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南京,此地也不太陌生。正值秋季,落叶轻舞飞扬,翩然落下,暂时衍生出一种廓然空阔的心绪。我可珍惜这心绪,自当不愿让其渐行散去,于是,就同师长和青年好友们,来到南京牛首山,追寻某种情怀,寓情于景,只为有所感触。
做客这方土地,我便爱上了这里的平静惬意。登山途中,绿树成荫,浮岚暖翠环绕山体。道路旁见过许多孩童们席地而坐,相互玩乐嬉笑,正在享受着他们美好的年华。虽有一丝失落,是岁月逝去的缘故,我无法回到从前,但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我对景的痴迷与思念。于是,观一观秋色,稍作停歇后,我便顺着清风的呼唤,通过阶梯,登上了牛首山顶。
不得不说,站在山巅广场上所见的佛顶塔,实在是碧瓦朱甍,气势恢宏。高八十八米,九级四面,唐代建筑风格一览无余。佛塔倚着青山绿林,耸立在云端之间,据说登塔远眺,可以俯瞰牛首全景,天阙风情尽收眼底,好不畅快。高塔下的画面,于我记忆中是不可多得的。广场上随处一点,便能觉察一处惊艳。谈起那种“瘦树”,算是有些矮,可这惊艳恰巧来自于风,变幻起的无形韵律,竟然将满树淡黄色丝绸挂饰吹出一丝轻灵之感,舞动在尘世之中。这种感觉,怕是二十年后一头扎在喧嚣时代里,吐露着浑浊气息的追梦人所梦寐已求的了。广场上还有个方形香炉,盛满微弱的萤火,大致是游人真切祈愿后的保留,颇多香气所到之处,心神安定,外物竟已无从挂念。至于我,是得以净化心灵后,才能离开此地,去一睹佛顶宫。
首次见佛宫圣地模样时,主观感受其实是有些不知所谓。大概是才疏学浅,还未曾理解当中的深刻寓意,于是只好寻求导游姐姐为我们答疑了。据她所说,这儿整座建筑分为大小穹顶,贴合山峦走势,宛若一件佛祖袈裟覆盖,日夜守护着宫殿中的圣物。我们缓缓走入中宫殿中,一尊白玉卧佛映入眼帘,身躯硕大,神态详和,柔和的灯光共随处零落的白雾融为一体,伴随音乐的律动,营造出一场好似佛祖教化芸芸众生的盛大典礼。“随顺世缘无挂碍,涅磐生死空等花。”这是古人得佛祖指点后的感触,也不失为一个真理。不论是在草木葱郁的山间,还是热闹繁华的都市,那些命途中,曲终人散的惆怅,只能任由它在岁月的长河里凋零,纵然惋惜,却无法拾起。在世间,人要一场怎样的修行,才能遮掩住支离的暗影,存留下美好鲜亮的结局,恐怕,至今还无人解答。因而,常常沉在悲痛的世界中感伤,不如放下所谓的难舍情怀,随遇而安,图得个精神层面上的圆满,从而不愧对人生。这作为我的愿望,也是芸芸众生的愿望,佛祖心中早已明了。
至于最后的地下宫殿之游,便是佛祖给予来到这儿的人们的馈赠。无数佛像建筑的美轮美奂、神圣庄严渗透到每个人心底,并带来一份宁静与淡然。若要问在我印象中,佛是什么?不外乎为一种信仰,又或者是一份思想依赖。它把人的意识寄存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那儿永远没有险恶,只有善良、宽容之花开满大地。但我觉得还不止如此,借用一位作家的话:“佛的思想还可以是瘸子的拐杖,顽者的净言,弱者的力量、懦者的勇气、愚者的聪明、悲者的喜乐,是一切人生行为中的镜子。”所以,看过了这儿的景物,再谈起佛理时,斟酌一二,又可以是另一番感受。出了佛顶宫,抬起头偶然看见了天空中成群的飞鸟,朝着南方渐行渐远。也许,它们是不甘愿平凡,带着对生活热切的期盼,从这出发,追寻某种东西去了。
我喜欢一种宁静、自由、单纯的世界,在这儿遇到过,可现在离开了那座城市,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岁月变幻无常,也许数年后,我也会变成飞鸟与追梦人,然后埋起头向着理想而奋斗。到那时,至于记忆里的美好世界,恐怕也只能在心里或梦里,再次遇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