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金庸小说研究
金庸曾经陪伴过我的青春,我想研究他,传播他

金庸曾经陪伴过我的青春,我想研究他,传播他

作者: 赵泰融 | 来源:发表于2018-12-02 07:57 被阅读0次

原创: 赵泰融 11月13日

 总有一些书让我们想好好读一读,哪怕再忙,哪怕再难。对我来说,《金庸全集》就是这样的书。

2018年9月,我读完《鹿鼎记》,也读完了《金庸全集》。读完金庸全集,是我从小就有的梦想。现在终于完成了,如释重负。

从完成阅读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应该写点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文章。为什么呢?主要因为这些武侠小说带给我很多感动甚至震撼。我感觉作为文化人,有责任去为金庸写点什么,向读者介绍自己关于金庸小说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审视这样的文学作品。

带着诸多震撼和美好设想,我开始着手准备材料,构思着从什么视角切入,怎么去写,最终想达到什么目标。还没有等我想好,却得到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10月30日,金庸因病在香港去世。

初听这个消息,有很懵的感觉,不知道是真是假。很长时间以来,金庸已经好多次被传去世了。这次会不会又是假的?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和门户网站刊登关于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我明白,这次是真的了。

这个确切的消息,让我感到悲伤。金庸已经九十四岁,得享高寿,去世并不意外,甚至算是喜丧。但是我仍然感到悲伤,好像心里有了个缺口。这个缺口无声无息,无形无色,却真实地产生了。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金庸小说在整个华人界产生了空前的影响。毫不夸张地说,金庸和他的武侠小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深刻符号。

我对这个文化符号的感受,是从看83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开始的。现在的青少年,难以想象那时的万人空巷。说万人空巷是毫不为过的。一到播放电视剧的时间,大家就不干活了,都聚集在有电视机的邻居家里,聚精会神地去看《射雕》,等待电视机传来《铁血丹心》的动人音符。

国内外还有亿万观众,与我这种经历与感情类似。我们共同成为金庸武侠的粉丝。金庸去世以来,媒体界几乎每天都有推送文章,表达对金庸去世的不舍与哀思。尽管我们知道,金庸是回不来了,但依然难舍。难舍的是什么?仅仅像有的人说的那样,是我们难以舍弃自己的年少青春吗?固然有这个因素,但肯定不仅仅是这个原因。我们不舍金庸离去,更是对曾经安抚我们心灵的人的感念。那是发自内心的舍不得离开,希望曾经为我们提供精神食粮的人能够长命百岁。

带着这种感念,需要思考,金庸为什么能拥有这么多的读者呢?

万事万物都各有因果,并且原因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我认为,金庸被广泛阅读,最为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在小说中表达出来的诸多文化价值。它在文化上融合古今,在价值上既保守又自由。从某种意义上,金庸武侠小说是优秀传统与现代追求的完美结合。

在这个时代,我们既需要继承传统,更需要面向现代,即在继承传统优秀部分的前提下,面向现代需要去做取舍。二者缺一不可。这个基本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人所应该树立的。金庸小说很好地把二者融合起来。这种融合,其他武侠小说并不具备或者并不完全具备。

金庸能够大火,不是因为奇迹,而是他制造了共鸣,他的作品让每个人在武侠门内都能找到自己的追求和影子。

直接让读者感动的,是贯穿在小说中的正义感。正义感无色无形,却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纵观历史,几乎所有身处弱势地位的人,都渴望能够有人为他们出头,借以保障他们的生存,如《水浒传》中期待鲁提辖救命的金氏父女,再如《笑傲江湖》中令狐冲舍命救下的恒山众尼。

因为好人经常受到恶人的压制,所以正义感就成为屡说不衰的话题。侠客解救弱者以匡扶正义,是金庸武侠小说最打动人的地方。用金庸自己的话来说,所谓侠,就是舍己为人,舍弃自己的利益,为其他人的利益而奋斗。

金庸先生秉持正义情怀,为武侠世界塑造了“言之侠者,重信守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客精神。这种以正义为基础的爱国情怀和侠义精神,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精神血液中的一部分。金庸先生由此塑造的许多经典人物,浓缩了典型中国人的精神,带给华人深根于传统的善恶观和情感慰藉。

让读者念念不忘的,还有很多其他东西,如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葵花宝典和独孤九剑等等奇特的武功,都令读者耸然动容且印象深刻。

再如布满小说各个角落的中国传统文化。金庸的作品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忠孝仁义,蕴含着庄子的“云游四方”,也有老子对于“天地人和”的思想,更有佛家的“舍身喂虎”精神。这些都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享的文化密码。

上述这些基本因素,共同促成金庸小说被广泛传播,促成金庸小说成为亿万读者心中的经典。 

好东西要有人分享。我们有责任去想一想,应该为金庸小说的传播做点什么事情呢?

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力量所及出发去做点事情。文化人更有责任去研究金庸,传播金庸。金庸武侠小说的大火,已经适度凸显新学科——金学。确实需要研究金庸的小说,探讨金庸小说的创作规律,提炼出他的价值观,更深刻地吸取内涵其中的文化营养,甚至可以解析写作技巧等等。

同时,需要尽量让更多人认识到并享受到金庸小说的精神滋养。这就需要在研究金庸小说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播出去。

我秉持这种责任感,决定尽快开始再阅读金庸小说,由此开启对这些作品的研究,进而把金庸的相关思想传播出去。最基础的工作,需要做好每一章节的研究。我想一部书一部书地去细细再读,每一章都写出相关思考。金庸作品给我的印象,就是有好多深藏其中的金子,需要不断挖掘出来。这需要细细地去品读。做好基础研究,再做综合研究。综合研究将涉及很多方面,如揭示同本小说内部不同人物的特性,再如不同小说各种武功之间的比较与关联等等。

如果能够完成既定目标,未来会有很多文章因此诞生。我的设想是,将来在文章足量以后,出版《我看金庸》系列书籍,以展现对金庸作品的体系化思考。

11月13日,也就是今天,金庸出殡并火化。他将永远离开我们。

斯人已逝,研究却无穷期。研究他,传播他,他就始终与我们同在。就以此纪念曾经感动过我的金庸,也用这个方式来告别曾经陪我度过难熬时刻的金庸先生!

【文章简介】本文是作者“我看金庸”系列文章的序幕。“我看金庸”系列文章,在阅读《金庸全集》(广州出版社2011版)基础上,力图解读出蕴含其中的各种知识和深刻道理。

【作者简介】赵泰融,写作爱好者。写作目的:探索思想并努力用通俗方式介绍给读者,希望对他们的思维有所启发。写作方向:学术、评论、小说和感悟。按照写作方向,将逐渐撰写“解读学术”、“我看金庸”、“思想家说”、“理论小说”和“社会奋斗者”等系列文章。

相关文章

  • 金庸曾经陪伴过我的青春,我想研究他,传播他

    原创:赵泰融11月13日 总有一些书让我们想好好读一读,哪怕再忙,哪怕再难。对我来说,《金庸全集》就是这样的书。 ...

  • 《我想告诉曾经的他》

    我想告诉曾经的他 原来愤怒是“没有如愿” 原来我要的是“他的肯定” 原来我用错了“要的”方式 我想告诉曾经的他 我...

  • 青春注定会有遗憾

    青春注定会有遗憾。 我想, 等我结婚那天,我会给他一张请柬。 告诉他, 谢谢他曾经的陪伴。 收到的第一封情书是他写...

  • 我曾经也想杀死他

    前天发小给我发来知乎的一条链接,是关于一个14岁的女孩杀死自己弟弟的讨论。 “你知道吗,当年我也无数次想把他杀死”...

  • 昨天金庸先生去世,还有一位大德圆寂。 关于金庸,他的作品家喻户晓。他的全集我也看完过。 这位曾经想当外交官的人,最...

  • 我的青春他曾经来过

    “你说过牵了手就算约定,但亲爱的那不是爱情。”韩颖的手机响了,从大学听张韶涵这首歌曲的时候,韩颖就非常喜欢,尽管手...

  • 我曾经的他

    你是年少的欢喜. 喜欢的少年是你. 他,白色短袖,黑色长裤,脚踩篮球鞋,出现在教学楼下篮球场.一个转身,一个...

  • 我坐牢他陪伴,我作诗他传播,我身死他善后,文天祥的生死之交

    俗话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一世遇一生死幸矣。”但是,正所谓:知己好觅,生死难遇。然而,人生的生死之交却被南宋的右...

  • 我告诉过他,我很爱他

    二十岁的年龄, 有一个少女的愿望 哪一天,再次遇见,那个斑斓的午下 某一天, 会不会来不及告诉自己 我还爱不爱你 ...

  • 我想的他

    高考结束快一年了,中考结束还差一个月也就满四年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庸曾经陪伴过我的青春,我想研究他,传播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gd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