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资治通鉴商鞅变法的故事。
主要人物是秦孝公与卫鞅。
一是变法的背景。
秦孝公发奋图强。
秦孝公他爹秦献公死了之后,秦孝公接班即位,面临着较为尴尬的形势。
周边诸国对秦国进行封锁歧视,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
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恢复穆公当年霸业。
如何强秦,孝公准备走人才强国之路。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招才引智的政策,和现在各地的政策措施差不多,力度更大。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商鞅就投奔秦国而来。
二是商鞅是个能人。
商鞅,也叫卫鞅,其实是一个叫鞅的能人。
一开始说此人是卫公孙鞅,所谓卫公孙,就是卫公的孙子,卫之庶孙,是王公名门之后,但是庶出。
正出庶出不是关键问题,关键是此鞅很有本事。
商鞅(当时还是卫鞅,卫公孙鞅)到秦国之前在魏国相国公叔痤手下打工。公叔痤临死前向魏惠王隆重推荐卫鞅,说他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听之。
考虑到魏惠王基本不可能重用卫鞅,公叔痤又建议道,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很清楚,自己不用,就毁掉他,也不能为敌人所用,增强敌人的力量。
足以说明,鞅是很有能力的一个人。
很可惜,魏王既没用,也没杀,让卫鞅溜溜达达去了秦国,帮助秦国成了魏国的强敌。
三是卫鞅变法有功,成了商鞅。
卫鞅入秦后,深得秦孝公信任,提出并推行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极大的发展了秦国国力。
当下,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是卫鞅变法的内容,而是卫鞅推行变法过程采取的一些措施。
比如广为流传的立木为信的故事。
比如少为人知的太子犯法处罚太子师的故事。
都很好的树立了国家法律政策的权威和信誉,有力地保证了政令畅通。
卫鞅有功,封于商,卫鞅就成了商鞅。
四是商鞅启示就是以信治国。
商鞅制定的治国之策在当时肯定是有效的,但再好的政策也得贯彻执行才能发挥作用。
商鞅把政策落地的措施更值得学习借鉴。就这点,司马光总结得很到位。
文章最后,司马光总结道:
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
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
战攻之世,天下趋之诈力,尤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五是关于以后。
商鞅因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秦孝公死后,被人陷害,获罪车裂而死。
下场有些悲惨。
但也可以说死得其所,死的伟大。
如果没有变法,他早晚也得死。
两千多年以后,又有谁能知道曾经有个叫鞅的卫公孙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