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武志红老师的心理课,其中有一讲主题为《职业枯竭》。课程中提到的事例像一面镜子,直射我的内心,我不禁一颤:说得不就是我吗?️
什么是职业枯竭呢?
美国心理学家贝弗利·波特说:典型的职业枯竭是,你有工作能力,但却丧失了工作动力。常见表现包括:觉得工作索然无味,毫无意义;觉得自己筋疲力尽,已经油尽灯枯;厌倦工作,缺乏明天去工作的动力。
从大学没毕业就一头扎入K12教育行业,目前已经工作将近第7个年头,一路奋进晋升,原本很喜欢很有热情的工作,如今基本上失去了激情,因为目前的职务级别,收入待遇都还不错,所以也没想要离开。我想,我正在经历的大概就可以被称作“职业枯竭”期。
波特认为,导致职业枯竭的原因可以归为两类:无助感和习惯化。无助感是指一个人觉得丧失了对自己工作的掌控感,觉得是领导、对手或其他外界因素控制了自己的工作进程和收益,从而失去了工作动力;而习惯化是指一个人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工作程序,最终被厌倦击倒。
反思我自己,最初晋升到新的岗位工作时,信心百倍,勇气十足,满脑子思路,时常加班,工作仿佛占据了整个生活。但时间久了发现 ①工作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给我施展的空间,多数情况只能依着领导的指示执行工作。加之,② 好像总有永远解决不完的问题,工作也总是在解决问题中循环重复。虽然还是会尽力去工作,但慢慢的已经失去了热情跟创造力。
反问我自己,每次都会发现内心总有一些失落感,感觉真正想要的东西,真正能够滋养我,让我获得幸福感的东西还未获得,这让近期的我常常陷入迷茫中。
怎样走出“职业枯竭期”?
一个人在自己天赋的指引下,兴趣、工作、生活、理想都结合到一起,发光发热,照亮和温暖别人……
工作上产生了疲惫感,于是,我开始尝试在工作之外的事情上寻找力量。学习尤克里里,最后没有坚持下来,又转学非洲鼓,恢复以前运动健身的习惯,后来又加入打卡圈子学习绘画,还买了各种学习课程,可以说是各种折腾,大家可以想像,那是一种多么急功近利的状态,真的很急于摆脱职业枯竭带来的低迷状态。
在这么多“折腾中”,绘画,健身,武志红的心理课,是我为数不多坚持下来的事情,而且我发现,每次完成以后内心会充满愉悦感跟充实感,我开始意识到,也许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如果你能因为重复学习,而不断和一件事情建立更深的关系,这时你会体验到相反的感觉,进而产生心流。这将是我要坚持,并且能给自己带来新鲜感跟乐趣的源泉。
之后,很幸运,也很感谢007的超宁姐,通过她的分享,我接触了《P.E.T.效能父母训练》,对于一直对家庭教育很感兴趣的我来说,突然有一种兴奋感,这种兴奋感源于终于寻到了自己一直想学的东西,也源于内心被反哺的收获感!️我很喜欢超宁姐目前的状态,也谢谢她给我的一些建议,除了工作中的价值体现,可以尝试从生活中一些角度满足自己,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让自己获得了更多的认可,给自己内心更多的能量,以便继续前行。
我相信,当我们内心逐渐丰富,心中更有力量,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才更有掌控权,能够更好地做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