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基本不看电子书,也很少选择听书。
但现在时间实在不够用,工作之外,很多杂事要处理,很容易被打断,很少有整块时间拿来窝在沙发看纸质书。
于是,在我做一些比较机械的家务时,就会一边做事一边听电子书,让书声在空气中自然流淌。
许多想看而又舍不得买的书,我也都是通过电子书听完的。
在我看来,读电子书不能完全取代纸质书,但是可以作为无暇看纸质书的补充。

1、
听电子书的好处
比起刷短视频获得的碎片化信息,听电子书获得的信息载量是绝对的王者。
我在听唐诺的作品时,常常联想到他参加访谈时侃侃而谈的样子。
他语言的驾驭能力跟文字的驾驭功力一样好,听他细心讲述在阅读时进行的思考,像一层层荡开的细小涟漪,层层递进,层层深入,足已见得他阅读时思考的专注和深刻。
当然这种谈吐跟文笔较为一致的作家,其作品用来看或者听,都比较适合,你都很容易进入书写者的叙述节奏,跟着他探寻阅读的乐趣。

相对来说,电子书的阅读其实更符合碎片化时代的阅读习惯。
电子书比较适合听书评性质的内容,你很容易被读者的观点所吸引,让你和写作者的观点产生化学反应。
或者选择听篇幅较短的抒情性较强的散文,或结构比较紧凑的纪实性文学作品,时间上也更为灵活。
2、
长篇小说可能不适合用来听
长篇小说还是建议尽量读纸质版本。毕竟除去篇幅不说,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更为复杂,需要调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读。
我感觉《红楼梦》就不太适合用来听。我在看纸质版时,读到大观园败落后的描写,鬼气森森,让我觉得后背脊发凉。所以假如用电子书来听《红楼梦》后四十回,估计也很容易被惊吓。

我尝试听过长篇版本的电子书,有些比较平淡的章节容易听得昏昏欲睡,或者明明电子书还继续念着,我注意力已经无法集中,早已睡着。
等睡一觉醒来,发现已经读完很多章节,我不得不又返回睡着以前在听的章节。很是浪费时间,也很容易产生阅读挫败感。
3、
听电子书容易被带节奏
在听电子书的过程中,虽然可以随时打开电子书就开始听,但是在听的过程中,但凡走神就相当于白听。
而我听电子书时又常常会被外界打扰,比如有人打电话过来,有人过来找你说话,或者自己做家务的噪声,比如洗菜的放水声、洗衣机转动的声音、炒菜的声音等,都可能盖过电子书的播放声音。
听电子书还有个问题,你只能用耳朵听,尽管可以选择播放速度的快或者慢,但你需要完全配合念书的节奏。
不管内容你是否感兴趣,都只能跟着读书的节奏走。
但是读纸质书就可以自由调节节奏,对于喜欢的章节可以反复多读几次,对于无感的内容则可以快速略过。从精神层面来说也会更加专注。
4、
电子书也可以用来看
但如果实在没法读到纸质书,在读电子书时,可以尽量放慢节奏。
保持每天都阅读的习惯,值得坚持。
每天能静下心来读一小时书和刷一小时短视频,所获得的能量看似无多大差别,但是日积月累,量变会带来质变的飞跃。

如果实在没法读到纸质书,在读电子书时,可以选择尽量放慢播放节奏,无论所处环境是否嘈杂,都尽量用心聆听。
在需要做机械的体力劳动时选择听电子书,等到可以静坐休息时,再将听过的电子书回顾一下。
有过听书的基础,再看的时候可以多注意细节即可。把一些在听书过程中忽略掉的细节再仔细揣摩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5、
多读好书,不必纠结形式
我个人感觉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各有区别,但可以相互辅助。
调取电子书的效率更高,因为你无法保证时时刻刻都置身于偌大的实体图书馆之内。比起求助AI,求助电子书所获取的资料当然更加准确和全面。
听觉接受和视觉接受的记忆留存其实没多大区别,只要是你用心记住的内容,都会比较长久的留在你的大脑里。
我并不觉得视觉接受的信息就要比听觉接受到的内容高级,二者并没有优劣之分,不过是接受信息的不同渠道罢了,二者完全可以相互配合。

假如一本小说,你同时读过纸质版和电子版,就会明白,同样的内容只是通过不同的信息获取渠道进入了你的大脑。
至于你对这本书的记忆、理解以及更深层次的思考,则更多来自你个人的审美修养和兴趣。
倘若你本身喜欢这本书,就会积极去接受这本书的信息。不然就算你眼前摆着一堆书,或者你耳边不停在播放电子书,只要你并没有用心接受,也显得很被动,毫无作用。
所以大脑是否专心,才是决定一本书最终记忆留存的最重要原因。而不要过多在意到底选择阅读纸质书还是选择听电子书这些外在形式。
阅读的形式并不重要,但要用心读书,更要用心读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