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讹传讹的横梁子
老乐山人把赶通江场叫做赶“还孃子”,让当今的年轻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个中缘由,实是因通江场本叫横梁场,而在乐山话中,横在横顺之义下,是读着“还”音的,如此,“横梁子”就读着“还孃子”了。
横梁场在嘉庆《乐山县志》已记为“横梁子”,因横梁渡得名。横梁渡之名在明代就有了,渡名横梁,是因“江岸内有横石如梁”。因岷江又名通江,故乐山有俗语道:“通江通通江,横梁横横梁。”自古以来,横梁渡就是乐山在岷江道上通往成都的一大渡口。光绪十九年,有游客名傅樵村者在其岷江游记中就留有一笔道:“荔枝湾(下行)十里,横梁子。”
明《嘉定州志》载有该渡:“横梁,渡夫四名,每名工食银七两二钱。”就是说,明代横梁渡是政府管的官渡,国家还有四名渡夫的编制,实行的是年薪制,每人纹银7两2钱,清代如故,这等收入,在丰年粮贱时,才能换得百来斤大米,独子女家庭也难糊口。民国时,国家编制撤销,到民国十五年捐募改设为义渡,船夫们就没皇粮可吃了。但横梁渡交通位置重要,因此,政府设横梁铺,成为乐山北上成都的第一站。铺夫编制2人,享受着与横梁渡夫相同的待遇。
横梁渡江中有石横列,两岸有古树“站岗”。东岸两株,为千年银杏,两树相距约50米。大的一株胸围9米,据武汉大学农学家石声汉教授鉴定,为隋代古树。清代,乡民奉两树为“二百土地”,在两树间建庙一座,顶礼膜拜。上世纪七十年代,风传古树树皮熬水包治百病,百里之内乡民闻风而至,剥皮剔枝,终至古树枯死。其后,枯木上一棵黄葛树借尸还魂,招摇一段年生后,也最终变成了3米多高的一段树桩。西岸一株,为百年老荔枝树,也曾形单影只在立在宽阔的江岸上凭吊着死去的古渡,直到岷江三桥开工的日子。
清代,开始在横梁渡西岸的柏杨坝上设场。这在民国《乐山县志》上有记录:“通江场,一名横梁场,属嘉乐乡三甲。乾隆初年设,距城十五里。”民国时,通江场已发展为有一百多户人家的场镇,“上达成都,地滨岷江”,“商业以丝、蜡、油、绸为大宗”(民国《乐山县志》)。那时场上还建有中山堂一座,领乐山场镇新风之先。
在今天,在城市化的浪潮中,通江场已成为乐山城区的一部分,通江场淡出,知道“横梁子”的人就更没有几个。如果现在还有说赶“还孃子”的,那绝对是外星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