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翻完了《故都的秋》,断断续续一篇散文看了近一周。相较于张培基先生的翻译,感觉自己翻的还是过于中文化了。有时候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表达,在看到老先生的翻译时方觉,原来这个句子还可以这么翻。其实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于文本的理解。原来还开玩笑说,看《诗经》里的一些诗,感觉英文版更好理解。现在看来,自然如此。因为很多时候都是将文本中的含义翻译出来了,但是中文本身的魅力真的很难翻译出味道来。比如在《故都的秋》倒数第二段,对于南方秋天与北方秋天的对比,虽然英文能够翻译出意思,但是里面的美很难准确地传达。例如,黄酒对白干,以及一系列南方秋天的特色。如果不知道“二十四桥明月夜”,没看过《钱塘江春潮》,又怎能感受到其中的意象呢?
网友评论