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寻梦36

作者: 瘦竹斋 | 来源:发表于2018-11-19 16:59 被阅读45次

第五十六回

宝钗笑道:“真真膏粱纨绔之谈。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不成?”(按:成书于康熙元年(1662年)的《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国朝朱玉编。玉,建阳人,朱子十六代孙也。是编以朱子正、续、别三集合而为一,俾诸体各以类从)第八册卷二十一之《庭训》中收有《不自弃文》。武陵朱氏联宗族谱中有此文,之前文集中并无收录。书法作品有落款“大德丁亥水晶宫道人书”的赵孟頫书朱熹《不自弃文》、查士标行书《不自弃文》。

《不自弃文》有这样一段:“顽如石而有攻玉之用,毒如蛇而有和药之需。粪其秽矣,施之发田则五谷赖之秀实;灰既冷矣,俾之洗浣则衣裳赖之以精洁。食龟之肉,甲可遣也。南人用之以占年;食鹅之肉,毛可弃也,峒民缝之以御腊。类而推之,则天下无弃物矣。”

《康熙几暇格物编/文章体道亲切惟有朱子》:“朕自冲龄留心载籍,嗜读古人之文,选秦汉以及唐宋诸名作勒为一书,逐篇亲加评论,名曰《古文渊鉴》,旋授梓颁赐,以广其传于天下。迩年来常置案头,以备温习。兹于避暑山庄,万几之暇,繙阅经史、性理诸书,复取古文披览一过,其中气韵古雅,辞藻典赡,各擅所长,固极文章之能事。至于体道亲切,说理详明,阐发圣贤之精微,可施诸政事,验诸日用,实裨益于身心性命者,惟有朱子之书驾乎诸家之上,令人寻味无穷,久而弥觉其旨。此朕读书嗜古,阅历数十年之後,有得于心,特为拈出,善读书者当必能知之。”)探春笑道:“虽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都真有的?”宝钗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浮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探春笑道:“你这样一个通人,竟没看见《子》(按:宋•叶适《庄子》)书当日姬子,(按:姬即周代,子特指庄子。第二十一回畸记中,【赵“香梗”先生】即本义指宋代苏轼(藏代修辞指作书人梅溪))有云‘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按:宋•叶适《庄子》:“自周之书出,世之悦而好者有四焉: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泊俗者谴其累,奸邪者济其欲。”“又变于俗而趋于利,故其势不得不背道而驰,则君子哀之可以。”)宝钗笑道:“底下一句呢?”探春笑道:“如今只断章取意,念出底下一句,我自己骂我自己不成?”(按:底下一句是“则君子哀之可以”)宝钗道:“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敏人,这些正事大节目事竟没经历,也可惜迟了。”【己卯(庚辰)夹批:反点题,文法中又一变体也。】李纨笑道:“叫了人家来,不说正事,且你们对讲学问。”宝钗道:“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

第十三回

这里凤姐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责,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黔(按:三脂一列为“黔”字。蒙府本、梦稿本为“约”,“甲辰”本及程甲本、程乙本为“钤”qián。舒序本作“黔”,参考梦稿本旁改为“约”)束,无脸者不能上进。【甲戌眉批:旧族後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後”,今余想恸血泪盈。】(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霍去病的家观念。同理,胸怀大志的康熙皇帝南直书方大内精英作书人“梅溪”张廷瓒(1655-1702)、批书人“脂砚斋”高士奇(1645-1703)、版本校书人“畸笏叟”张英(1637-1708),自然也是以爱新觉罗家为家。体现这种家观念的,就是《石头记》文本中独特的艺术性“复姓”—— 姬子(庄周)、【赵香梗先生】(苏轼)。

我们在《百家姓》中所见到的复姓是词汇词,但在《石头记》中所见识到的复姓却是短语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称庄周为姬庄周,称苏轼为赵苏东坡。显而易见,作、批、校书人都以巧妙的方式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康熙皇帝和大清皇室的忠诚。其中,高士奇【吾家】【余家】表述最为直白,故康熙皇帝与高士奇感情最深。

脂批经常玩【余家】【吾家】的游戏,给人的印象好像是说自家私事,须红外检索批书人家事,其实不然。这个东西指的就是皇家,是通过推理指皇家,而不是独立判断指皇家。

三段论:   

苏轼是苏家人,苏家人是大宋赵家人,故苏轼是赵家人;

庄子是庄家人,庄家人是周代姬家人,故庄子是姬家人。

才子都是“复姓”,先姓国姓,後姓家姓,所以正文和畸记中会有“姬子”(庄子。第五十六回中)和【赵香梗先生】(苏轼,藏代修辞指作书人梅溪。第二十一回中)这样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表达。

《石头记》中,作书人“梅溪”张廷瓒(1655-1702)在第十六回用“咱们家大小姐”【文“忠公之嬷”】字样并在第五十六回中用“姬子”指称庄子(用“背道而驰”典故),批书人“脂砚斋”高士奇(1645-1703)频频用【吾家】【余家】指称爱新觉罗皇帝家,校书人“畸笏叟”张英(1637-1708)用【赵香梗先生】指称苏轼——这些表达,都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康熙皇帝和大清皇室的忠诚。张英家族和高士奇家族在康熙一朝甚至其後均受到器重,成为有清一代最煊赫的家族,这就进一步印证了科学红学“《石头记》是顺康雍乾时代才子佳人小说大潮中的一朵奇葩,一部反才子佳人小说。才子佳人小说浪潮直到《红楼梦》印本产生之际随着侠义小说流派的崛起才告真正结束。正才子佳人小说、反才子佳人小说、非才子佳人小说正反非三相鼎型思维平衡三进制概念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有效认识清代小说的流变。《石头记》是康熙时期成本成书的一部封建社会世家大族青春礼教官方思品高僧幽默还泪搞笑长篇章回康熙皇帝钦审御题枢密定本警幻抑淫小说,是弘扬封建主旋律、传播礼教正能量的国家巨制,是修身养性齐家用的文学《资治通鉴》”的判断。後人之所以读不懂、读不通《石头记》,是因为我们难以体会作、批、校书人康熙时期南直书房三大大学士的良苦用心。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逻辑修养不够,思维缺乏三段论推理性结构。须知,没有三段论推理的思维,就必然是庸俗不堪的,是毫无雅致可言的。)

【靖藏眉批:旧族後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卅年间事见知于卅年後,令余悲痛血泪盈面。】【庚辰眉批: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按:用典宋代邵雍 《三十年吟》“比三十年前,今日为艰难。比三十年後,今日为安闲。治久人思乱,乱久人思安。安得千年鹤,乘去游仙山”。 《说文解字》:“古文革从三十,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也。”《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何施而得斯于民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石头记》“黔束”一语由“不食嗟来之食”原创而来。“恸血泪盈”用典宋代王令《哭诗六章》“朝歌忧思多,暮歌无奈何。偶叹气亦绝,未恸血先沱。泪落入口少,不如出眼多。安得常病躯,不为瘠且瘥”,藏词修辞指王令《哭诗六章》)——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不知凤姐如何处治,且听下回分解。【甲戌眉批:此回只十页,因删去[设坛]天香楼一节,少却 [第]四、五页也。(按:甲戌版式计,删的是两页正面的开头部分,详改略。删与不写之写不同,後者直接就是略写或侧写)】

  正是:【戚序夹批:五件事若能如法整理得当,岂独家庭,国家天下治之不难。】

  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甲戌:“秦可卿淫丧(sāng)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可卿]魂托凤姐贾家後事二件(按:祖茔、家塾)”——嫡是“安富尊荣”(按:第七十一回中,宝玉口头禅)“坐享”(按:第六十三回中,宝玉口头禅)人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按:《礼记•曲礼》“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芹’溪”是对作书人梅溪的谦式尊称,藏代修辞格。

《康熙字典》:“嫡,通作適,别作的。”此处嫡字即的字。)

  【庚辰: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按:如何死得风光,指另设一坛于天香楼)故隐去,是大发慈悲心也。叹叹!壬午春】(按:寿终正寝死去,丧礼热闹是得体的。像可卿这样年纪轻轻就死去,丧礼过于隆重就极不得体了,故称淫丧(sāng)。《礼记•曲礼》“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第二十五回

马道婆见他如此说,便探他口气说道:【庚辰侧批:有隙即入,所谓贼婆,是极!】“我还用你说,难道都看不出来。也亏你们心里也不理论,只凭他去。倒也妙。”赵姨娘道:“我的娘,不凭他去,难道谁还敢把他怎么样呢?”马道婆听说,鼻子里一笑,【庚辰侧批:二笑。】半晌说道:“不是我说句造孽的话,你们没有本事!——也难怪别人。明不敢怎样,暗里也就算计了,【甲戌(庚辰)侧批:贼婆操必胜之券,赵妪已堕术中,故敢直出明言。可畏可怕!】还等到这如今!”赵姨娘闻听这话里有道理,心内暗暗的欢喜,便说道:“怎么暗里算计?我倒有这个意思,只是没这样的能干人。你若教给我这法子,我大大的谢你。”马道婆听说这话打拢了一处,便又故意说道:“阿弥陀佛!你快休问我,我那里知道这些事。罪过,罪过。”【甲戌(庚辰)侧批:远一步却是近一步。贼婆,贼婆!】赵姨娘道:“你又来了。你是最肯济困扶危的人,难道就眼睁睁的看人家来摆布死了我们娘儿两个不成?难道还怕我不谢你?”马道婆听说如此,便笑道:“若说我不忍叫你娘儿们受人委曲还犹可,若说谢我的这两个字,可是你错打算盘了。就便是我希图你谢,靠你有些什么东西能打动我?”【甲戌(庚辰)侧批:探谢礼大小是如此说法,可怕可畏!】赵姨娘听这话口气松动了,便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糊涂起来了。你若果然法子灵验,把他两个绝了,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那时你要什么不得?”马道婆听了,低了头,半晌说道:“那时候事情妥了,又无凭据,你还理我呢!”赵姨娘道:“这又何难。如今我虽手里没什么,也零碎攒了几两梯己,还有几件衣服簪子,你先拿些去。下剩的,我写个欠银子文契给你,你要什么保人也有,那时我照数给你。”马道婆道:“果然这样?”赵姨娘道:“这如何还撒得谎。”说着便叫过一个心腹婆子来,耳根底下嘁嘁喳喳喳说了几句话。【甲戌(庚辰)侧批:所谓狐群狗党大家难免,看官着眼。】那婆子出去了,一时回来,果然写了个“五百”两欠契来。(按:这里用典王莽改制所发行的“契刀五百”典故,“契契”故复修辞,隐意赵姨娘“改制”。“五百”两欠契就是两倍的五百枚五铢钱即一千钱,价值相当于一两银子。赵姨娘支付给马道婆的银子是碎银,共有好几两。欠契银只是一个零头而已)赵姨娘便印了手模,【甲戌侧批:痴妇,痴妇!】走到橱柜里将梯己拿了出来,与马道婆看看,道:“这个你先拿了去做香烛供奉使费,可好不好?”马道婆看看白花花的一堆银子,又有欠契,并不顾青红皂白,【甲戌侧批:有道婆作干娘者来看此句。“并不顾”三字怕杀人。千万件恶事皆从三字生出来。可怕可畏可警,可长存戒之。】【庚辰侧批:“并不顾”三字写得怕杀人。细想千万件坏事皆从三字作出来。叹叹。】满口里应着,伸手先去抓了银子掖起来,然後收了欠契。又向裤腰里掏了半晌,掏出十个纸铰的青面白发的鬼来,并两个纸人,【甲戌侧批:如此现成,更可怕。】【庚辰侧批:如此现成,想贼婆所害之人岂止宝玉、阿凤二人哉?大家太君夫人,诫之慎之。】递与赵姨娘,又悄悄的教他道:“把他两个的年庚八字写在这两个纸人身上,一并五个鬼都掖在他们各人的床上就完了。我只在家里作法,自有效验。千万小心,不要害怕!”【甲戌(庚辰)眉批:宝玉乃贼婆之寄名干儿,一样下此毒手,况阿凤乎?三姑六婆之害如此,即贾母之神明,在所不免。其他只知吃斋念佛之夫人太君,岂能防范的来?此系老太君一大病。作者一片婆心,不避嫌疑,特为写出,使看官再四着眼,吾家儿孙慎之戒之!】正才说着,只见王夫人的丫鬟进来找道:“奶奶可在这里,太太等你呢。”二人方散了,不在话下。

第二十一回   

宝玉往上房去後,谁知黛玉走来,见宝玉不在房中,因翻弄案上书看,可巧翻出昨儿的《庄子》来。看至所续之处,不觉又气又笑,不禁也提笔续书一绝云: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醜语怪他人。【庚辰夹批:骂得痛快,非颦儿不可。真好颦儿,真好颦儿!好诗!若云知音者颦儿也。至此方完“箴玉”半回。】【庚辰侧批:不用宝玉见此诗若长若短,亦是大手法。】【庚辰眉批:又借阿颦诗自相鄙驳,可见余前批不谬。己卯冬夜】【庚辰眉批:宝玉不见诗,是後文馀步也。《石头记》得力所在。丁亥夏,畸笏叟】

(按:庚辰本本、蒙府本、舒序本、戚序本无异文。梦稿本圈掉“作践”“因”旁改为“勦袭”“文”。“甲辰”本改“因”“己”“怪”为“文”“家”“诋”。程甲本“作践”“因”“己”“怪”为“勦袭”“文”“家”“诋”,程乙同程甲。

程高制作程甲本使用的底本是“甲辰”本,参用郑藏本和舒序本。因此,程甲本上的“勦袭”“文”是来自郑藏本,“文”“家”“诋”来自“甲辰”本。郑藏本使用了梦稿本。)

  写毕,也往上房来见贾母,後往王夫人处来。

【庚辰眉批:“赵香梗先生” “秋树根”偶谭,内(同“纳”)《[山东]兖州少陵台有子美词,为郡守毁为己词》。先生叹子美生遭丧乱,奔走无家,孰料千百年後数椽片瓦犹遭贪吏之毒手:“甚矣,才人之厄也!”固改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数句,为少陵解嘲“少陵遗像”:太守欺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折克非己祠,傍人有口呼不得,梦归来兮闻叹息,白日无光天地黑。安得旷宅千万官,太守取之不尽生钦颜,公祠免毁安如山!”——凟(同“渎”)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

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

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

(按:“赵香梗先生”本义指宋代苏轼,典雅语体,藏词修辞格;引申指儒教作书人“梅溪”张廷瓒(1655-1702),藏代修辞格。张廷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典试山东。“赵香梗”典出南宋朱弁《曲洧旧闻》“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书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筷。南都麦心面,作槐芽温淘。糁襄邑抹猪,炊共城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鱼会,既饱,以庐山康王谷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後赋),亦足以一笑也”。 “赵”宋与第五十六回正文中的“姬”周表达是一致的,都是用王朝的皇姓代指该王朝。第五十六回姬子即周代庄子,用典“背道而驰”。

“秋树根”偶谭即读书偶谈。所读之书为方文的康熙已酉(1669年)刻本《四游草》。用典唐代杜甫《孟氏》“负米力葵外(“力葵负米”即“极尽孝道的人”“孝子”),读书秋书根”。

《[山东]兖州少陵台有子美词,为郡守毁为己词》针对的是明初兖州城的扩建。少陵台,明代称“杜甫台”,清初方文(字尔止,安徽桐城人。1612-1669)《嵞山集》之续集《四游草》中《鲁游草•兖州古南楼》:“兖州古南楼,今化为荒台。台名曰杜甫,昔人何谬哉!岂有先贤名,呼斥同婴孩?我来台上游,彷徨复徘徊。因谓守土者,何不剪蒿莱?重构堂三楹,以祀千古才。易名曰工部,勒石垂将来。此事亦风流,群公互相推。总之劫火後,古迹多成灰。任彼天壤名,轻视如浮埃。”清顺治十四年(1657),滋阳知县赵蕙芽在台上建了亭子,又立了杜甫画像碑,碑上除录了杜甫《登兖州城楼诗》外,还有署“西楚後学严翼玉”的《登少陵台怀杜子美》诗,诗中有“台以君名留岁岁,石残荒草断蓬蓬”句。

壬午年皆为畸[张英(1637-1708)]记。张英致仕,含饴弄孙。孙辈缠着想知道父亲改文内容(“书”),而祖辈正在校庚辰本《石头记》,所以就姑志其大略,顺手工楷直接书写在庚辰本《石头记》上,供其浏览了。因此,这段与《石头记》文本无关而只与作者有关的题记,其书法形态与前後各异,它字体大,工楷书写。

壬午十月,《石头记》作书人“梅溪”张廷瓒(1655-1702)去世。《澄怀主人自订年谱》:“康熙四十一年壬午三十一岁。是岁二月,先文端公南归,廷玉奉旨随行侍奉。三月抵里,四月仍回京师,赍先公奏摺,指宫门谢恩,蒙温旨慰问。自後依宫詹兄居笃素堂研究清书(按:《新刻清书全集》。满汉合璧,五册,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听松楼刻本),几忘寝食。舘师每试,辄取第一。盖庭训严切,且得清书奥妙,同习之人实无出余右者。十月宫詹公捐舘舍。兄弟相依为命,一旦遭此惨变,五内摧裂。时两侄俱在南未至。余忍痛经纪丧事,幸无缺憾,然心力殚竭矣。”

《南华经》本名《庄子》。《庄子》外篇多数为庄子所著,但间有弟子所篡补者,故《庄子》只是《南华经》的主体部分。【《续<庄子>》】指宝玉续文,【因(v.)数句】指黛玉因数句。此处“因”字意为续。【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说的是黛玉在宝玉之续的基础上的再续之诗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诗歌中“作践《南华•庄子》因”之“因”则说的是宝玉所续之文,与林雲铭《庄子因》无关。

无论是原著作书人“梅溪”张廷瓒(1655-1702)正文中,还是版本校书人“畸笏叟”张英(1637-1708)畸记中,“因”字皆为“续”意。故知,楔子中的“因曹雪芹”(“雪芹”乃动宾短语意为昭传“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的“几个异样女子”,“曹”意为曹衣乃绘画术语)之“因”亦为续意。也就是说,【今作“《十二钗》”之书】(《石头记》後六十三回)是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石头记》前十六回)的续书,乃七十九回完璧全部《石头记》的内在续书)

第四十九回

  一时众姊妹来齐,宝玉只嚷饿了,连连催饭。好容易等摆上来,头一样菜便是“牛乳”蒸羊羔。(按:用典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牛乳、杏酪善于补”,藏代修辞格。“牛乳”即配以五味子的杏酪,像牛奶却并非牛奶。贾母习惯吃的是杏酪(杏仁茶),宝玉习惯吃的是牛奶,在宝玉眼中,杏酪看起来就是牛奶了,故文本中用“牛乳”字样。杏仁含有毒物质氢氰酸(氢氰酸致死剂量为60毫克)。100克甜杏仁的氢氰酸含量约为30~80毫克,对于成人来说,一天服用最大安全量是2两,儿童每天最多可以吃30克(10枚以下)。

南宋朱弁《曲洧旧闻》“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书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筷。南都麦心面,作槐芽温淘。糁襄邑抹猪,炊共城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鱼会,既饱,以庐山康王谷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後赋),亦足以一笑也。”

《本草纲目》:“颂曰∶肉多入汤剂。胡洽方有大羊肉汤,治妇人产後大虚,心腹绞痛厥逆,医家通用大方也。

宗奭曰∶仲景治寒疝当归生姜羊肉汤,服之无不验者。一妇冬月生产,寒入子户,腹下痛不可按,此寒疝也。医欲投抵当汤。予曰∶非其治也。以仲景羊肉汤减

李杲曰∶羊肉有形之物,能补有形肌肉之气。故曰补可去弱,人参、羊肉之属。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凡味同羊肉者,皆补血虚,盖阳生则阴长也。

时珍曰∶按《开河记》云∶隋大总管麻叔谋病风逆,起坐不得。炀帝命太医令巢元方视之。曰∶风入腠理,病在胸臆。须用嫩肥羊蒸熟,掺药食之,则瘥。如其言,未尽剂而痊。

自後每杀羊羔,同杏酪、五味日食数枚。观此则羊肉补虚之功,益可证矣。”

)贾母便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按:《本草纲目•兽部•阿胶》:“明阿胶切小,炒过,加紫苏、乌梅肉(焙、研)等分,水煎服。 老人虚秘。用阿胶(炒)二钱、葱白三根,水煎化,加蜜暗无天日匙,温服。”没见天日,意思是南宋朱弁《曲洧旧闻》“以匕不以筷”。《本草纲目》“加蜜暗无天日匙”意为加蜜立匙,“暗无天日”乃歇后语,藏词修辞意为“立”,动词)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今儿另外有新鲜鹿肉,你们等着吃。”众人答应了。宝玉却等不得,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瓜虀忙忙的咽完了。(按:野鸡瓜虀并非“瓜齑”,而是性本有酸味的野鸡肉块。也就是说:虀是酸菜,但并非特指腌制酸菜,其中野鸡瓜虀就是不腌而酸的自然酸菜,且是荤菜,因此,“酸菜”这个概念应阴阳二分为“荤酸菜与素酸菜”(荤虀与素虀)一对马克思同因对偶辩证范畴,荤虀特指野鸡瓜虀,素虀泛指所有腌制的素菜。宋代《吴氏中馈录》论“瓜齑”:“酱瓜、生姜、葱白、淡笋干,或菱白、虾米、鸡胸肉各等分,切作长条丝儿,香油炒过,供之。”第十九回脂批所谓【“寒冬噎酸虀”】。庚辰本底文为“虀”,被後人旁改为“儿”。抄自己卯本的列藏本在此保真“齏”字——“虀”的异体字,其他诸本皆有异文。【“雪夜围破毡”】在第五十一回,两者均与作者论风马牛不相及。)贾母道:“我知道你们今儿又有事情,连饭也不顾吃了。”便叫“留着鹿肉与他晚上吃”,凤姐忙说“还有呢”,方才罢了。史湘雲便悄和宝玉计较道:“有新鲜鹿肉,不如咱们要一块,自己拿了园里弄着,又顽又吃。”宝玉听了,巴不得一声儿,便真和凤姐要了一块,命婆子送入园去。(按:【吃残了的,倒!】是蒙府本侧批,程甲本制作时认为“倒”是个副词,将其误作正文,修改“方[才]罢了”为“吃残了的倒罢了”,程乙本同程甲本。这是程甲本制作时参考了“立松轩”富察明义蒙府本的重要标志。以蒙府本为底本,与程甲本同时制作的戚序本进行了去侧批化处理,作“方罢了”。梦觉主人敦诚“甲辰”本为“吃残罢了”,显然是参考了蒙府本。康熙时期庚辰本、“罥烟主人”敦敏列藏本为“方才罢了”。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中,“倒”作副词是书作“到”的)

  一时大家散後,进园齐往芦雪庐来,听李纨出题限韵,独不见湘雲宝玉二人。黛玉道:“他两个再到不了一处,若到一处,生出多少故事来。这会子一定算计那块鹿肉去了。”【庚辰夹批:联诗极雅之事,偏于雅前写出小儿啖膻茹血极腌臜的事来,为“锦心绣口”作配。】正说着,只见李婶也走来看热闹,因问李纨道:“怎么一个带玉的哥儿和那一个挂金麒麟的姐儿,那样干净清秀,又不少吃的,他两个在那里商议着要吃生肉呢,说的有来有去的。我只不信肉也生吃得的。”众人听了,都笑道:“了不得,快拿了他两个来。”黛玉笑道:“这可是雲丫头闹的,我的卦再不错。”

庚辰本上有两期题记,一是源题记,一是流题记。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的版本校书人“畸笏叟”张英(1637-1708)的【脂砚斋(南书房)凡四阅、评过,庚辰(1700)秋月定本】是源题记,乾隆中期曹家店的【乾隆二十一年(1756)五月初七日对清。缺中秋诗,俟雪芹】是流题记。传统版本学的弊病,就在于无视“1756年对清题记无法题记于1760年才有可能存在的版本载体上”的时间常识和由此形成的【对清】後眼悖论,将流题记强行视作源题记,故作出了庚辰本成本于乾隆中期,《石头记》是乾隆时期作品,红外文献中的曹家“雪芹”是原著作书人的悖论性判断。传统红学建立在悖论性判断的基础上,其物种的全面灭绝是必然的。

庚辰本前七十回“玄”字等多缺末笔而後九回清一色地“玄”字等不缺末笔,前七十回与後九回泾渭分明,故知所谓【对清】就是对清庚辰本後九回,是後九回重抄、补抄对清。康熙庚辰本十回一个【定本】,该版本传播到乾隆中期,最後一个定本可能遗失了故进行了重抄。【对清】与己卯本(脂批)、梦稿本(正文)相关。庚辰本第七十五回中的“专洑上水”(鲍照《还都道中诗》:“鸟还暮林諠,潮上水结洑。”)作“专没上水”,与乾隆中期义重冒名的狗尾续书人曹家“雪芹”亲笔的梦稿本一致。第七十六回中缺中秋诗“乘槎访帝孙。虚盈轮莫定”,梦稿本此处进行了旁添旁改,处于待定状态。

乾隆中期重抄【对清】的庚辰本後九回在用纸上必然与康熙时期庚辰本前七十回有差别,包括纸张尺寸的不一致。後九回用纸的尺寸要小于前七十回,以致版本显得不整齐,故现代收藏者进行了剪切,庚辰本前七十回中的部分眉批上的字就被砍头了,形成“一剪眉悖论”。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可以用物理化学方法取样检测两部分的用纸,就像处理列藏本用纸问题一样。

如果说欧阳健的程前脂後荒唐谬论是“史记抄袭汉书之类的奇谈”的话,那么蔡义江的乾隆二十一年对清题记出现在乾隆二十五年才有可能问世的版本上,就是司马见异思隔世落款于汉书了。是为司马见异思冥款悖论。

程前脂後荒唐谬论是地心说。乾隆中期成书说,也不过是日心说,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康熙时期成书说,则是科学的银心说。而用成本时间证明成书时间,则使科学红学“银心说”有了雄厚的文献基础和物质依据。

科学红学研究版本学,目的是在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内利用“无款非人”公理逼死曹雪芹,并因此激活“总其全部”的第五回《红楼梦》判词判曲与七十九回完璧全部《石头记》小说的吴带-曹衣纲目体裁转换(武当内力转换为少林外功,压缩ZIP与解压缩UNZIP)关系,打通文本的奇经八脉,澄明《石头记》的“自转体小说”的性质,闪击“自传体小说”之荒唐谬论。

乾隆时期成书胡说的庚辰本【对清】後眼悖论及其消歧解悖是作者论体系科学化建设的福音,但对版本学来说却是一种悲哀,因为这意味着庚辰本前七十回是康熙时期原版而後九回却是乾隆中期盗版,也就是说目前所有版本的後九回都是盗版,我们只能使用梦稿本的底文作为代原版,参以蒙府本。列藏本、“甲辰”本、庚辰本的後九回都或少或多使用了梦稿本的改文,不可信任。对版本学研究而言,後九回是难点。

庚辰本前七十回成本于康熙时期(每一个定本(十回)都至少有一例典故鉴定其为原版),後九回补抄对清于乾隆中期(乾隆二十一年,即乾隆丙子年),因此,庚辰本的标准称谓应该是庚辰-丙子本(康熙庚辰-乾隆丙子本)。传统红学家苦苦求索的所谓“丙子本”,其实就内孕于庚辰本中,他们犯了骑马找马的逻辑错误。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按:砚同“研”,脂同“指”,见《集韵》。指研典出于《春渚纪闻》“米元章遭遇”条。脂砚斋意思是康熙南书房、南直或南书房人。批评中仍用“《石头记》”指称作品。“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是正文,但却是版本校书人畸笏叟插入的正文。

逻辑上,“甲戌”在干支年中是第11位,这里的意思是第十一年,上承所谓“披阅十载”(意为截至第十载)。正文中的纪年不同于脂批和畸记,正文中的“甲戌”既非康熙甲戌年1694年也非乾隆甲戌年1754年。用“甲戌”表示第十一年,典出《推背图》“第十一象甲戌兑下坎上节卦”,而【甲午八日】之【甲午】亦典出于此——【八】乃八卦,此为计划性术语,甲午日意思是以【壬午除夕】为第一日的第三十一日即癸未年正月末。

《石头记》成书于康熙丁丑1697年仲春,脂砚斋在原稿上开始作批就是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高士奇第二次在籍赋闲。康熙皇帝赐御制诗一首:“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靖藏本、己卯本、庚辰本之戊寅(1698)、己卯(1699)、庚辰(1700)是连续的三年,以脂砚斋(情僧)为名分别评第一回至第三十回、第三十一回至四十回、第四十一回至七十九回三个递进的部分,批书人“脂砚斋”高士奇是在浙江余姚老家完成批书任务的。

脂砚斋(情僧)一阅三评,是为【凡四阅、评】。无论是阅还是评都是在原稿上进行的,脂砚斋(高士奇,1645-1703)不涉及版本的制作或组织制作。组织版本制作的是三脂一靖四大原版的版本校书人畸笏叟(张英,1637-1708))

第一回

【甲戌侧批:若从头逐个写去,成何文字?《石头记》得力处在此。丁亥春】(按:【丁亥春】是今传所谓“甲戌”本的起抄时间,批语与正文字迹相同。

甲戌是第十一年,它是相对于“十载”(意为截至第十载)而言的。作书人“梅溪”张廷瓒(1655-1702)起创《石头记》是1688年(以第十一回正文《弹词》《双官诰》为计量标志),终创是康熙丁丑年即1697年(以靖藏本第四十一回【丁丑仲春】畸记为标志),因此“十载”是实指而无修辞。“甲戌”(第十一年)是康熙戊寅年即1698年,与康熙己卯(1699)、康熙庚辰(1700)是连续的三年。

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中的最後整理版暨待曹寅刻印而因其故终未刻印版的所谓“甲戌”本是在[康熙]丁亥春起抄,丁亥夏在抄,戊子孟夏抄成的。平均每个季度抄16回,每天抄6页。

张廷瓒 (1655–1702)墓有“大清康熙四十六年岁次丁亥季春月吉旦”字样。父母双亡三年後方可立碑。赵吉士(1628-1706)《寄园寄所寄/附忠贞轶纪》载有“是书辑予甲申岁当前(1704年)闻见,要属真核,且其言甚质,足为一时实录,爰抄其姓名,以备後人采焉……三月十九日自尽者,又有……生员张廷瓒妻刘氏”)

第七十五回       

【庚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月初七日[以己卯本为底本参考梦稿本补抄]对清[康熙庚辰(1700年)本後九回]。缺中秋诗,俟“雪芹”——

  □□□开夜宴,发悲音。□□□赏中秋,得佳谶】

(按:庚辰本前七十回“玄”字等多缺末笔而後九回清一色地“玄”字等不缺末笔,前七十回与後九回泾渭分明,故知所谓【对清】就是对清庚辰本後九回,是後九回重抄、补抄对清。康熙庚辰本十回一个【定本】,该版本传播到乾隆中期,最後一个定本可能遗失了故进行了重抄。【对清】与己卯本(脂批)、梦稿本(正文)相关。庚辰本第七十五回中的“专洑上水”(鲍照《还都道中诗》:“鸟还暮林諠,潮上水结洑。”)作“专没上水”,与乾隆中期义重冒名的狗尾续书人曹家“雪芹”亲笔的梦稿本一致。对清之时,梦稿本已经抄出了前八十回。

所缺中秋诗为“乘槎访帝孙。虚盈轮莫定”两句的一节文字。就像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中的【书未成】是指原稿第二十二回下半回书未成一样,乾隆中期补抄的庚辰本後九回之第七十五回回前单页题记中的【缺中秋诗】也仅仅是指缺两句中秋诗,诸版本在此有异文或脱文。

解经以理,校字如仇。明代夏兆昌编纂,蒋源镌刻,天启四年(1624年)石印本《书史纪原》上钤“楝亭曹氏藏书”印章是曹寅藏书章,但卷末“雪芹校字”题记则是“日照丁氏绂臣京华所得”的丁麟年(1870-1930)之兄丁守存(1812—1883)手迹。“雪芹”因《红楼梦》小说中“後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之“增删”(被理解为“修改”)而来,意思是校字者或像曹雪芹一样的校字者,乃丁守存典雅语体马甲,并非曹家“雪芹”落款。《石头记》楔子中的曹雪芹与吴玉峰一样无款非人,梦稿本续书第一百二十回中的曹雪芹则是曹家“雪芹”冒名,而《书史纪原》卷末“雪芹校字”之“雪芹”,则是冒名之冒名。

“甲戌”本收藏者刘铨福的後人刘博琴先生处至今还收藏有一方“雪芹”印章,乃赝品。“甲戌”是辗转多人才到刘铨福手中的,“雪芹”也不过是续书人的一个续书性绰号而已。2009年,上海嘉泰拍卖有限公司于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拍卖了一部康熙四十五年曹寅在扬州使院刊刻的《法书考》,书中钤有“曹霑私印(白)”“芹圃(朱)”“时于此种後少佳趣(朱)”“楝亭藏书(朱)”“甲子丙寅韩德钧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白)”多方印章和收藏者的题识,乃赝品标记,“楝亭藏书(朱)”与“楝亭曹氏藏书”真钤不合。

from基于原书(【旧有“《风月宝鉴》”之书】即《石头记》前十六回)APPE追加内在续书(【[後文]“《十二钗》”之书】即《石头记》後六十三回),曰 “後因曹雪芹”(楔子正文中的“雪芹”乃动宾短语意为昭传“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的“几个异样女子”,“曹”意为曹衣乃是与吴带相对而言的绘画术语,人格化的“吴玉峰”“曹雪芹”皆无款非人),此是康熙时期事;from基于原著(七十九回完璧全部《石头记》)APPE追加外在续书(百二十回《红楼梦》後四十回,梦稿本),曰“果然有个悼红轩曹雪芹先生”,此是乾隆中期事。康、乾因“因”、“果”而有天壤之别:原著中的“曹雪芹”有定性弱无定性强,外在续书中的“曹雪芹”有定性强无定性弱。

【乾隆二十一年】是雍乾时期成书胡说名副其实的死穴,也是科学红学作者论、文本论、读者论(版本学)三论立论的学术硬通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七十五回属于【庚辰秋月定本】。若庚辰是指乾隆庚辰1760年,则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五月初七日对清时,无论庚辰本是对清的对象还是对清的工具(甚或两者皆不是),作为记录的载体——庚辰本都还没有出世呢。故知:【庚辰秋月定本】之庚辰只可能是康熙庚辰1700年,而不可能是存在【对清】“后眼悖论”,令司马见异思隔世落款于《汉书》的乾隆庚辰1760年。此可一步到位鉴定庚辰本成书且成本于康熙时期。因此,正文和脂批中不可能有一星半点的涉雍涉乾内容。

相关文章

  • 红楼寻梦36

    第五十六回 宝钗笑道:“真真膏粱纨绔之谈。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

  • 红楼寻梦

    行走在漫漫红尘,一路上不知度过了多少悲喜岁月。重拾岁月的记忆,在年深日久的时光中,我们可能会忘记一些,又拾起一些。...

  • 红楼寻梦27

    康熙时期三脂一靖四大原版中的最後整理版“甲戌”本制作时使用了微型圆磁片定纸器,它占用一个汉字的空间。此处留白一个汉...

  • 红楼寻梦35

    审书人“松斋”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论、序书人棠村相国梁清标(1620-1691)论、原著作...

  • 红楼寻梦37

    庚辰本第七十五回回前单页题记不仅将康、乾区别了开来,也将二者联系了起来。它既解决了版本成本时间问题,也解决了原版版...

  • 红楼寻梦录

    林之孝赖大家的带领众媳妇都在竹帘外面侍候上菜上酒,周瑞家的带领几个丫鬟在围屏後侍候呼唤。凡跟来的人,早又有人管去别...

  • 红楼寻梦2

    第一回(曹雪芹)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甲戌侧批(戚序、蒙府、甲辰夹批):本名。】再检阅一遍,...

  • 红楼寻梦3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甲戌侧批(己卯夹条[陶洙])(戚序、蒙府、甲辰、梦稿夹批):宁国、荣国二公之後,共十二房...

  • 红楼寻梦4

    明代冯梦龙《古今笑史•痴绝部》:“宋徽宗在艮岳,召米芾至,令书一大屏,指御案间端砚使就用之。芾书成,即捧砚跪请曰:...

  • 红楼寻梦5

    “聚场与散场”是《石头记》文本情节问题上的一对马克思同因对偶辩证范畴。聚场时直事隐,散场时直事显。康熙时期七十九回...

网友评论

  • 瘦竹斋:红楼梦中儿女都是青春靓丽的。。。。

本文标题:红楼寻梦3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oea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