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陌生人效应
【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学习分享】不看不知道,这本书里反常识的结论那么多!
001 见面不如闻名
我们的常识是相信“眼见为实”,这本书的作者缺提醒我们:存在一种认知偏差,使我们更倾向于相信自己对与我们面对面沟通的人的主观印象,而忽略很多其它更为明显的客观事实。我们坚信自己对别人的了解超过别人对自己的了解,以至于当面前陌生人对我们撒谎时,我们也看不出来。这就张伯伦与希特勒见面后,相信她不会挑起战争的原因。同理,被电脑程序标记为高风险的被告,在与法官见面后,却可能获得信任被允许假释。
002 默认真实理论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需要权衡“相信”和“不信”的利弊。在原始社会,选择“相信”往往更容易融入集体,即使受骗代价也较小,而选择“不信”却很可能面临死亡。所以,进化的结果让更多的人在与人打交道时默认假设对方是诚实的,这就是“默认真实理论”。
003 圣愚
有一类人不会因为对方的地位权势或其它什么刻板印象而像普通人一样默认相信对方,他们对事情较真,往往能发现那些明显却不被相信的事实——就像《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穿”的事实一样——这样的人被称为“圣愚”。这类人很少,通常在社会上也不太受欢迎。大多数人都没有“圣愚”而选择“愚信”、“愚忠”。
004 透明假设
现在很多人试图通过的研究人们的反应、微表情来读懂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的研究只有在研究对象满足“透明假设”的基础上才有用。如果对方有错误匹配,对情绪的表达是与一般人不同的,那么这样的解读就完全不靠谱。
005 耦合效应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想自杀的人,即使被救下来了,他很可能会再次尝试自杀。但研究结果表明,自杀符合耦合效应,而不是替代效应。替代效应就是这个不行我换那个,而耦合效应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项条件都刚好成立的时候才会发生。自杀被救后选择再次自杀的不到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