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如果知道未来就好了。如果今天的福是未来的祸,你就不会要这个福。如果今天的祸是未来的福,你就会忍受今天的祸。
未来当然是测不准的。但未来也不是完全不可知的,它有模糊的影子。所以应对未来的对策就是两手准备:一是大方向不偏;二是做好出意外的准备。大方向不偏,就不会走上歪路;对意外有准备,发生时不慌张,不埋怨,不会弹尽粮绝,意外就能过去。这样的未来,即使测不准,但它是好未来。
孔子很少谈利,他赞同命与仁。“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是《论语》里非常值得琢磨并实践的一句话。命就是未来的测不准特征,就是可能有意外。仁就是大方向,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之后的利才是真正的利。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明的重要构成,被许多人误解为反对逐利,与市场经济不合。孔子不反对利,他甚至说过富贵可求,当马夫也可以。他是反对无条件逐利,认为人应该见利思义,不能见利忘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忘了仁,不爱人,害人,那么,话就会变味,行就会变形,人就会变态,命就会变坏,利就成梦幻泡影。在市场经济的当下,尤其应该记住这句话。利不是第一位的,利是仁的副产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