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短长书---《杜甫的五城》

短长书---《杜甫的五城》

作者: Andylee | 来源:发表于2021-04-28 08:56 被阅读0次

人会重回故地,书也会被再次打开和阅读。《杜甫的五城》的阅读笔记重返。

坐着火车进入“盛唐”时,火车还是绿皮火车的模样!

当一位历史学家掖着熟悉的历史面对真实的故土时会看到什么?尤其是当十几年所学的典籍、史书、图册、地理、山川、河流、古道、驿站不再以文字而是以现实存在的状态出现在一位历史学家眼前时,他会看到什么呢?他会看到满身铠甲的士兵纵横成队在鼓声号令中鱼贯而行吗?他会看到老诗人骑着蹇驴驮着行李一脸烟尘从眼前踌躇而过吗?他会看到一骑信使快马加鞭从眼前绝尘而去吗?他会看到在曲水河边的大明宫中在朝霞的映照中显现出来吗?他会看到彪悍的胡人骑着烈马在大漠边缘逡巡不前吗?当唐史中的种种记录烂熟于心后,从杜甫诗中文字抬起头时,一片故国河山从文字和诗意中转换为具体现实后,可能连作者本人都不能轻易判断哪一种是眼前的实景,哪一种是自己的幻想。事实上,他内心看到的可能是多种时空交错重叠在一起的河山。

赖瑞和先生为1953年生人,唐史学者。他实地探访杜甫生活过的故土是在1988年。那一年他三十五岁。这是一个对他个人而言意味深长的年龄,赖瑞和踏上了与以往不同的旅程。这次个人游历都记录在《杜甫的五城》这本书中。《杜甫的五城》中所记述的游历肇始于1988年,结束于1991年。《杜甫的五城》成书于1999年,在中国大陆初版于2008年。通过这本书,我们才可以确定的回头看看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这片故土是何种模样。仅此一点,这本书所记述的内容已经实属难得。在20世纪80年代,“出门远行”还都不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这本书算是对那个时代的一个留底。推算下来赖瑞和先生现在有66岁了。在《杜甫的五城》一书的封面上有刘苏里先生的一段话:“这是二十几年来仅见的作品,除山川地貌、历史遗迹,他记载了更多的当时人情百态,市井风俗、社会变迁鲜活的画面,结合了史上典故,倍觉亲切与震动”。刘苏里的这段评价写于2008年。

在2008年和2019年阅读这样一部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游记作品所获得的体验是不同的。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上阅读这本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在没有被“圈养”之前的状态。一本书在不同的时间里告诉我们的故事是不同的。书自然岿然不动,流动不居的是我们。《杜甫的五城》成书之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也正风行纸上。相比于这本语气异常平静的游记,情愫满满的《文化苦旅》在很长的时间里更受人追捧。但是,一切都在之“但是”之后才会发生质的变化。在历经朴素的时间之后,《杜甫的五城》始终保持着被人提起的特质,它在文字中所表现出来的平静忧伤现在依然让人心有悸动,除了写就历史学家心中的盛唐之外,还是千年之后的唐迹以及那些活生生人-----那些人我们丝毫不会觉得陌生。在时隔三十或几十年之后,当读者打开《杜甫的五城》中看到记述的历史与现场时,读者一定能感受到这三十年当中时间冲刷的加速度。三十年前还可能看到的黄土陇,到现在已经被铲平了。这样事现在有,以前也有过。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很难看到平心静气的中文,恰恰相反,热烈、激动、粗俗甚至是有些疯癫的中文长期地占据着我们的视野。可事实上,中文是恬静的,由金石之文演化而来的中文的本性是简洁和内敛的,它绝不恣意汪洋。这一点就像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一样。唐代是诗的天下,在“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繁华下,只有杜甫的诗写人与人生的,是推己及人的。好的中文都有杜诗的影子。年少时读李白,到了中年知道了人生种种味道后就可以读杜甫诗了。杜甫的诗歌里说的都是人间事。就像“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这样的诗句中,河水指的黄河。“迢迢”二字是为那些从家乡远征而来的边兵说话。对于边兵而言,黄河那边的家乡已经不可能再回去了!最多只能一望。一河之隔,与家乡之隔已是迢迢千里之远。人到了中年,才能读懂杜甫诗中的现实与无奈。这些中文叙述中的细微之处,深情已然具备。装饰过多唯添足。正如在《杜甫的五城》展示的平静文字,这种平静来自于人。我们在书中可以常常见到这样的记述,“面对群山,吹着清风,我坐了一个下午”。“面对一池碧水,我看了一个下午”。“窗户正对着一峰青山,我看了一整天”。在诸多游记中,文字恨不得将所有的景观都纳入囊中,而在《杜甫的五城》中赖瑞和懂得文字的适可而止。在华山、在天池、在泰山、在香格里拉、在夏河、在若尔盖草原,赖瑞和对着山、水、风、草席地而坐,仿佛老僧入定般的对视与观看。

《杜甫的五城》缘起于杜甫的《塞芦子》这首诗中的两句----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不过,再怎么烂熟于心的诗作,总得要找到与现实一一对应的契合点。否则诗中自带的边塞烟火气怎么读都隔着一张纸。更何况研究历史,总不能停留在故纸中吧!而历史学家会更喜欢在黄土陇上、无定河边去看和想。杜甫的诗作也正好可做游历的参考。如果简单叙述杜甫的生平,将杜诗中提及的地名串联起来大致可以看到这位诗人在盛唐余辉中的种种。杜甫的游历从河南巩义出发,漫游吴越、齐赵、梁宋,困游长安,西走秦州同谷,经蜀道入成都,流寓三台、阆中,再顺江而下,到云阳奉节,出峡到江陵,最后在湖湘一带结束行程。在千年之后,当我们隔着文字去审视杜诗里的盛唐时,我们会看到什么呢?《杜甫的五城》中就展示了一种观看之道-----历史学家的观看之道。看到外在败絮,看到内在金玉。对于依然壮丽的河山观看之道,赖瑞和先生在游历中是这样解释的:

“仿佛得到了某一种智慧:大自然中的荒凉美丽或壮伟,不再轻易令我激动了。只是默默地、远远地欣赏。心里常常是很明静的,无动于衷的。把这河山之美看作是理所当然的。”

是的,即便河山不语,它也会理所当然的展示它的美。会观看的人不会遗漏任何细节。许多的观看不能太热闹。所谓观看之道,远远不止于眼睛所见到的一切。深层的观看是在内心完成的。当书卷中记载的河山地理以实物实景的方式出现时,这种内心的观看之道就会发生作用。同样的观看,有人会看到的多重历史的重叠,绝非眼前的一种现实。将自己置身在实地中,在内心中将时间与空间的回溯延伸回去,在历史长河之中奋力划桨追溯那些想知道的一切。

在《杜甫的五城中》常常能看到赖瑞和回到历史曾经发生过的现场,力图尽可能的复原曾经盛唐的景象。在这种努力之下,平静是最需要的一种勇气和眼光。如果换作一个未曾在历史书籍中领略过唐时景象的人来讲,在历史发生过的现场,顶多只是一个地名、一处遗迹,至于先前的人曾在这里怎么活过之类的问题,少人问津。千余年的时间太过于漫长了一些,风沙雨雪会将地面上所有的生活证据摧残掩盖。以至后来人阅读历史时,总会对前人的记录怀有深深的怀疑。正如杜甫诗中所记录的那五座城池(据严耕望的考证,“五城”其实是指唐代在河套地区的五座主要的军事要塞:丰安、定远、西受降城、中受降城、东受降城。从这些要塞城池的名字来看,无疑充满着雄心勃勃之意。这五座城池的地理和位置在《元和郡县图志》等唐代的地理书中,都说的清清楚楚)。到了今日,我们回到杜甫作诗的现场看到的不过是高出地面的几堆黄土。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千年以前那些唐人军队千里迢迢驻扎在此所为何事呢?在历史书卷的记载中,这一大片黄沙漫卷的土地,正是他们汲汲营营开拓的。可能在这黄沙深处正是一支军队的埋骨之地。历史学家面对历史现场顺带着一并看到的内容绝非只有文字。深邃的历史眼光不会放过每一处山丘、每一条河流、每一段古道、每一个流传的名字、每一处黄土曾生养过的人。无论对于历史发生过的现场产生过多少悸动和向往,在莅临实地之后对于所有的历史发生都应秉持平静的接纳。在书卷和思想中的诸多假设、可能、如果、也许等字眼至此都要歇息片刻。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那个遥远的盛唐曾这样活过,经历了辛苦,最终死了。在《杜甫的五城》这部游记中,我们才可以看到历史和现场的结合是如何丰满起来的。在《杜甫的五城》中记录的向北、向东、向西不断延伸实地探查中,纸面上的历史如何被历史的地理一点一点填充起来,那些填充物可能是一座破败的陵墓、一块残缺的石碑、一处少了香火庙宇,甚至只是一个沿用至今的地名。

逝去的时间总会让人流连,那些时间我们回不去了,只好借用好看的字来遮掩自己的无奈,例如用“芳华”来形容当时不堪而现已和解的岁月。山川河水则不然,千百万年以来,它们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人如蝼蚁在其中穿行汲汲而生、营营而死。我们创造并定义了地理,却未必能理解地理所赋予我们的世界到底有多大。在忘性大于记忆的人生中,历史是时间这个名词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历史感则是我们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性认知。在历史感中,历史才得以被称之为历史。历史与历史感的重叠就是落实在每一位观看者心里的记忆。在《杜甫的五城》中稍显喜悦的一段有这样讲到:“我不但到过那土地上走了一趟,而且还把那土地上的一撮泥土吃了”。

《杜甫的五城》中常常充满了这种时光交错的重叠,在这些地理与时间的交错点上,是盛唐与现代、遗存与当代交汇在一起产生的可视化图像。在这些重重影像的覆盖之前,现在阅读《杜甫的五城》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千余年的时间距离,还有三十多前的时间。当下的读者不仅仅可以回到盛唐,还可以回到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对于擅于“怀旧”的人来讲,近距离的怀旧无疑是一种残酷。对于热衷“怀旧”的时代来讲,近距离的怀旧则会产生一片愕然。若不是《杜甫的五城》的提醒,可能我们还不会意识到遗忘的速度远远大于记忆的存储速度。这本书中讲述的上世纪80年代现在读起来都仿佛有隔世之感。

这部文学旅行书《杜甫的五城》,是一部相当重要的时光穿行之作。隋代杨炫之在公元547年途径洛阳时,他所见到的洛阳已经沦为废墟有十三个年头了。杨炫之后来写就的《洛阳伽蓝记》中讲述的那个华美的洛阳其实早已化为灰烬。而正是这部记忆之作《洛阳伽蓝记》,才将洛阳城从幽暗的历史深处拯救了出来。杨炫之也感叹到:“麦秀之悲,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赖瑞和在《杜甫的五城》中写到“如今,只有伊水边上的龙门石窟,还保存了一点北朝隋唐的余光”。就用这一段闲话为这本书文字中那些无指向的忧伤做一个注解吧!

=====================================================

每一本书都在等待它的推荐语!《短书集》

相关文章

  • 短长书---《杜甫的五城》

    人会重回故地,书也会被再次打开和阅读。《杜甫的五城》的阅读笔记重返。 坐着火车进入“盛唐”时,火车还是绿皮火车的模...

  • 杜甫的五城

    2020年的这个夏天真的过了,看着这旧厂房的空院子,枯了的落叶 对,就是这个色调,飞舞,坠落,再飞舞,夹杂着聚集而...

  • 杜甫的五城

    数月前我看到媛宝在读这本书,便问她好看吗?媛宝说王校介绍她看的。我对王校介绍的书都有迷一般的信任,我立刻就买了。虽...

  • 读《杜甫的五城》

    读这本书也是一种机缘巧合,看到简友的一篇文章便去微信读书下来看,这一来开启了一片新天地,我以前都是买书看,...

  • 读《杜甫的五城》

    游记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的主人翁是自由的,比一般读者自由,来去自如的。即使游记中的主角被困在甚么荒凉的小地方,游...

  • 【读书】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杜甫 《塞芦子》 当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以为杜甫口中的五城是比较繁华或者说是唐朝的一线...

  • 短长书

    一 昨日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两个熟悉的名字,一个是03级的一位师兄,一毕业就去东莞参与一份都市报的创办;一个 是04级...

  • 2018年4月影视书 | 旅行之书

    四月最喜欢的一本书——《杜甫的五城》,这是好中文课上王老师推荐的书,也是一本很难说清楚的书。 作者在序言处道,这本...

  • 五城何迢迢

    一个上午,无意间在图书馆看到了《杜甫的五城》,首先便被杜甫的名字吸引,继而翻开。才知道并不是写杜甫的生平简介,相反...

  • 爱诗词

    我道诗词美, 吟谣入骨香。 风吹花片片, 春动水茫茫。《城上》杜甫 觅句新知律, 摊书解满床。《又示宗武》杜甫 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短长书---《杜甫的五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gmr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