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畅游六尺巷 铭记“让墙诗”

畅游六尺巷 铭记“让墙诗”

作者: 流殇9368 | 来源:发表于2018-06-28 21:10 被阅读28次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三尺为一米,六尺巷即为两米宽的巷子,但六尺巷却不仅仅是两米宽的巷子。

      据史料记载:张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书于后寄归。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巷子不长,仅百米,宽两米。青砖黛瓦卵石路,墙外两旁植香樟,笔直而幽邃,有种史书般的厚重。伫立巷中,一幅画卷在眼前流淌。康熙年间,南墙边是张家,北墙边为吴家,两家为宅基地争论着,互让着……而今,张家吴家已不在,唯见小巷树森森。

      "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

      “不与民争利”可能是一个时期士大夫阶层的普遍共识,民间更是流传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俗语,六尺巷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谦让的美德,更是因为张英身为大学士的“让墙诗”而赋予了官民关系,也是新时代干群关系的特殊内涵。

      干群关系不是水火不融而是水乳交融。广大党员干部就应该像大学士张英一样,面对家人与群众的纠纷时,首先想到的是劝诫家人退一步,而不是利用职权步步紧逼,以实际行动作出表率、干出样子,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就要有让三尺何妨的豪迈心态。六尺巷能流芳至今,不仅得益于大学士张英的大度忍让,也得益于邻居吴氏的感义退让,六尺巷正是在这样官退民让的美德传承中流传至今。

相关文章

  • 畅游六尺巷 铭记“让墙诗”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

  • 快乐书法给孩子们带来的自信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今天冯老师利用这首“让墙诗”就出自六尺巷一段历...

  • 让墙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续东往浅游散记——六尺巷

    “六尺巷”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也会背出来那首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

  • 宰相张英

    六尺巷外的“流芳”宰相张英 一首脍炙人口的打油诗,开出一条名闻遐迩的巷子。诗曰: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 你不一定见过清晨的宽窄巷子

    宽窄晓月 老墙涂鸦 墙内生机 老巷晨光 协奏曲 从小巷跑过的女子 老巷光影 老巷光影 搜图 编辑 老巷早行客

  • NO.0814 厦门墙顶巷

    厦门老巷子的命名总是很奇特,像菜妈街,先锋营巷,墙顶巷等等很多挺有意思的老街、老巷。这次讲的是墙顶巷。 估计这个小...

  • 畅游诗

    痴迷入戏 独自沉醉 冰封雪皑 糖衣素裹 行走云间 如梦蹉跎 豪情万...

  • 桐城六尺巷

    桐城六尺巷 旧事巷语 1985年安徽桐城市 七绝 千里家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

  • 舍得放手才能换回自由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我非常喜欢张英的这首诗及“六尺巷”感人的故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畅游六尺巷 铭记“让墙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in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