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听樊登说孔子,都成了孔粉了,说他到孔林的时候落下了泪,可是我想起当时我去孔林的时候,只记得那一幅画,一幅多角度的有意思的画。
樊登说:
孔子并不想成为一个哲学家,他只是在研究如何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
首先是“仁”的概念。
在论语中出现了105次,是论语中最重要的概念。
仁者爱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就孔子而言,“仁”就是意味着一种使生物意义上的人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人的品质,这种品质是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具备的。
德,是修炼仁的过程。以德来修炼,才能有所得。
礼是仁的载体。
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行为也可以带有礼仪的性质,而这正是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区别之所在。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如果仁是成为一个具有关爱之心的人,那么,学习礼仪就是学习关爱的行为方式。仁是电,礼就是电线。
“恭而无礼则劳(劳倦),慎而无礼则思(懦弱),勇而无礼则乱(闯祸),直而无礼则绞(刻薄)。”
礼,是让我们做到中庸之道的最佳修炼途径。
礼的运用是建立在明确身份角色的基础之上的,孔子将“正名”看得特别重要。
再者,中庸之道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是居中,不偏向,不过头也不太少;庸有三种意思,“平常”“用”和“经常”。
中庸之道不能被理解为不偏不倚,没有任何立场或者甘居平庸。
中庸要求避免过和不及这两种恶,而不是居于善恶中间。相反,中庸是为了达到最高的善的目标。“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用通俗的话讲叫做“合适到了最好。”
中庸的难度在于,它不是凭运气偶尔击中一次即可,而是要所有的条件下都达到合适的尺度。
所以要不断践行。一般人都可以偶尔做到中庸,与他人和谐。但难的是一直做到。所谓圣人,就是那种能够看到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并能在庸常的生活中体现出至善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