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年梅关古道下来,我踏着古人留下的足迹来到珠玑古巷。
不难发现,住在这里的的珠玑巷人已寥寥无几,有也多是老人。他们坐在自家门前,不时抬头向路口张望,深邃的眼神,如鹅卵石铺成的古道,蜿蜒地伸向远方。
夕阳落在街面上,柔和的淡黄色显得凄美荒凉。
我迈步过去和一位阿婆闲聊。阿婆从小生活在这里,想必她能熟知夕阳在哪面墙逗留时间最长,哪片洼地的草长得好,哪个窗户虚开着,同样知道巷里每个房子里发生的故事……她指着巷子的东头,让我去看百家宗祠,说那儿有不同姓氏的渊源。
我站起身,告别这位母亲般慈爱的老人。放轻脚步,细听岁月车轮碾压道路凹凸的声音。
话说张九龄带领部下彻底打通梅关后,中原人民因战乱长途跋涉,翻越梅关驻足观望。发现韶州南雄肥沃的土地,清丽的山水,宜农宜牧的气候,而且近有梅关南北交通要道,远有红沙岭。这些地理优势让许多匆忙的脚步停了下来。他们放下行装,开荒种地,砌砖建屋,成为第一批珠玑巷人。
千百年来,珠玑巷是多少文人学士,达官显宦,富商巨贾,黎民百姓因躲避灾荒和战乱的驿站。他们在此歇息,洗去满身的疲惫和尘土,再选择继续前行或留下落籍。
他们在此休养生息,繁衍后代。曾有一百多个姓氏的人来到这里,建了自己的姓氏宗祠。

珠玑巷原名“敬宗巷”,自张九龄开通古道百年来,他的后裔一直以孝义治家,特别到唐太宗年间的张兴这一代出现了“七世同堂”的鼎盛现象。唐皇李湛赐张兴以珠玑绦环,并赐于“孝义门”匾。后把“敬宗巷”改为“珠玑巷”。
珠玑巷在300多年间,人文蔚起,到了唐朝已是盛况空前,热闹非凡,南北贸易做得有声有色。
悠长古朴的珠玑巷,仍然保持古代街巷的格局,楼台亭阁,古祠古树随处可见。
如今大部份珠玑巷人迁徒到了岭南珠三角或海外。这样的南迁从唐代开始,几百年间有130多次,大规模的有3次。前后两次都是集体,上百个姓氏,几百户人分乘竹筏,顺浈江而下,历尽艰险,迁徒到珠三角地区。
他们因天灾和战乱来到珠玑巷,也因战乱离开这里。只有一次是因某个女人。

这个女人是一位年轻貌美的贵妃,当然不是杨贵妃,而是南宋度宗皇帝的胡贵妃。她为奸相贾似道迫害出逃,贾似道命人一路追捕。胡贵妃逃杭州的江边,隐瞒身份,被运粮上京的珠玑巷商人黄公子搭救,带回珠玑巷隐居。
两人相处几个月后,互生爱意,眉目传情之事被传到皇帝耳里。身为天子,他可以容忍自己的嫔妃外出“郊游”,却不允许她给自己戴绿色的帽子。天子一怒之下,派兵血洗珠玑巷。
在胡贵妃和黄公子结婚之际,传来官兵追捕她的消息。胡贵妃泪如雨下地道出真情,黄公子听后,没有畏惧,他紧紧地握着她的手,表示愿意不离不弃,共对生死。
为了躲避官兵们掠杀,他们必须带乡亲们坐木筏沿着浈江趁夜南下,可时间太急,有部分乡亲来不及走。
胡妃站在江边看着汹涌的江水滔滔而过,听到从巷里或木筏传来的阵阵哭声,抬头望着残缺的明月,闭目沉思片刻,泪水顺着嫩白的肌肤滑下,在月光下显得晶莹透亮。她转身迎着官兵们的闪闪的火把走去,向官兵招认自己的身份。
黄公子忙着安排乡亲们上木筏,转身已不见心上人。他吩咐乡亲们上筏离开,自己狂奔追上了胡贵妃。
贵妃看着俊朗的黄公子,既无奈又伤心,她不想让心上人为自己丢性命,趁其不备,把他锁在了一间空房里。
胡贵妃面如桃花,走到深井边,一跃而下。
珠玑巷的百姓为纪念贵妃的殉难大义之举,在珠玑巷南边建造了一座贵妃塔。这座塔是七层石塔,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意。

关于这个古巷的故事会有许多,几百年的漫长历史,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什么事也可以被时光带走,只有这古朴的巷子还依存在这里。
自梅关古道被公路和海运所替代后,珠玑巷也失去了它原有的地理优势。它逐步衰落下来,由繁华的商业墟镇,成为以农耕为主的美丽村庄。
它成为了历史褶皱中一粒闪亮的沙子。
回首望着夕阳下泛着光的这粒沙子,我轻轻叹息:一个风云数百年的古巷,以一群强者明智抉择的雄姿开始,让他们更理智离开的,是残酷的战争和一位温柔善良的女子。
他们的离去,在珠三角创造了岭南文化,一个韵味十足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得惠至今。
站在繁荣几个朝代的古巷中,我举头四顾,又低头沉思,向那些远古的灵魂祭奠,为他们在一场场苦难中的坚持与勇气。
网友评论
您能偶尔回头看看我就很好了,谢谢姐姐。
有也多是老人。
你的小说故事让我叹服,我得多向你学习。
喜欢
后面的“两人”可以不要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