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职场人都相当焦虑。
其一,是江湖疯传的各大厂裁员倒闭信息,让人如惊弓之鸟,纷纷着手准备后路,但该如何找工作,如何找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工作,甚是无解;
其二,2019年是最艰苦的一年似乎早已成为了一项「共识」,寒潮之下的我们,极度地想找个依靠,来渡过这至暗时刻,可是自己身上有什么能力帮到自己吗?也是疑惑。
通过学习来实现自我提升,成了很多人的安慰剂。
但很多人,是盲目的选择去学习写作课,去上认知升级课,情商课,职场课。上了这么多课,依然有很多人抱怨自己的能力没有提升,无法强化自己的职场生存能力。
这背后,是我们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成为谁的问题,或者说,我们并不知道想要变成哪一种人才。
最近看了万维钢老师的一篇文章在聊「正确型人才」和「优异型人才」,今天也想顺着学习这个话题,聊一聊「人才」——我们到底该如何成长。
你现在,是哪种人才?
最近自己在组织写作和拆文的活动,发现很多人其实都有「想要写的更好」的冲动。很多人的需求非常明确——我只要能够正确的写出来一篇文章就行了,不奢求成为作家。
这里是有对自己定位的区别的:能够把基本的论文,公文,信件等写的流畅,能够写出一篇通俗易懂的新媒体文章出来,这是「正确型的要求」;而想要成为专业主编,甚至是作家,则是「优异型的要求」。
作家是需要靠文字谋生的,他们需要「正确型」以外的写作技巧和风格,才能让大众识别出来,才能从众多的正确型写作者中跳脱出来。
前者,是正确型人才,作家,则是优异型人才。
这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正确型人才,是有模板可以培训的,而优异的人才是没有的。
知乎上有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是这么问的:
直播短视频平台的网红,为什么不能变成明星呢?
有个答主写了一篇3.5k赞的专栏,专门介绍为啥网红和明星有着区别:
“单单看脸,就能看出明星与网红的差别。网红没有辨识度,其实也要怪这根本认不出脸来的磨皮。
而明星不是这样子的,允许瑕疵的存在,才是一个美人应有的大气。”
这个文章让我想到了同样是很美的另一个群体:礼仪小姐。他们有很美的脸庞,窈窕的身材,长相举止很到位,甚至连笑起来嘴角上扬的弧线也都是一致的,她们刻苦训练,她们都是挑了又挑的人才,他们是正确型的人才。
可明星不一样,他们没有正确的动作,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有非标准化的脸庞。王宝强和吴亦凡都是明星,但他们从颜值,身材,个性,能力上,都不一样。
明星是「优异型人才」,他们专注于怎么把事情做好。而礼仪小姐是「正确型人才」,他们专注于怎么把事情做对。
但这两种人才没有谁比谁好,他们只是选择的路线不一样。他们的培训方式,行为模式和管理方式,都截然不同。
他们各自有着各自的使命。
正确做事,却始终焦虑
正确型的人才,是一种趋势,或者说,是一种「低成本」的人才养成方式。
我们传统的教育,倾向于把人培养成「正确型」,什么东西都讲究标准和正确答案,一旦出问题就会遇到批评和指责。这让我们养成了一种做任何事情,都要优先思考「标准是什么」的思维惯性。
我2016年毕业进入职场,最初只是一个市场渠道BD,我只关心怎么找出有效的渠道方,怎么去跟他们沟通交流,我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标准」。
但没过多久,我就被派去做线上用户运营了——从线上获课。
我就懵逼了,我不知道什么是运营,我也不知道用户运营的标准流程是什么,我感受到了巨大的焦虑——这种焦虑来自于缺乏对未来工作的安全感。
于是,我需要重新找到一套「正确做事的方法论」——我选择网易云课堂去上培训课来获取对于运营的「正确认知」。
这是见效非常快的能让自己成长的路径——照着大神的模板,流程化的一步一步走下去,遇到问题,就定点打击什么问题。
我们初入职场的很多人,都是如此,久而久之,我们都成了填坑大牛,说的难听点儿,就变成了「打杂的」——我们看似什么都能做,也能做对,但也隐隐感觉到自己做的,没什么价值,感觉自己就是一颗螺丝钉,漫无目的的做着眼前正确的「拧螺丝的动作」。
这种状态像极了2018的我。
初来三节课,先是带班,借助之前助教的丰富经验,我顺利的走上了正轨,后来去做增长黑客,没经验就不断请教别人,按照他们的经验模板来做就好了。
后来开始承担营销任务,转化率,uv,各个渠道的流量耳熟能详,在正确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来越焦虑——知道,并不能让我做到。
正确型的工作方法,无法让我把事情做到优秀,做到出类拔萃。这在一段时间内,让我陷入了迷茫:我到底能做些啥?——我仿佛啥都不能做(虽然我艺名啥都懂)。
诚如黄有璨老师所言: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大学生在走入职场后既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对自我的认知,又没有掌握什么有价值的职业技能,进而,这也让很多人在工作了好几年后仍然自我认知不清,也仍然非常缺乏深度思考能力,充满迷茫。”
这是因为,除了正确的做事之外,我们不知道如何做正确的事。
优异者的使命
如果说,正确型人才的价值在于「短板」,也就是说不能出错,要可靠,而且能把事情扛下来,至少能做对。
那优异型人才的价值,就在于「长版」,也就是一招鲜,出类拔萃,绝无仅有,在于「不可替代性」。
现实是,只有很多低水平的工作,才讲究对不对,而高水平的工作,是没有标准化操作的,而未来的不可确定性,更需要我们有能力来应对「非标准化操作」。
这就需要我们发觉自己的一技之长。
我在来到三节课之前,也很迷茫自己到底能干什么,做过BD,做过活动,也写过文章,玩过自媒体,如果以经验来算,我估计比较擅长「新媒体」。
但来到三节课之后,我发现,做过什么只能代表经验,但它代表不了你的能力。做成了什么,才代表你的能力,才能代表你的优异。
渐渐地,我发现我还是在「研究性工作」方面有着优异的潜质,我的上级和上上级也都对2018年我的工作反馈时,也频繁提到了这一点。
虽然,我自认为2018在「研究性」上的能力,并没有什么成果,但那是因为我忽略了研究性成果,而更在意显性的成功。
换言之,成为优异型的人才很难,但承认自己不会什么,更难。
我一个朋友的经历,让我感悟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想承认自己不擅长什么。
她在360工作了两年,那个时候她会认为,在一家公司工作,要学就要学这个公司最牛逼的东西。360厉害的部分是那一整套的营销推广体系,她也是做的渠道推广方面的工作。
可惜,她花了2年搞清楚了自己不是那一块儿料。她借助360的培训体系,反倒热爱上了培训。
虽然她做不好营销,但是她会看营销的相关数据和动作,各项指标和数据都懂,至少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能够通过两年的时间,承认自己不擅长什么,是需要巨大的勇气。
万维钢老师说:成功的反义词从来不是失败,而是平庸。承认失败的人,不代表自己不优异,而正确型的人,往往不会承认自己平庸。
优异型的人才,和失败的人才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有一个特点,瞄准一个自认为强的特质上不断前进。
雁过留痕的决心
这个时代讲究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确实,「正确型」的成长路径,能够快速处理一些自己的工作盲区,甚至能够快速的进入且熟悉一个陌生领域。
在我们发现一技之长之前,要确保我们能正确的做事。也就是说,我们要有「正确型人才」兜底,帮助我们渡过混沌期。
正确没错,但我们要把他真真切切的变成我们的「能力」,而不是「过客」。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什么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数人却没有?
破万赞的答主如实说:把努力转化成能力的能力。
为什么明明很努力的做着正确的事情,却看不见进步?是因为我们一直在重复着已经掌握的动作和内容。
正确的内容做的再多,也只是将标准更标准,换个人也一样。
世界趋于大同,同质化让很多人活成了标准——标准的网红脸,标准的鸡汤文,标准的跟风标准的心态。昨天的风格,可能是今天的标准。
但作为个体,要敢于找到自己那一点点的与众不同,那是证明自己来过这个世界的烙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