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暮鼓晨钟,我时刻警醒投入,不敢有丝毫懈怠。”
今天看了《花冠病毒》,是我最近些天看到的书中最满意的一本了,老人家的文字真切生动,那种发自肺腑的真诚与严谨写作的期望都在一言一句之中表现出来。
没有一个作家希望自己写的作品不是精心写作,所以当03年毕淑敏参与“非典”抗疫过后八年才写下了这本书。
有的作家为了写一本书穷尽一生,有的作家为了写一本书构思多年,她们不再是那般为钱所困,而是真真实实的想要表现自己内心的感触。
多年前我曾经读毕淑敏的短篇文章,她的文字贴合实际,很简单的笔触都可以在最后让人感动与思考,但我看到的都是短篇,这次第一次看长篇,所以当我看到最初写到的病毒是虚构的,我觉得很难想象,老人家也会写魔幻的文章?再读,才方知依旧是毕氏风格,永远立足实际
“如果你没有人道主义情怀,就不要读,扔了它。”
但是这句话让我想起了高二听网课,学校语文老师能力不够便去网上听过许多老师的网课,讲的内容远远超过混日子的语文老师,从古代诗歌美感到日本精华短诗以及其他等等,都远远拓展了你的知识储备,其中有一个老师,则是从海明威博尔赫斯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短篇讲到近代沈从文等大家,令我记忆犹深的却是四个字:
悲悯情怀。
【二】
作者参加“sars”抗疫的时候母亲还在住院,所以故事中主人公罗纬芝也是在母亲病重的时期离开,罗纬芝并不愿冒生命危险并且抛下母亲,但她最终被母亲劝说去参加,但我也觉得,袁再春也有作者的影子,可能只是猜测,当然,也有可能都不是。
我了解的疫情的影响,是有许多人生离死别,是医生护士忙碌到难以与家人长时间团聚,是国内经济因此暂时搁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各国贡献之力。
而作者构思之中除了大的环境背景之下还添加了小部分长篇固有的套路,比如有人从避之蛇蝎的疫情之中看到商机,还有他国科学家为了自身伟业而偷取毒株,为了钱财和科研成就,但真实之中可能很少有人愿意为了钱而拿命冒险吧,并且其他某些情节上有着20世纪的色彩。
所以这本书虽然在稳定人心思考等等方面贴近现实,但也有一部分是不占据主体的长篇固有的逻辑,相较之下我更喜欢短篇,繁杂的情节很少,节约时间又直中扼要。
《花冠病毒》里的化学知识讲解并不枯燥,在我看来反而是亮点,在李元死后女主悲痛,作者通过其他方式讲道:“人的个体,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缕青烟”……“你要说只有人类该活着,谁妨碍了人类谁都应该灭绝,这恐怕霸道了”……
“你懂得我们的学说。在这个世界上,遇到谁,认识谁,错过谁,都是注定的。从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就决定了,决定了一切原子分子的坐标和速度,而那正是所有人生的核心秘密。孩子,不要难过,最好的悼念,不是哭泣和黑纱,是柔和与温馨,甚至满怀诗意的追思。因为我们从根本上来说,是不朽的。”
所有到来的事都已经到来,你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理解它,选择慈爱。
即使在当下这一特殊时刻,你同样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看待。
“冬将尽,春可期,山河无恙,世间皆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