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芳华》己播近一周,听很多人说好看,网上也看到许多的评论及文章,大部份人说好,也有喷子们骂得冯小刚、严歌苓体无完肤的。
前段时间票房第一的《战狼2》播映,我也没去看,现见《芳华》社会反响这么强烈,而且连那些六十七十岁年龄层的人都出动了跨进了平时很少进的电影院,我想:连他(她)们也纷纷去观赏《芳华》这部电影,因此我决定去看一看这部影片。
看完走出万达影城,喜欢写点东西的我也来评一评为什么喜欢电影《芳华》。
每个人对于电影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观点也会不一样,观点和评论愈多也就愈加体现这部电影的价值。
电影表现的是西南某部文工团集体的故事,注意是文工团,不是野战连队,文工团当的是文艺兵,当文艺兵是要有颜值或有点才艺甚至凭关系才能进去的。凭关系去当兵我身边的故事太多,喷子们别骂。部队拉关系、送钱当官不用我讲,张阳刚自杀没多久,网上一查即知。
该片播映后网上骂冯、严的,说该片描黑军人的人不少,正常的评论没有错,文艺作品怎么就不能揭露阴暗面呢?部队就千篇一律都是好的吗?那林为何摔下飞机,徐、郭怎么被抓,张阳干嘛自杀呢?这些人以前可都是军中表率啊!有问题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拼命掩饰错误逃避问题。
拉帮结派是中国人的几千年传统,林丁丁与军长的女儿郝小姐几个人抱成团很正常,没什么奇怪的,到现如今部队上还兴讲老乡并结成团呢。七十年代我读小学时,班上同学就都知道结成小帮派抱团了。国民为什么喜欢抱团?这个话题太大暂且按下不表。我个人认为:一是历史遗留,二是普遍缺少安全感和受文革的影响,当时也许隔壁老王是六号门的,对门赵二是湘江风雷的,张三是保皇派,李四是造反派,王五麻子是右派,刘六是个四类份子。哪时候,早上是同志,晚上是敌人,今天你斗我,明天我斗你,后天互相揭发是常有的现实。
关于有人对电影中搜身的质疑?我举个例子吧,我在学校读书时,课间休息某同学向老师报告丢了钢笔,老师要我们坐在教室相互搜身搜书包,放在现在,这叫侵权。所以电影中搜身情节我认为符合当时社会现实。别说别人强行搜你身(虽是冤枉的),哪个时代的从小时起的我及我周边的人遇到他人丢失财物,即使是毫不值钱很小的物件,大家会主动都翻转口袋举起双手说:“我冇拿,不信,你来搜啰"。现在回想起来都感觉真是悲哀。
回到电影上来讲比较实在,该剧刚开始刘锋招兵招回何小萍时,在未进文工团大门前对小萍说了一句话:“你爸爸在劳改,但是你已经和他划清界限了,你又改随继父的姓,我就给你把出身填成了革干(革命干部)。你别跟人说啊。”能跟小萍这样身份的人说这样的话并这样干的人,在当时是要承担巨大风险的,电影一开始也力证刘锋是个懂得善良的好战友好男人。网上有人置疑刘峰一个排级干部没这资格,这是故意讨好小萍,我说:他(她)们晓得个屁,当时那年月部队、单位能安排你去招兵招工的人都是单位红人,也必须是党员干部身份,正所谓根正苗红。而且在哪个年月中能在农村里当个小队长的人都算是个人物,在部队中能担任排长吃国家粮的刘锋在当时社会上人们心目中己不是小人物了。刘锋招兵时肯定是看到了小萍的档案才同情小萍才这么做的,就算分队长说去年己看中小萍因为没有名额了才没招成,今年是刘锋亲自去招的,他完全能对何小萍这种政治有问题的人行使他的否决权或提出反对意见,可他并没有这么做。
我再讲个我亲身经历的事:2000年以后,我看到了93年我毕业时我同班同学(班干部)给我写的评语,哪叫一个好笑和小气愤呀,要在当时我晓得他这样写我,我不锤死他,在当时,班上我可是刺头(讲义气,敢打架,哈哈哈)。我说这个故事的意思是92年己离电影《芳华》描叙的70年代近十多年了,人们的思想意识除了对钱完全改变了,对其他并没有太大改变,并由此知道档案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同时也要记得任何人都不能小看得罪,你不能保证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的那个魔鬼什幺时候跳出来。
在哪个讲政治的年代,何小萍认为她唯一的出路就是跳出哪个不待见她、卑视她的“所谓家庭",所幸上天眷顾了她,她遇到了刘锋这个好人,简直就是她的人生中“救星"。还举一例:我从小学直到参加工作,我记得每年老师都组织我们发一张表要我们写自评,当时老老实实写缺点,而优点能有多少呢?无非写个爱劳动啥的。鬼才知道还有小组长写我及我们这一小组同学的评语,他写完其他班干部还要写,最后老师等人写,所有这些还要编辑进你档案的。
中国人的这个档案多重要多历害威力多大,电影刚开始的台词中就暗示了,还有几个地方有暗示,如:小萍改调卫生队,队里领导说:“她也是犯了错误发配到卫生队来的。如果不是道貌岸然的政委在档案中写下何小萍这笔装病拒演的“错误”,(只有政委、分队长、军医知道)你说卫生队领导离文工团千里远怎么会知道何小萍的“错误"。如你档案中有一条甚至是两三个字的不好或有问题,只要一句或几个字,就可能决定当时的你一生的命运或够你一辈子喝一壶的了。
《芳华》写的是部队文工团的事为什么能感动这么多人呢?很多人又没有当过兵,确实,他们是从影片中看到了似曾相识的自己;看到了参加过自卫反击战争的自己或自己的儿女或自己身边的亲友同学…;看到了电影中的人物虽是部队中某些人的行为,但却是自己当初曾经也类似或有过的亲身经历。
电影中有句台词:“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却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不要以为哪个时代是纯真年代,那是一个阶级鲜明的年代,人以群分是必然的,臂如:对于地富反坏右,特意刷在这些人家门口的对联或标语都是要你低头认罪认真改造的,幼时的我们能从大人们口中或行为中感知并去歧视地富反坏右家庭出身的玩伴或伙伴的父母或祖父母。有时儿时玩伴吵架另外一方都能骂出身有问题一方父母或祖父在被批斗时的口号,好似乎当时这样做才能显示出自己身份的尊贵和对方的低贱。
电影《芳华》中的人物,也体现了阶层间残酷的社会现实,设想下:如果是郝军长的女儿装病,政委敢下放她去卫生队吗?政委敢派副司令的儿子陈灿、或郝军长的女儿去前线当战地记者吗?派肖穗子去前线不是因为她字、文章写得好(借口),团中比她受教育好,字写得好的肯定多了去了,派她去而是因为何小萍走了以后,她这个父亲历史问题刚刚解决的人又变成了这个团队阶层中的垫底者。派她去前线非她莫属!
《芳华》中越战争这场戏是几十年来无人敢拍的战争题材,这次冯导的触及是第一次,虽然反映战斗场面的时间大约不到十分钟,但较为真实的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血腥。我还举一例:我有一钓友姓胡,长我几岁,他自称脑膜炎,别人也都这么叫他而他随叫随应,他一米八几的个头,曾经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争中被敌人机枪扫中负重伤经多方抢救才活下来的残疾军人。至今他身上还有有弹片未取出,我们一起钓鱼时,我递给他根烟并问他当时的战斗情形,他掏出打火机,将烟点上,用胡子拉渣的嘴猛地吸了一口,吐出浓浓一团烟雾后,非常平静地浅笑着对我说:“还说什么呢?我能活下来了就是好的,跟我一起冲的很多人就再冇回来了"。说完,他举着他那根13米长的鱼杆,望着水面,仿佛是回到了从前,哪根烟他没有再吸一口。生活中,他穿得马虎简朴,抽几块钱一包的白沙烟,喝点小酒,他的日子过得并不好开个麻将室收点茶水钱,开个由政府发的、用了七八年的残疾三轮车去钓鱼是他最大爱好。脑膜炎的生活和回答也正应证了《芳华》台词中关于善良的叙说,经历过生死并且是太多生死场景的人,己看穿了生活并看懂了生死。
刘锋何小萍和脑膜炎一样,当国家需要他们时,他们义无反顾的去了,当他们需要国家时,讲真话真的还做得不够。这也是这些年很多越战老兵频频到政府部门大门口讨说法的原由之一。
何小萍精神一下崩溃按现在的话讲是得了战争综合症,战争结束后,哪时候走下战场的军人是没有什么心理辅导的,所幸的是何小萍精神崩溃后她坚强地从阴影中走了出来。
何小萍有三个画面特别令我感动:一是刘锋被罚到伐木场准备离开文工团时,唯有她一个人去送别战友刘锋,她对这位活雷锋战友的背影敬军礼,她是从内心真正敬佩这位好男人好战友;二是穿着精神病人衣服在草坪上翩翩起舞的她,哪种美哪种自信的笑容,哪种物我两忘的状态真是太美了;三是多年后她与刘锋见面,紧紧靠在刘锋的肩头的她,画面停留在早已经被生活打磨得似大饼般憔悴的两张脸庞上,小萍的眼睛与脸庞露出的是满足的幸福的微笑。
刘锋的命运错就错在爱错了人,命运弄人,这个弄字就是玩你一把的意思。林丁丁被其他战友吻过、抱过,没事,为什么刘锋抱不得?那几个审查刘锋的诱导骗供者怎样了?讹诈刘锋的联防队长哪张丑恶嘴脸让人想揍死他,到底如何处理的,电影也没有被体现出来?明哲保身的政委其后命运如何呢?这些,在片中都没有交待。当然,我也理解。片中只交待了个胖成二师兄的林丁丁,如果在现在有美图,估计林丁丁绝对会把自己P成原来的俏模样后,才把照片发给肖穗子与郝小姐,免得被“耻"笑。(笑林时,郝肖也同时耻笑了自己,当时连送一送蒙受冤枉刘锋的勇气都没有)
《芳华》的成功,一是体现了人性的善良,还是有真好人啊!二是对过去岁月的一种怀念吧!三是对青春的美好留恋与赞颂,青春虽有各种各样的无奈轻狂…但每个人青春终究只有一次。芳华己远,青春万岁!
原创 版权所有
如歌写于2017年12月26日晚长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