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通常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所采用的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对它绝不能疏忽大意,随便乱用。
根据礼仪规范,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通常有以下三点应当注意:
其一,要合乎常规。
其二,要照顾习惯。
其三,要入乡随俗。
与此同时,还应对生活中的称呼、工作中的称呼、外交中的称呼、称呼的禁忌等准确掌握,并认真予以区别。

一、生活中的称呼
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称呼应当亲切、自然、准确、合理,切不可肆意为之。
(一)对亲属的称呼人们对亲属的称呼,往往有常规与特例之分。
1.常规
亲属,即与本人直接或间接拥有血缘关系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亲属的称呼业已约定俗成,人所共知。例如,父亲的父亲应称为“祖父”,父亲的祖父应称为“曾祖父”,姑、舅之子应称为“表兄”、“表弟”,叔、伯之子应称为“堂兄”、“堂弟”。
对亲属的称呼,有时讲究亲切,并不一定非常标准。例如,儿媳对公公、婆婆,女婿对岳父、岳母,皆可以“爸爸”、“妈妈”相称。这样做,主要是意在表示自己与对方亲密无间。
2.特例
面对外人时,对亲属则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谦称或敬称。对本人的亲属,应采用谦称。称辈分或年龄高于自己的亲属,可在其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称辈分或年龄低于自己的亲属,可在其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称自己的子女,则可在其称呼前加“小”字,如“小婿”。
对他人的亲属,通常应采用敬称。对其长辈,宜在称呼之前加“尊”字,如“尊兄”。对其平辈或晚辈,宜在称呼之前加“贤”字,如“贤侄”。若在其亲属的称呼前加“令”字,一般可不分辈分与长幼,如“令堂”、“令郎”。
对待比自己辈分低、年纪小的亲属,可以直呼其名,使用其爱称、小名,或是在其名字之前加上“小”字相称,如“娜娜”、“小刚”等。但对比自己辈分高、年纪大的亲属,则不宜如此。
(二)对朋友、熟人的称呼
对朋友、熟人的称呼,既要亲切、友好,又要不失敬意。以下几种具体的形式皆可采用:
1.敬称
对任何朋友、熟人,都可以人称代词相称。对长辈、平辈,可称其为“您”;对待晚辈,则可称为“你”。以“您”称呼他人,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
对有身份者、年纪长者,可以“先生”相称。其前还可冠以姓氏,如“李先生”。
对文艺界、教育界人士以及有成就者、有身份者,均可称之为“老师”。在其前,也可加上姓氏,如“张老师”。
对德高望重的年长者、资深者,可称之为“公”或“老”。其具体做法是:将姓氏冠以“公”之前,如“冯公”。将姓氏冠以“老”之前,如“季老”。若被尊称者名字为双音,则还可将其双名中的头一个字加在“老”之前,如可称马叙伦先生为“叙老”。
2.姓名类称呼
平辈的朋友、熟人,均可彼此之间以姓名相称。例如,“易晓莲”、“杨逸”。长辈对晚辈也可以这么做,但晚辈对长辈却不可如此。
为了表示亲切,可以在被称呼者的姓前分别加上“老”、“大”或“小”字来相称,而免称其名。例如,对年长于己者,可称“老高”、“大刘”;对年幼于己者,则可称“小马”。
对同性的朋友、熟人,若关系极为亲密,可以不称其姓,而直呼其名,如“胜男”、“君伟”。对于异性,则一般不可这样做。
3.亲密性称呼
对邻居、至交,有时可采用“大妈”、“大叔”、“阿姨”等类似血缘关系的称呼,这种称呼,往往会令人感到信任、亲切。
在这类称呼前,有时也可以加上姓氏。例如,“梁大哥”、“翟大姐”,等等。
(三)对普通人的称呼
在现实生活中,对一面之交、关系普通的交往对象,可酌情采取下列几种具体方式称呼:
第一,以“同志”相称。
第二,以“先生”、“女士”、“小姐”、“夫人”、“太太”相称。
第三,以其职务、职称相称。
第四,入乡随俗,采用对方所能理解并接受的称呼相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