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内经中医
光明中医函授-黄帝内经讲解-第三章 阴阳学说2

光明中医函授-黄帝内经讲解-第三章 阴阳学说2

作者: 南郭子文 | 来源:发表于2019-04-18 09:21 被阅读3次
  1. 三阴三阳气血多少的常数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阴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素问-血气形志篇》

8.1 常数,指的正常气血多少之数。如张介宾所说:“其所以然者,太阳少阴,一表一里,同属于寒水,故阴多阳少;少阳厥阴,一表一里,同属于相火,故阳多阴少;阳明太阴,一表一里,同属于湿土,而为水谷之海,故阴阳俱多。”

th.jpeg
  1. 阴阳分主内外,虚实的规律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素问-太阴阳明论》

9.1 虚,即不足,主要指正气而言。实,即有余。临床上,阳病多实,阴病多虚。

临证意义
经文指出:“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卧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风寒外感多侵犯阳明之表,内伤饮食多伤及太阴之里。阳明为风寒所伤,多见身热,目痛,不得卧等证,宜用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白芍,甘草)加减,以解阳明之表。若邪气入里化热。症见身热,汗出,心烦,口渴引饮,或兼见气逆喘促等证。宜用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或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生津。若太阴为饮食所伤,症见脘腹胀满,时腹自痛,大便泄泻,完谷不化等证。宜用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甘草)之类温运脾阳。
太阴阳明,虽然互为表里,但脾胃又通主水谷。脾主升,胃主降,脾主化,胃主纳,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与胃升降相因,纳化互用,燥湿互用,相反相成。
正如叶天士说:“脾为阴土,得阳始运,胃为阳土,得阴自安。”

902b3430e0e312abde132b.jpg
  1. 阴阳的普遍存在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

  1. 阴阳的可分性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脏中阴阳。则脏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角六腑皆为阳。所以预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阴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胸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

1.jpeg
  1. 阴阳的性质和作用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1 静,安静。躁,躁动。临床上,躁动属阳,多属于热症,实证;安静属于阴,多见于寒症,虚症。
12.2 阳化气,阳指的是物质的能量,转化为动力。阴成形,阴指的是有形可见的物质,如经血津液等等。
12.3 从病理变化来说,如果阳的“化气”功能不足,使得精不化气,出现气虚,水不化气,引起水肿。治疗上采取温阳益气或者温阳行水的方法。如果阴的“成形”作用不足,常见精血亏虚,形体消瘦。治疗采取滋阴补血和增加食物营养的方法。

  1. 阴阳对立统一的例证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3.1 推演:凡是上下相对的位置的事物,在上属阳,在下属阴。人体的组织结构,也不例外。
13.2 左居动主升属阳,反之属阴。主要是根据太阳的升降而言。
13.3 内阴外阳,这里的阴指的是阴精或营血,阳指的是阳气或卫气。
13.4 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二火,指的是心的君火,肝的相火)

临证意义
诸如肾阴虚不能制约心火,宜用六味地黄丸壮水制水。
肾阳虚不能蒸腾肾水,可以用肾气丸引水以上济。
肾阴虚而相火燔灼,当用知柏地黄汤以滋阴降火。
肾阳虚而阴寒独盛,当用通脉四逆汤以破阴回阳。
心阴虚而心火不降,宜用补心丹滋阴以降火。
肾阴虚而心火独亢,当用黄连阿胶汤泻火以滋阴。
心阳虚而浮阳不敛,宜用桂枝龙骨牡蛎汤以补摄心阳。
心阴心阳两虚,当用炙甘草汤以阴阳双补。
若心火偏亢,肾水不升,证见怔忡不寐者,宜用交泰丸以通交心肾。

  1. 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转化

气质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

14.1 天气由上升而下降,这一下降属于天的作用;地气由下降而上升,这一上升出于地的作用。
14.2 升降相因,阳气的下降,是阴气作用的结果;阴气的上升,是阳气作用的结果。由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因此产生了自然界气候的运动变化。

ad0da6571cd145d3bea0d7f72927bd11.jpe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光明中医函授-黄帝内经讲解-第三章 阴阳学说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nlt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