隱匿的愛情,在維多利亞時代的灰塵之下,圖書館裡褪色的古舊紙張裡,晦澀難懂的文字裡被探知揭示。

《控制你的情感》,由喬易絲·梅爾訴說自小被傷害,成人後性格嚴重痛苦扭曲的過程,和怎樣靠主喜樂得勝的親身經歷,是有關情感控制,和心理醫治的好書,分章在群裡分享了。

阿蘭·德波頓《愛情筆記》

阿蘭·德波頓的《愛情筆記》,關於愛情,心理和哲學層面的思考,幽默細膩。有人說這位英倫劍橋的才子,“不乏米蘭·昆德拉的批評深度,愛情思維卻比昆德拉更立體;深具羅蘭·巴特爾的解構氣質;但比巴特爾更熨貼戀人的愛情神經”,讀過他的書,便把他和艾柯,昆德拉,毛姆,和安.蘭德放在一起了。德波頓在文學哲學,美術建築,宗教,心理學和倫理學等多個領域涉獵,遊刃有余,他的愛情筆記,讀來是難得想讀第二遍的書。

認識書友,也助我認識諸多好書,有時是送,有時是推薦,因而感激不盡。朋友們提到的好書,自己找來,也是一鐘驚喜。通過R認識田藝苗,和《古典音樂的巨匠時代》,通過C則了解尼采的《道德的起源》,J助我了解《再生緣》,Z則推薦《生活與命運》。還有那些愛書人忍不住談讀書的書籍,也真是喜歡。這些作者以外,只能看書評了。

看半本的書,遠比看完的多。還有多本好書,羅列了就想讀,終因節日期間,事務煩多,不忍放手,只等來年再讀。庫切的《恥》,哈代的《無名的裘德》,Carson McCullers《心是孤獨的獵手》,王爾德的《道連·葛雷的畫像》,霍桑的《紅字》,《蕭紅大全集》,《擺渡人》,《玫瑰的名字》,《白夜》和《慢》,都堆在那裡。

許多書,開始了卻無法結束,或許這兩年,還在以蜻蜓點水,蜜蜂采花般瀏覽和了解各類好書,一年下來,認真看完的好書,好像不到五十本。讀書筆記,又長又亂。姑且由他,再過幾年,慢慢只看自己喜歡的古文辭賦,欣賞文字,如色絲虀臼,摘艷薰香,沈思翰藻,噴珠噀玉,這麽一讀,連貪書之欲,也應忘記腦後了。

凡書裡所提,或朋友,或網上了解的新書老書,興趣來了,都會收藏翻翻,許多並未做筆記,或記在日記當中,能想起的書,大約就記錄到此,留作年度筆記。順便分享給朋友,或許百本好書過後,能記得的,就一兩打而已。看書的喜樂,就是能記住一二,回頭可以再讀。我愛收集書籍封面,喜歡的朋友,歡迎交流。

時間的河,慢慢的流,在讀書,在生活中。就讓那些愛忙的朋友,去忙碌生活,在我,即使手忙,也要心閒。閒來看書如飲茶,如做夢,人生如此美好。或許,靜靜的老,如步入秋林,拂面微风,見松間小溪,那涓涓溪流,終要流進精神的大洋裡了。

抄錄于謙《觀書》詩一首,祝君閱讀愉快。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徑幽軒,書旅

2018-01

相关文章

  • 2017讀書回憶(上)

    2017轉眼已過,一年來所翻讀的書,總數只三百來本,看完的大約有七八十本吧,確切數目並不重要,習慣養成,書單留作記...

  • 讀書回憶 5

    國產小說 上世紀國內八十年代,出版業原就蕭條,廣大讀者,如饞貓覓食,能找多少書就看多少。報刊,雜誌,盜版書,和圖書...

  • 讀書回憶 1

    留學美國,工作生活二十多年,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持續讀書和記日記的好習慣。說是工作緊張,生活忙碌,終歸是因沒有毅力,...

  • 讀書回憶 2

    中國古典文學 初中時,開始偷偷翻爸媽的書,有年暑假,在媽媽書架裏,一排排正兒八經的教科書後頭,挖出了她藏匿的中國古...

  • 讀書回憶 3

    連環畫與武俠小說 中學裏也有圖書館,但《十萬個為什麽》,《上下五千年》等並不是一般學生最喜愛的書。那個年紀似乎擁有...

  • 讀書回憶 4

    港臺言情 武俠熱還在升溫,港臺言情小說已當仁不讓,殺入大陸新華書店。許多生於七十年代初的朋友,到了高中,都按部就班...

  • 6/10生活日誌

    計劃1.閱讀完一本書《李敖回憶錄》,並寫下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 出生於哈爾濱,輾轉到北京,后又至上海,最後遷移...

  • 怪癖——《讀書年代》

    這是安妮·弗朗索瓦關於自己五十年閱讀生涯的回憶錄,裡面的每一篇都是她關於讀書的怪癖。比如借書給別人的痛苦,書店是最...

  •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20170118

    以前讀書經常是邊讀書邊在書上畫,沒有做讀書筆記,但是不做讀書筆記會覺得讀完書收穫很小,讀書的過程中遇到有共鳴的句子...

  • 無題

    讀書,走路 再讀書,再走路 然後,閑著 你不能一直做事 一直做事的是奴隸 冰是睡著了的水,雪是失去記憶的水,這兩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讀書回憶(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hon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