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头条《中国经济网》【关于滴滴司机交通局里喝农药身亡 此前曾被罚款2万的报道】又看了看评论,真的是很难受,死在求生的路上…

听惯了惋惜的同情声音,已经麻木了,再悲寂的惋惜也只能是惋惜,当呼吸停止再怎么同情惋惜都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生命已经终止。
襄阳那位滴滴师傅死了,抛开一切死在了临近传统佳节的腊月末。不知道他是否父母俱在,也不知道他是否已婚,更不得而知他是否有儿有女,仅仅知道的是他是滴滴签约司机……
固然,违规是不该的,肯定这位司机师傅有不足之处,但是我实在是理解不了他的举措,实在是想不明白……他毅然决然的喝下敌敌畏。当太多的事例悲惨的结果,看多了听多了,也就没法不在在意了,饭照常吃,酒依旧喝,歌仍然唱……只是在第一时间同情心泛滥,说了几句惋惜的话罢了。这无非就是麻木的表现而已。
生存肯定毋容置疑的是作为一个人最根本最起码的第一条件,那么求生、为生计奔波劳累就一切都顺理成章了,只是在求生的过程中有些做法和手段并不是那么尽善尽美,绝对会和约束其行为的规则发生碰撞,我想能够使他毅然用生命去争取的利益应该不会仅仅是他的行为过激……
人分等级,有吃香喝辣的,有乞讨要饭的,每个人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活下去,而活的唯一条件就是吃饭,所以不管身处高位的和身在底层的人无外乎就是吃饭,虽然从事的工作地位不同、生活质量不同,其生存的标准却是相同的。于是就有了老板有了打工的,有了领导有了职工,于是有了管与被管,大家的目的就是生活。顾名思义生活分开解释就是既然生了下来那么就得活下去。我想如果不是为了肚皮和嘴皮,那么肯定就不会有了三六九等的划分。
能用生命去搏的人是一时过激吗?那么那些因为讨要工资无果而爬塔吊的民工呢?那么东北抢押钞车的李顺义呢?也是一时过激吗?即便是一时过激,可是谁又想过他们一时过激背后的故事和心酸呢?其实正如李顺义的辩护律师说的一样,这有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诱因。就是诱使他们一时过激的原因是什么?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评判他们很容易。殊不知:生活如山,有人岁月静好,有人负重前行。
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请试着把自己的脚放在他们的鞋子里,走上一段路,那脚就会告诉你有多痛了。可知现实中太多的人生活的目的就是能活着就不错了。
社会要进步,人类要生存,肯定会有很多相互排斥的对撞,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我想这正是每个人都该思考的问题如何找到一个减缓碰撞力度的方法,尽可能的让这种碰撞力度轻点、再轻点。不要让这种悲剧再重复发生,不要让部分人死在求生的路上。因为死在求生的路上对于现行社会绝对是莫大的讽刺。
不再需要麻木的惋惜和同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